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家谱编纂概论(三)

家谱编纂概论(三)

时间:2021-09-20 15:03:02

相关推荐

家谱编纂概论(三)

二,家谱的体例(二)

3.大宗谱法

欧苏谱式五世一转运用的是小宗宗法的理念和格式,体现的是五服之情、九族之亲,直观性很强,人们在谱图中很快能找到自身为基点的上四代和下四代一家人,所以人们俗称五世谱法为“一家清”。五世谱法虽然有“一家清”的优点,但也有三个无法克服的缺点:一是欧苏五世谱法是小宗之法,未涉及大宗;二是五世图父子上下排列,兄弟依序并列,必须将哥哥子息一个一个依次写完,再写弟弟,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版面,实在可惜;三是由于版面拉得宽,上下距离远,查找很麻烦,令人头痛。因此,人们还需要能够包含大宗的谱法。

苏洵在创立苏式五世谱法之后即便思考大宗入谱问题。何谓大宗小宗,他说:“古者有大宗、有小宗,传曰:‘别子为祖,继祖为宗,继祢者为小宗。’”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除嫡子以外的庶子,都称为别子,每一个别子都是他子孙的祖先,继承别子的长子(嫡子)便成了大宗,其他继承父亲的都是小宗。这样,一个家族可以分为几个房,每房又可分为几个分,每分又可分为几个支,每个支又可分为几个公。那么,房、分、支、公如果自成系统的话,便都成了大宗,房分支公下面的每五代的一个家庭成了小宗。只要家族分支,便可成为新的大宗和小宗,可以无穷尽地容纳天下所有家族世系了。

苏洵指出:“苏氏族谱,小宗之法也,凡天下之人皆得而用之,而未及大宗也。大宗之法,冠以别子,由别子而列之,至于百世,而至无穷。”于是,他又创立了新的谱式——大宗谱法,如下图:

大宗谱法

上图《大宗谱法》有几个特点:一是谱前无世系图;二是分世次排列,一世叙完再列下一世;三是人名之上都列父名;四是每一世中按嫡庶依次排列人名。这种谱法最大的特点是一代一代地记叙,所以人们俗称为“一代清”。也许苏洵当初创立大宗谱法的时候,并未想到由于此种谱法简单,便于记叙,便于排列,后世大加欢迎,乃至如今成了中国家谱主要谱法之一,如下图:

《(江西清江)石头傅氏族谱》

“一代清”谱式流行于何时,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两部族谱的记载,大致可以推测出其开始流行的时代:一是上文举例提到的《(江西清江)石头傅氏族谱》续修于清雍正年间,那时就已经出现了“一代清”谱式。二是《(湖北石首)绣林傅氏族谱》,该谱清嘉庆丙辰(公元1796年)第九次修谱《凡例》第八条载:“世系图、传具遵旧谱式。”而60年后咸丰丙辰(公元1856年)第十次修谱《凡例》第一条却载:“前谱世系用欧五世系法衍图于前,兹不衍图者,以世系俱已载明,图似不必重刊,故削之。”据此,我们可以说,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一代清”谱法大致已经通行了。

4.刘汪式谱法

欧苏创立五世图谱法和大宗谱法之后六七十年,南宋高宗时翰林学士汪藻,为南朝梁刘义庆所撰、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作《叙录》时,将刘孝标注中所引39族族谱可谱者编成了26家家谱,其中有《北地傅氏谱》和《清河傅氏谱》。汪藻所编族谱的特点是“前图后传,一代一清”,即前置世系图,但不拘代数,可以是五世、六世,也可以是十世、十余世,根据需要任意列世;后是世传,按先辈中的长幼序次排列,一代叙完再叙下一代。这种谱式因为材料出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又保存在《世说新语》中得以流传于世,作者又是汪藻,所以笔者称之为“刘汪式谱法”。又因为前有欧式图,后有苏式传,人们又俗称为“欧苏结合式”。这种谱法世图、世传比较灵活,世次可多可少,世传可长可短,伸缩自如,视图可知世系亲疏,阅传可知生平殁葬,编排简单,不费纸幅,随着《世说新语》的流传,刘汪式谱法也风行天下,为多数修谱者所采用,至今仍长盛不衰。如下图:(湖北石首)绣林傅氏族谱(即一至六世谱图)

远祖一世二世三世 四世五世六世

《(湖北石首)绣林傅氏族谱》一至六世谱图

远祖

《湖北省石首绣林傅氏族谱》一至六世世传

5.朱式谱法

在欧阳修和苏洵创立五世图谱法之后1,时年46岁赫赫有名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公元1176年)回到故里(今江西)婺源茶院扫墓,因阅家族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而坟墓之不易保,乃编纂家谱,定为《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在该谱中,他吸收了欧、苏二人谱法的精华,采用欧式五世图列于前,采用苏式大宗谱法列于后,并且将欧苏的“五世一转,五世别起”改为“五世一转,六世别起”,形成了新谱式。笔者见到的资料,在朱熹之前还没有看到过这种第一图列五世,第二图从第六世起头,前后二图共列十世的谱法,是朱熹把家谱之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这种谱式定名为“朱式谱法”。如下图: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一)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二)

