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八 为什么要信受弥陀救度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八 为什么要信受弥陀救度

时间:2023-04-12 08:45:51

相关推荐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八  为什么要信受弥陀救度

朗读丨佛平

净土宗宗旨略说

净土宗宗旨有四句话,“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我们上次讲了“信受弥陀救度”的第一个字——“信”。

“信”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信自,一个是信他。这跟一般的佛教观念不太一致。佛教里一般讲“信自”,是自信的意思,也就是信我的本性、本体与佛没有两样,因为众生跟佛是一体的。然后,由此阐发出一系列自信的内容,也就是说,虽然我生生世世都在轮回,但是我的真心不变,我能成佛的心不变。

净土宗正好相反,它强调个人没有力量成就佛道,相信自己没有力量完成成佛这件事,所以才会寻求他力。

由“信”就产生“受”,“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所以,净土法门是接受的法门,是阿弥陀佛修成一个现成的佛果,直接送给我们。我们众生要做的,就是接受。它不像别的法门,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渐修渐证的。

举个例子,就像吃米饭。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去买种子,然后播种浇水,每天照料,等到成熟了,就割下来脱粒,然后再蒸熟;另外一种,是别人直接做好,端上来给你。

第一种方式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第二种是净土门的修行方法。阿弥陀佛就像服务员,他把做好的白米饭直接端上来给我们吃。我们要做的就是两件事:第一,相信;第二,接受。

接受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一提起佛教,有的人就想到“修行”两个字,就会说“这个人有修行,那个人没有修行”,经常会用这样的观念衡量别人。但是,净土法门不讲修行。

一般来说,接受别人的布施,或者接受别人的东西,好像是在消福报。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有的时候,接受别人的东西反而能增加福报,净土法门就是这样的。你接受凡夫的东西,会消福报;接受佛给你的东西,就会增加福报。

中国人向来比较排斥不劳而获,所以,有的人就对净土法门有一些心理障碍,因为净土法门看起来有点“不劳而获”的意思。

信受弥陀救度

“信受弥陀救度”,为什么不是信受释迦救度呢?或者信受观世音救度、信受弥勒救度、信受地藏救度?为什么是信受弥陀救度呢?因为净土宗标举的就是弥陀救度,弥陀之外的诸佛,甚至像释迦牟尼佛,都是等而次之的位置。净土宗的旗帜就是弥陀,就是极乐世界。

因为在十方佛里面,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缘分最深。其实,阿弥陀佛也不是只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缘分最深,跟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缘分都最深。因为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其他任何佛菩萨都没有发愿说:“即便这个人在六道轮回里,没有任何修行,满身罪业。但是,他只要称念我的名号,我就来救他。”只有阿弥陀佛发了这样的愿,其他任何佛菩萨都没有发这样的愿。

所以,在《阿弥陀经》里,六方佛都异口同声地赞叹阿弥陀佛,并劝十方众生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劝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是真实存在的,是有能力救度我们的。其实,这六方佛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他们代表了十方所有一切佛。

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的关系,就好像踢足球。阿弥陀佛的位置能够一脚射门,释迦牟尼佛的位置射不了门。那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就把球传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脚就踢进去了。所以,他们是配合关系,所谓“互为郢匠”,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所说的。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说有一个郢人,一个匠人,这个郢人在鼻尖上抹了很薄的一层灰,然后这个匠人抡起斧头,运劲成风,“咔嚓”一下就把灰切掉了,而且没有伤到郢人的鼻子。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匠人的水平非常高,郢人又非常信任匠人,所以才能如此。匠人的斧头抡下来的时候,不能抖,他也不能说:“哎呀!如果我切不到怎么办?”同时,郢人也不能动、不能怕:是这样一种关系。

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非常信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值得释迦牟尼佛的信任。

“信受弥陀救度”,“救度”这两个字是完全区别于“修行”的,是跟“修行”相对的。修行就谈不上救度,救度就谈不上修行,这两者是不能兼而得之的。如果你说“我有修行”,有修行就不需要救度了。

就好像红十字会去灾区救人,结果要救的人都有饭吃,有钱花,那就谈不上救了。救的对象,肯定不是这种人。净土法门也一样,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一定是无力修行的人。

其实,客观而论,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无力修行的。但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讲,有的人承认这一点,有的人不承认。不承认的话,就没办法了。

比如你明明是个穷光蛋,别人好心好意拿钱给你,你却说:“我是富翁,我是‘马云第二’,我家里有好多钱呢!”结果到你家里一看,都是假钞,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凡夫很容易这样,容易把假的当成真的。

打“120”叫救护车救的人,一定是自己完全没有力量、等待被救的人,连自己走路、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

