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诗的形象化和形象的逻辑结构:视野·诗味·功力

诗的形象化和形象的逻辑结构:视野·诗味·功力

时间:2020-06-11 13:56:46

相关推荐

诗的形象化和形象的逻辑结构:视野·诗味·功力

诗的形象化和形象的逻辑结构:视野·诗味·功力

作者:丁芒 中天易张永红整理

围绕“朦胧诗”展开的争论,曾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就是明确了这不仅是表现手法问题,还包含着诗人的世界观艺术观问题。加之三中全会以后方针政策逐步深入贯彻,D对文艺加强领导,都会客观现实的飞跃发展,诗歌逐渐摆脱了疑虑、迷惘的氛围,走向明朗;摒弃了内视、炫奇的动机,走向社会,这当然是极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进步。不能认为近两年诗歌界比较平稳,没有所谓“崛起”“大潮”了,就是“退潮”,甚至就是噤若寒蝉。我觉得,这与跃越横杆前的助跑阶段略相仿佛。总的形势起作如是观。

前进中的缺点总是有的。为了更快地前进,指出缺点以便疗治,更是必要的。

当今时代,是个继往开来、英迈俊发的时代,一面要洗涤一些积垢,一面却慷慨悲歌、负重锐进,比起五十年代前期,道路要曲折坎坷得多,生活却又丰富绚丽得多。我们的诗歌与这样的时代很不相称,通过诗歌,几乎触摸不到时代的脉搏。

首先谈谈视野问题。从不少作品看来,有这样两种倾向:有的同志并没有把眼光从“内省体验”的圈子里跳出来,只是略微扩大了题材范围,写身边琐事,小花小草,迎风落泪,见月伤情;一种倾向是大而不当,动辄就是太阳、宇宙、亘古、荒原……真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不食人间烟火,博大虽则博大,与现实却毫不着边际。我说,视野应该扩大,不但要从心灵扩大到鼻尖,还要从鼻尖扩大到社会。但绕过人间天地而升到高空的扩大,则又是过犹不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倾向,这和整个社会意识有联系,现在有些青年,心无忧国忧民之思,胸无献身事业之志,泰山崩于前而不顾,只管他的小房间、小天井。至于后一种,则是在没有真实生活感受情况下的自我扩张,是口号化的新表现。视野问题实质上是思想深度问题,思想深度问题实质上是世界观和深入现实生活两者相结合的程度问题。这两者如果解决得好,我想写出来的诗,其现实感、真实感必然大有不同。祖国需要诗歌的鼓点,以道人们之心声,鼓人们之壮志,这才是诗人首要的任务。诗人的视野,应该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展开。

再说说诗味问题。诗应用最精炼的语言,道出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包蕴愈广,愈有诗味。这种包蕴,当然包含着向读者提供启导想象的基础。这是常识。综观这几年的诗,有不少诗味不浓,有的简直是白开水,读这样的诗,不如读一篇散文来劲。有些同志不是极力在提倡新诗散文化吗,殊不知散文也是应有蕴蓄的。有些人本来先天不足,本功欠缺,你一提倡散文化,他就彻底被你葬送,更不去意、炼句了。诗味之有无,在于诗人有无诗的感受,你根本没有诗的感受,写出来的当然不会有诗味,这是不言而喻的;而诗味之浓淡,则要看诗人有无浓缩的本领了,这就要写诗时,不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而要炼意、炼句。我认为写诗时,灵感和锤炼是互相依存、互相生发的两个方面:感富有活力,有机锋,善开拓,却不易稳实,不易精纯,必须下锤炼的功夫,以匡其不逮。同时,也只有在锤炼时,思想才愈广阔(因为锤炼必须要求有更广阔的基础,以供选择)、愈深入,获得新的更深刻的灵感机会,就更多。光凭原始的灵感,不加锤炼和深化,很难写出诗味浓郁的作品。

最后谈谈功力问题。现在,不仅是诗歌界,还有小说界,都有个忽视基本功的问题。以为写小说,只要会编故事,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就能写出不错的作品来。这个情况似乎被社会公认了,发表了两篇小说,马上捧之为“作家”“新秀”,作协就拉进创作组,刊物请他旅游、住宾馆,报纸、电台蜂拥而上。其实这是误解。要能写出深刻的小说,没有深湛的学识、丰富的经验是不行的。而何况写诗对于功力的要求,更远远超过小说。没有广阔的知识画观察生活、提炼诗意的思考能力,没有文字功夫,好诗是考不出来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文学巨匠,莫不是学问家。他们功力深厚,才可能写出那些传世之作,可惜现在这个问题,并未被从事诗歌创作的同志们所认识和重视。浅薄之作充斥于刊物,原因不一,但缺乏功力,恐怕是通病,以为有一点诗的意象写出来就是诗,以为艺术上差一些是次要问题,或者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不重视艺术技巧,似乎也是流行于诗界的一种瘟疫,包括某些名家的某些作品,也极为芜劣。散文化的诗,成了时髦货,趋之若鹜,而格律诗却遭到冷遇。看某些大人物的眼色行事,以某些名家的好恶为好恶,写诗就变成了做买卖。我主张格律诗,并不是要求都来写格律诗;更不是连格律诗前弱点都加以提倡: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格律诗有助于克服散、浅、淡的毛病,有助于锻炼诗歌艺术功力,因为格律诗本身就是一种限制、一种追求我还提倡从古典诗词中去吸取传统艺术经验,来丰富利提高我们的功力,这并不是说不要学习外国的,尤其是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艺术经验,但要使我们的新诗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能使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和欢迎,我们就应该以继承民族传统为基础,就应该提高使新诗民族化的艺术功力我想,这应是我们努力解决功力问题的主要途径。

这就是我对当前诗歌创作情况的概观与期望。管窥蠡测,挂一漏万,质之诗界同好,不知以为然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