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心学所有精华都浓缩在这四句话里

心学所有精华都浓缩在这四句话里

时间:2019-09-06 08:30:20

相关推荐

心学所有精华都浓缩在这四句话里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四句教”,是阳明先生总结的关于心学最核心的精华,只要懂了这四句话,心学的核心内容就算掌握了。

整体来看,“无善无恶心之体”是阳明心学的世界观。心是万物的尺度;心即世界;善恶只是一物。“有善有恶意之动”是阳明心学的人生观。人人皆可为尧舜;意志独立方有自尊;内圣外王;不过度,不执著;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知善知恶是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价值观。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为善去恶是格物”是阳明心学的方法论。四事规:阳明心学的四诫;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事上练就是练心。

具体来看,“无善无恶心之体”是说人的心是一个中立的概念,它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水一样,必须时刻保持纯净,才能对颜色做出最正确的反应。王阳明经常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良知就像一面镜子,在你决定要做某件事情时,这个镜子就会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的人心灵被蒙蔽了,就像镜子上面染了灰尘,良知的映照功能自然也就失效了,所以,只有保持内心清明,不要有分辨善恶的执念,才是心的本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接上一句说做事时应该凭良知的反应,也就是你心中的第一个反应。一旦开始对某件事在脑海中用道德、利益等进行加工,那就是意念的作用,已经不是凭良知在做事了。这样说或许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你欠了别人一百块钱,说好一个月后归还,你一个月的工资是二百,过了一个月后债主并没有催你,这时候你会不会选择还钱呢?如果不还,你会觉得内心有愧,这就是良知起了作用。

良知并不是道德,而是你内心反馈出来的第一反应,这就是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的意思,良知虽然本身没有善恶,却能够对善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让你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很多大儒都对这个概念做出过解释,格的意思就是穷尽,穷尽物理,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这也是王阳明一生追求的。阳明先生对格物的解释就是为善去恶,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良知认为能做的,就叫为善,良知认为不能去做的,就坚决不做,这叫去恶,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每个人都能做到”格物致知“,最后成为圣人。

这四句话,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表述,关系阳明思想的终极关怀和基本宗旨。阳明哲学以“心学”而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心学”弥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只研究客观世界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空白,对后世中国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王阳明“心学”不是简单地强调人的意识的作用,不是单就精神的方面强调人对周围事物的关系,而是强调人与客观事物、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强调精神对物质、精神现象转化为物质变化的完整的过程和统一,是从精神到物质、主观到客观、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运动的完整体系。

图文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