这就是机深信,所谓“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当然,话讲回来,我们这里所说的“有力量、没力量”,是针对出轮回来说的。就好像跳远,世界冠军能跳八九米远,比常人厉害多了,常人跳个三四米就不错了。所以,世界冠军相对于常人来讲,就属于有力量,他可以说:“我这方面的能力强。”可是,如果要跳五十米、八九十米、八九百米,那世界冠军的力量也是无效的。对于这样的目标来说,他的力量完全没有效。

我们看一些古书,或者听一些人讲,说:“某某大德多么厉害!”其实,他们就像那些能跳八九米远的世界冠军而已。如果以了生脱死作为目标,还远远不够。只是他们相对于我们而言,厉害得不得了。而且,离我们这个时代越近的大德,我们越觉得这个人厉害。但是,如果把他们放在唐朝,或者再往前的隋朝、南北朝,可能就不算什么,就是很普通的修行人。可是,放在我们这个时代,就显得特别耀眼,这是因为大家修行普遍都不行了,矮子里面拔高个儿,就显得特别厉害。

一讲到救度,有些人对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比较能接受,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特别能彰显救度的含义,以及观世音菩萨救度的力量。可是,一说到我们的生死需要救度,有些人就不太能接受。

比如《普门品》里说: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被人陷害,被推到火坑里。但是,他掉入火坑的一刹那,想起念观世音菩萨,“念彼观世音力”。于是,火坑一下子就变成清凉池。火本来是很热的、烧焦的,结果他掉到这个池子里很舒服、很清凉。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者被人推到海里。按说海里有鱼啊、龙啊,会一口把他吃掉。结果“念彼观世音力,波浪不能没”,这个人念观世音菩萨,怎么都沉不下去。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须弥峰”就是很高的山。一个人被人从须弥峰上推下去,从山顶掉下来。掉到半空中,他突然想起来念观世音菩萨。念的当下,“如日虚空住”,就像太阳在天上悬着一样,就悬在空中了。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一个人犯了王法,皇上下令要把他杀掉。过去都是拿刀砍脑袋。临刑的时候,刀刚举起来,但是落下来的时候,就分成了三瓣、五瓣、六瓣、七瓣、八瓣,刀就断了,“刀寻段段坏”。因为这个人念了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所以立刻就变成这样了。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这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场景。一个人被人下毒,然后他“念彼观世音力”,毒药不仅没把他毒死,反而“还着于本人”,就是毒转移到下毒的那个人身上了,下毒的人死了。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一个人被恶兽围绕,马上就要被熊拍死了,被虎咬死了。但是,“念彼观世音力,疾走无边方”,他一念观世音菩萨,恶兽就吓跑了,转头就跑。

总之,《普门品》里有很多很神奇的情况。我们遇到危急的时候,也可以试试。当然,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

从古到今,关于《普门品》的感应非常多,而且都是真实不虚的,有些感应甚至比《普门品》里所说的情况还要戏剧化。

一般人对观世音菩萨的救度、对这些感应比较容易相信。但是,一提到生死轮回的救度,就觉得要靠自己的力量才行。

《普门品》的主旨就是两句话:“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也就是说,《普门品》里所讲的这些感应,其实都是“欲勾牵”,也就是先满足我们当下的所求。比如,不能生育的就求观世音菩萨,然后就得到既聪明智慧又端庄漂亮的小孩。这就是“先以欲勾牵”,先满足你的世俗欲望,然后再“令入佛智”。

印光大师曾经在《文钞》里,以一种非常严厉的口气说:“好高骛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用了“丧心病狂”这样一个词。印光大师呵斥的关键点在哪里呢?就是说人在世间为了求个一官半职,或者做生意赚点钱,都是到处钻营、到处求人,也就是借他力;唯独了生死这样的大事不求他力,要靠自力,这是丧心病狂。

其实,从根本来说,这些人也不是丧心病狂,是没有特别深切的想要了生脱死的愿望,还是把生死当成儿戏,没有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有的人不学净土法门,因为他觉得靠念佛、靠他力不劳而获,彰显不出自己完美的人格,彰显不出我的能力、我的辩才、我的智慧、我的文笔,“我的种种”都显示不出来,所以他不选择净土法门。

作者丨释宗道

8月

讲于善导书屋第1期青年学佛研修班

精彩回顾

佛教基础浅谈丨一 佛教是什么

佛教基础浅谈丨二 佛是谁?

佛教基础浅谈丨三 学佛的五个好处

佛教基础浅谈丨四 什么是佛性?

佛教基础浅谈丨五 学佛第一步: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基础浅谈丨六 因果的分类

佛教基础浅谈丨八 聊聊缘起性空

佛教基础浅谈丨九 缘起的法则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一 谈谈小乘佛法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二 经典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学经典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三 要学净土宗,就要学正依经典——净土三经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四 三分钟认识《无量寿经》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五 《无量寿经》的十大要点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六 十分钟了解《观无量寿经》

佛教基础浅谈丨十七 《阿弥陀经》的核心

长按关注 i善导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