我们再看朱式谱法的另一例,如上图。

从图中,我们看到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衍图于前。特别要指出的,此图是“五代一系,六世再起”。虽是五世为图,但第二图不是前图的五世提转,而是第六世别自为祖,第三图是第十一世别自为祖,余下以此类推,为了明确父子关系,还用连线条标示,有的还在第六世名讳上端注明“某某之子”并用横格区别;二是世传(有的称世谱)于后,而且世传以世次领起, 一世记叙完毕再记下一世;三是世传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原有的字号、仕宦、功业、殁葬、配偶外,还增加了父名、行第、子息等内容。

朱式谱法虽然体现了五服之情,但淡化了九族之亲,正好迎合人们从简去繁的心理,很受人们欢迎,因此朱式谱法风行一时,据王鹤鸣先生《中国家谱通论》所举《(徽州)新安苏氏族谱》来看,大约从明代成化年间起朱式谱法就与欧苏五世谱图法并行于世了。到了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谱学理论家章学诚在扬州参校《高邮沈氏家谱》时明确提出“系表追周谱之法,旁行斜上,贯彻始终,而不循五世另起之俗例,则昭穆亲疏之属,朗如列眉”。自此,旁行斜上,六世另起成为通行的谱式。

(三)家谱的学术规范

编纂书籍,现代有学术规范,古代也有学术规范。家谱有了较好的体例,尚需要一定的学术规范,才能保证家谱的编修质量。一部质量较高的家谱,它的整体表现形式,就是遵循了那个时期的编纂学术规范,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时代特色。因此,我们根据家谱的行款格式等即可判断其编修于何时,比如我们见到在行文中遇到“皇清”等字样即行抬头的,一定是编修于清代的族谱或书籍。综观中国家谱,古代在学术方面主要有三种规范。

1.书写规范

按照古代的书写规则,历代直到1949年前,都是竖写,从右至左,头齐下不齐,没有横排。即使是到了现代,还有少数人修谱时仿古代书写规则,采用竖排。

清以前的家谱、书籍中,一般都有抬头格式和避讳写法:凡是遇到“皇帝”、“钦奉”、“钦敕”、“钦赐”等与皇帝、皇室有关字眼,都要抬头另起一行,并与正常行款高一字顶格书写(有的还破格书写),以示对皇帝、皇室的尊崇;凡是遇到与皇帝或名人名讳相同的字,都必须减少笔画或增加笔画以避讳,比如当今大姓“邱”氏,相传齐太公封于营丘,子孙以地为姓,自古至清初,一直写为“丘”,但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为了避孔丘之讳,雍正皇帝下诏规定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都要将“丘”写为“”或加上偏旁“阝”,写成“邱”,自此之后,丘姓写成了邱。

在书写规范方面,还有一点十分特别:父亲之名是写在己名之下还是己名之上,也反映了时代特色。我们从上文所举谱例可以看到,《史记·功臣侯者表》和《汉书·功臣表》不注父名,均用竖格表示父子关系,上父下子;南朝宋《世说新语》所引《北地傅氏谱》父名注在己名之下;欧苏谱式用竖格表示,己名下注生几子,下横格列儿子名字,世传中不注父名;编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的《苏氏族谱》,世传中己名之下注写父名及第几子;五代一系、六世再起的朱式谱出现后,明代又变为第六世己名上端用小字注明父名;修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的《(江西清江)石头傅氏族谱》,父名用小字双行注在己名之上,并用横格断开。从上述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名在己名的上下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格式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书写规范。

2.记叙规范

家谱中的世传是记叙人物相关信息的小传,但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当时的学术规范有不同的记叙顺序。我们先看宋代欧阳修创立五世谱法所修的《欧阳氏谱图》中世传记叙:

令公府君讳彬,字可封。仕南唐,为武昌令、吉州军事衙推官,至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性至孝,兄弟相友爱。有紫芝,一茎两葩,生于楹,乡人以为孝德所感,为著赋颂。享年九十有四,葬欧桂里横溪保之燕湖。夫人刘氏。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夫人累封楚国太夫人。

引文欧阳彬世传的记叙次序是:①名讳②字号③仕宦(最高官衔)④事迹⑤享年⑥殁葬⑦配娶⑧封赠。《欧阳修谱图》世传共记载二十九人,所有人名小传的记叙顺序都是按上述名讳至封赠记叙,缺者不录。这是欧阳修为后人留下的世传范本,后世多以此为例。 同时,这种学术规范也反映了宋代谱牒在学术上的时代特色。

