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龙门李氏源流考——李氏文化

龙门李氏源流考——李氏文化

时间:2024-01-11 14:00:05

相关推荐

龙门李氏源流考——李氏文化

寻根问祖,探本求源,这是族人的一个情结,萦绕在心头,抹之不去。老一辈人常说,龙门李氏来自山西洪洞县喜鹊窝。那么,龙门李氏始祖到底来自哪里?有什么历史背景?他的支流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人文遗迹,并参阅了各姓族谱。

自古以来,黄淮河流域纷争不断,战事频仍,多次形成南北拉锯,攻伐不止的局面,造成两河流域以致中原大部地区田陌荒芜,人烟稀少。元朝建国后,实行高压政策,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上水旱蝗疫不断,人民生路阻隔,只有揭竿而起。元末十六年间,大小农民起义百余次。至正十一年,颖州刘福通红巾军起义,转战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元军精锐将领多次与之决战,攻城掠地,往往殃及人民。《元史》载:“(元军)破徐,遂屠其城”,“(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元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州降为县。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具告荒凉情形。朱元璋亦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莽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于是采纳了萄州知州苏琦,户部朗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作出了移民屯田的决计。移民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年间,历时50余年,有据可查的达18次之多。实际远不止这些,《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九年十—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移民遍及晋冀鲁豫苏皖陕甘浙鄂内蒙等省400余县。

是时,中原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同邻省相比,山西大部地区社会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固而,迁山西之民往各地屯田生息。

山西洪洞县城北一公里贾村西侧广济寺房舍宽广,廊庑幽雅,被明朝官家选作迁民驻址。集中编民,发给凭证川资,派遣军伍押送。按例当在秋冬后移民。

迁民起程,依依惜别,不忍离去,回首翘望,只能见到广济寺西侧的大槐树和树上的喜鹊窝,留下终生的祖代相传的印记。

龙门李氏始祖李启明,字际斯,行三,携妻王氏,于明洪武初年来郯城镇龙门村居住。据今已历600余年,传世25代,堂号:陇西堂。

乾隆四十二年《一续宗谱序》载:我祖父及族中耄耋常云,来自山西喜鹊窝。道光十八年《二续宗谱序》说:自山右来山左,家于古郯邑城之东。始祖碑文记载:来郯邑藉古城社。

查郯城境内李氏族谱,只有沙墩《李姓族谱》云:李氏始祖自洪武二年(1369年)由陇西迁此。查资料:温县《牛氏家谱》,我牛氏祖居甘肃省巩昌府陇西县,以后又迁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至大明年间迁居河南省怀庆府温邑西二十五里招贤村居住。河南杞县黄上岗村《李氏族谱》载:祖原藉山右洪洞城内喇叭巷乡居枣园村,明初奉命徙杞。

洪洞县西临吕粱山系的青龙山、罗云山及汾水。龙门李姓始祖,如前脉络不错的话,即《二续宗谱序》如果不是臆测,(因为其认为龙门村名的来历,与事实有出入,不是启明祖迁来才叫龙门的),当自甘肃陇西迁山西洪洞县,再迁山东郯城县。如果《二续宗谱序》有误,始祖李启明,当自甘肃陇西经山西洪洞县转照,直接迁山东郯城县。这样,时间上可能会晚一些。

从陇西堂堂号上推断,李氏当自甘肃陇西望族迁出。堂号产生不是明朝以后的事。之所以称陇西堂,就是从陇西迁出了,怀旧,取陇西堂号以作纪念。如徐氏始祖在郯,郯城的徐氏后人则称“风月堂”,而迁出郯城的徐氏,则称“东海堂”。上面推断龙门李姓始祖,从甘肃陇西迁山西洪洞县,在这一点上,得到证实。

明洪武初移民,有史料记载的时间是洪武九年,而郯城很多移民的族谱都说洪武二年迁入。其他各省也有洪武二年迁入的。说明迁民是从洪武二年开始的。龙门族人还有一个传说,迁民的时候,官府说是想迁走的,留在家里不动,不想走的,到大槐树底下集合。大家都去了,就被官兵围住,都迁走了。这个传说,只能实施一次。因此,龙门李姓始祖迁徙时间,推断为洪武二年。

明朝迁民曾有“同姓同宗不能迁到一地”的条令,李启明昆仲难以查考。

龙门村,《郯城地名志》载:“相传唐贞观年间(617-649年)建村。”据传村名有两个来历:一、村北有“禹凿龙门”典故;二、唐朝薛里征东时,在此摆“龙门阵”。

在上古,姓和氏是严格地加以区别的。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在母系社会,从母姓,所以“姓”字从“女”、从“生”。古姓如“姒”、“姬”、“姜”等都以“女”。氏,是由姓衍生的分支。一族分为若干散支居各地,各支的特殊称号,就是氏。姓是一生下来就确定了的。氏只有贵族才有。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辨别贵贱的,所以一般平民有名无氏。到了秦代,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进入汉代,姓和氏完全融为一体。

陇西李氏,《新唐书》考证: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司法长官),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新唐书》记载:李宗八世孙李昙,字贵远,为赵柏人(河北唐山)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昙有四子:崇、辨、昭、玑,因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崇,字伯祛,任陇西守,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玑为赵郡房。后来,陇西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东、南、西、辽东、江夏、汉中六支,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都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自明洪武迁徙以来,龙门李氏又有分支陆续迁到各地居住:沂西东庄、林子、珩头、城东东庄、梅岭齐、英庄、周庄、南马庄、小麦坡、邵庄、重坊、芦柞、新村、后营、现庄、西哨、石桥口、李圩子、马场、林孟场、李湖埠、南哨、江苏省东海白石岭、顶湖、彭才村等有据可考的60多个村庄。

《龙门李氏宗谱》的记录,也有遗漏。前些日子,临沂枣沟头镇孟家村有人找到龙门,称“老辈人说是从龙门迁去的,始祖名讳失传,辈份失传”。动乱年代,也有逃荒出外,久不回乡的,族人就以失踪论述了。

明末清初,龙门村李氏一支已经发展为40支族。《郯城县志·康熙志》载: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大兵破城,屠之,官长俱杀,绅士吏民十去七八,城之内外共杀数万余人。街衢宅巷,尸相枕藉,残伤孑遗,践尸而行。民伤大半。至十六年正月初三日,大兵营于境内,南自沈马庄沿沭河西北至沂州,上下七十余里相连,五十四营驻扎一十二日,阖境焚掠,伤甚多。又攻破苍山堡,杀死人民男妇万余。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嘘声自西北来,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历经洪水疫灾,人口锐减,龙门村李氏一支仅剩14支族,许多支族祖脉不传。

清以来,龙门李氏繁衍生息,逐步枝繁叶茂,二OO三年统计达七千余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