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篆书《琵琶行》之三体悟篆书的意象与气韵

篆书《琵琶行》之三体悟篆书的意象与气韵

时间:2024-02-15 11:47:51

相关推荐

篆书《琵琶行》之三体悟篆书的意象与气韵

体悟篆书的意象与气韵便要先了解篆书艺术的审美发展与篆书的兴衰起落。

篆书艺术的审美与兴衰: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文辞,所以亦称为“卜辞”。其对考古、文字起源研究等意义重大,单从书法艺术研究来看,文字的整体风格更加的自然率意,又因为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也是形态各异、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得自然天成之趣。后世亦有很多书家,特别是清末金石考古盛行之后,多有写甲骨文书法者,但是,其艺术审美之评价,文字之结体正误,不可细考,多在于学其朴茂天真、自然率意之姿韵。初学篆书者,甲骨文不是十分适合,范例太少,审美亦难把握。

金文,是西周时期,模铸契刻于青铜器等之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遂得名金文。金文与甲骨文所用之载体不同,其载体青铜器,从而形成了金文笔势特殊,线条圆润、字形凝练等特征。金文末期,周、秦间通用一种文字,因周宣王《史籀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称籀书,篆书史中将籀文与金文合称大篆。籀书所留不多,现在能见到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注明的“籀文”几百字。后又有石鼓文,其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亦更成熟,又因清代书法家吴昌硕学之,而自开篆书之新面目,遂后世学篆书,亦多愿初学之时临摹石鼓文。但是与甲骨文类似,初学时,石鼓文所用文字亦偏少,当有些基础之后,可以练习。

小篆,其名的由来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也可以称之为“秦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文字,书同文,小篆便是在战国时秦国的文字基础上,吸收六国文字优点,废除大量各地域的异体字,从而整齐、简化、规范了文字。我们如今欣赏秦篆,可以发现其最大的特点首先区别与甲骨文和金文的是书写趋于抽象化,符号化更为明显,从书法审美来看其文字结构的对称性、笔画线条的优美性,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传为秦相李斯所书的秦代刻石,更是学篆者初学时的必修课之一。秦时,篆书亦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是皇帝各种布告的专用体,篆书一时成为是贵族的标志之一,凡歌功颂德、传扬后世之文字皆用篆书。此传统一直延续,历代皇家文书或各种典籍文章前常有篆书书写之序言。

关于其后历朝篆书的发展,可以说是基本停滞的,首先汉代开始,隶书盛行,篆书只是作为官方重要文书的书写,后来行书、草书、楷书相继成为书者喜爱的书法体例,篆书几乎没有发展,只是偶有传承者出现,方使得其延续下来。篆书之审美也在此期间基本停滞在了“玉箸体”、“铁线篆”之上,不可否认“玉箸体”与“铁线篆”作为篆书具有代表性的体例,很能体现篆书之美,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藉、沉稳庄重,结体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但亦是如此的严格规范,也限制了篆书的发展,清代之前,以书篆闻名之书法家,亦不过二李(李斯、李阳冰),北宋“二徐”也算小有名气,元明则只有精书篆者,虽然有岁月淹没的缘故在,但篆书之势微由此可见一斑,篆书所提倡之审美亦被其余字体所边缘化。

让篆书从新焕发生机的是两件事:明中期开始的篆刻艺术的兴起与清代金石考古、文字学的兴起。特别是清末出现了大批的篆书家,他们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悟,融合各种古文字体于篆书之中,使得篆书以全新的面貌与艺术特色立于书法艺术之林。而清代中期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对篆书的贡献尤为巨大,其引隶书之笔意入篆,形成风格鲜明的清篆,一改凡篆书皆用玉箸铁线之风,为清末的篆书家们指引了一条篆书兴盛之路,而我们所书之《琵琶行》以邓石如之篆书为体例,究其原因,一是邓篆中保留了很多“玉箸体”与“铁线篆”的审美,二是其篆书对书法学习很有启示意义。以后大家习练隶书、行书、楷书、草书之时,都该了解下各种书体的兴衰起落,可以从中领会到书体演进的艺术规律,从而更好的学习书法。

开始今日的课程:

上期我们以单独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让大家对篆书的书写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其中介绍的起笔、行笔、收笔方式亦是以邓石如之篆法为依据。我们稍微的比较下传统篆书篆法与邓石如篆法的异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