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呐喊》《彷徨》 鲁迅留给今天的不只是名人名言——鲁迅

《呐喊》《彷徨》 鲁迅留给今天的不只是名人名言——鲁迅

时间:2023-02-04 00:08:43

相关推荐

《呐喊》《彷徨》 鲁迅留给今天的不只是名人名言——鲁迅

《呐喊》《彷徨》,虽然两部作品的内容自有不同,但二者的确总是伴随着出现。事实上,《呐喊》写于1918-19,正值""五四""高潮时期;而《彷徨》则写于1924年--1925年,这个时期正是""五四""退潮之后。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为了国民性思想呼喊了7年。今天,是,鲁迅的呼喊还没有结束。

鲁迅全集呐喊

“呐喊”时期,当时的革命情绪高涨,所以鲁迅删削了些黑暗,装点了些希望,使作品尽量闪现出亮色,并在响应五四运动的呼声中呐喊着反封建。

《狂人日记》对这个古老中国做出了全景式的描绘,得出了“传统吃人”的结论。在一个人可以吃人的社会里,“难见真的人。”《药》借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故事,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的同时,刻画了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愚昧落后的农民群像。《明天》抨击了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与冷漠造成的一系列悲剧时,既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社会所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重视揭露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警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打破封建思想道德的禁锢。

《狂人日记》四十图版画

鲁迅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拷问,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分子在民族振兴大业中所承担的重任,因而对知识分子提出警告,希望他们不要沦为封建制度的精神奴隶,或者充当反动统治阶级的帮凶。

改造“国民精神”是鲁迅一生的奋斗目标,他对中国民族及国民普遍的劣根性给予强烈的关注。他一方面深刻剖析了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本质后进行强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又不停地向愚昧的民众发出呐喊,希望他们能认识并改造这些“国民的劣根性”。

然而现实让作者深感无奈与悲凉,对于国民,作者一方面“哀其不幸”,另一方面又“怒其不争”。《阿Q正传》是揭示这一思想主题的最为典型的作品,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更是普遍存在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寻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的病态心理。彷徨

“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只能是“荷戟独彷徨”了。”这一段对彷徨的解释,我觉得很合适。

“彷徨”时期,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复古势力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比起《呐喊》,《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祝福》里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在酒楼上》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还是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实并不幸福;《示众》里不说是什么,不问为什么,永远只是看客的中国人;《弟兄》里似乎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

祥林嫂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是的。他是写人生的一种轨迹,这轨迹似乎有铁的规定在。从起点,抛一个圆形的弧线,然后又重新跌回起点。甚至,跌回到起点以内。这里面,有孤独,有悲哀,也有无奈。

写《彷徨》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出路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异常黑暗的年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它没能成功,中国还是陷入了混沌状态。他怀者一颗无私的爱国心,徘徊于黑夜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我们活得要有意义,要投入生活,深入社会;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要敢于奋斗,要敢面对和承受现实,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彷徨主要源于责,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的方式了。

鲁迅博物馆

呐喊着国民精神的崛起,彷徨着新青年的抉择。于国民性思想,鲁迅是心痛的。面对封建落后的农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刚刚崭露头角的知识分子,又是“称其可赞,叹其可惜”。

而今,依然如此。一百年后的中国大地仍没有摒弃最后一点封建残留,今天,也许不想当时描写的那样,却是有另一番的危险。因此,看着历史,国人也需要做些什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