我们再看编修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的《新安苏氏族谱》世传的记叙规则:

晟,太庙斋郎长子。为参军,卒葬二十五都产桥一千九百四十三号山三角。配汪氏,葬壕果。生三子:长曰汉卿;次曰汉侯;三曰汉臣,贾安榜进士。

引文苏晟的世传记叙次序,大致与欧阳彬相同,但增加了子息内容,并简要注明第三子苏汉臣的科举功名。这是明代的学术规范。

我们再看编修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江西清江)石头傅氏族谱》世传的记叙方法:

署公子(小字顶格双竖排)。令霜(大字单竖排),字伊人,行八府君。生殁无考。葬星堆,南向,旧名社堆。娶廖氏,生殁无考。葬星堆。四子:邦、隅、祁、嗣。

引文中世传的记叙方法比宋明两代有了重大改变:一是将父名提到了己名之上端,用小字顶格双竖排书写,这分明是一种注解方式。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记叙格式?这是因为出现朱式谱时五代一系六世再起,第六世的上端如果不注明父名,则不知己名的上图世系父亲是谁;同理,“一代清”法是将一小宗的同辈兄弟依次排列在一起,如果不在己名上端标注父名,要找到谁是谁的儿子很麻烦,于是将父名从世传己名之下提到己名之上的记叙方法应运而生。二是在世传中原有的内容字号之后又增加了生卒时间的记载,世传的内容更加完备。

最后我们来看编修于民国时期1937年的《(湖北石首)绣林傅氏族谱》世传的记叙方法:

汝霖四子。启让,字仲礼,号七峰。明永乐十年壬辰科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明洪武庚申六月二十二卯时生,景泰壬申十月初十卒,寿七十三。葬桃花山八角嘴交椅湾中嘴,丁山癸向,碑记。妣李氏,字妙显,甘肃行太仆寺主簿永思之女,宣德戊申封宜人。明洪武壬戌二月初七戌时生,天顺壬午三月初八卒,寿八十一。葬八角嘴交椅湾左旁,巳山亥向,碑记。墓图详卷首。子:经。

引文中的内容比清代谱更加完备,除了明清谱已有内容外,又新增加了墓葬山向、碑记,为后人祭扫留下了根据。

从以上所引宋、明、清、民国族谱世传的记叙方法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特点:一是记叙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完善;二是记叙的次序虽然略有变化,但总体是名讳字号行第在前,殁葬墓图在后,子息为殿(最后),记叙的次序一旦确定,全谱所有世传都保持一致;三是家谱引入了国史、方志的记叙方法,常用的是述、记、志、传、录、图、表诸体。这三个特点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时代修谱的记叙规范。

3.编排规范

编排规范是指将族谱内容按一定的次序进行编辑。在这一方面,不仅一种谱式有它独特的编辑规范,而且一个时代也有那个时代的编排规范。我们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先说谱式的编排规范。欧五世谱式,图传同谱,图传分列,图在前,传在后;苏式,图传同表,人名在上,小传在下;大宗谱法(一代清)谱式,无图,一代世传记完再记下一代。刘汪式(欧苏结合式),前图后传,伸缩自如。朱式,简图在前,世传在后。无论你采用哪种谱式,都必须符合该谱式的编排规范。

再看时代的编排规范。欧阳修编修《欧阳氏谱图》时,全谱内容只有四项,顺序是:《欧阳氏谱图序》 《谱图》 《世传》 《谱例》,全谱编成一卷。到了明代,家谱内容丰富,体例完善,人丁众多,人们把家谱最主要的内容世系分成一卷至若干卷,而把世系以外的诸如序、源流考、恩荣录、人物传、内集外集、墓葬等等内容编为一卷,称为“卷首”,个别的称为“首卷”(意为世系卷之前的部分),有的家谱卷首内容一卷容纳不了,还把卷首分编成“卷首上”、“卷首下”或分编成卷首上中下三卷。据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列举的明、清、民国三代七部族谱目录看,“卷首”作为家谱的编排规范,在明代正德四年就已经出现了,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还在遵循这一编排规范。至于有些族谱因为诗文传记墓图太多,卷首容纳不了,还在世系卷之后,另编卷末卷(有的还分上下卷)专门编辑上述内容,则另当别论。

4.版本规范

家谱版本的大小每个时期各有特色,大致说来以16开本为多。但也有不同:《(江西清江)石头傅氏族谱》雍正十一年的版本是4开的;清代《(江西)抚州傅氏族谱》也是4开的;《(湖北石首)绣林傅氏族谱》1904年版是4开的,1937年版是16开的。总体上讲,家谱的版本反映了当时的版本规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这种风尚在家谱编纂中的反映就是学术规范。编纂家谱时若能较好地遵守学术规范,就能体现家谱的时代特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