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微课】张老师的有声作文课——你想提升作文的层次?这篇思考童年的文章可以教你

【微课】张老师的有声作文课——你想提升作文的层次?这篇思考童年的文章可以教你

时间:2023-11-03 21:16:56

相关推荐

【微课】张老师的有声作文课——你想提升作文的层次?这篇思考童年的文章可以教你

学生佳作

想不清楚

这学期,我的素描课被调到了周四。

这可是中了大奖了!不来不知道,周四的班人少得很,加上我就俩人。可能是因为新班的缘故,这个“大宝藏”没多少人知道,却恰好被我捡到了。

没有人和我抢纸抢笔,没有人在耳边吵闹,还有老师的一对一辅导,好不快活!

画着画着,另一个同学下课走了,却进来了来串门的书法老师。

“哟,就一个人呀,VIP辅导,不错不错。”

我在心里偷笑几声,老师又问:“几年级啦?”

我答:“六年级。”书法老师露出惊奇之色:“六年级就画人像啦,真好。高老师啊,我们六年级都在干嘛呀?”

高老师笑着说:“我六年级还没听过’素描’这个词呢。整天就知道偷邻居家的梨子吃。”

“对对对,还偷过鸡呢。反正没什么作业,一放学就去河里游泳、捉鱼。”

我看上去在画画,实际上在听老师们说话,听得我心痒痒。他们的六年级太幸福了!没有大堆作业,没有上千试卷,没有一周末的课外班,更没有升学压力!

“哎,小姑娘想不想考艺校啊?”书法老师对我说。高老师插嘴道:“人家文理科也好。”书法老师便开始谈自己。

“想当年啊,我可没有你们这么好的资源。我的书法到了大学才有老师教。当时其实写得很丑,但我的老师一直鼓励我,带我参加各种比赛,失败了许多次才磨炼成这样的。”

等等,那个老师好像在羡慕我?

呃......确实,老师们小时候没有这么多的教育机构和学习资源,但......

这下,我连老师们的对话也不听了,专想一个问题:

是无忧无虑但技术落后的童年快乐一点,还是繁忙紧张但信息发达的童年快乐一点?

要我选,我也不知道选哪个。

课上,我没有想清楚;回家路上,还是没有想清楚;写这篇文章时,仍然没有想清楚。

只知道,既然这样,当下就不要一味地埋怨,而是好好珍惜现在的光阴吧。

张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特别是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年那种技术落后、但是简单快乐的童年,和现在这种技术先进、但是却紧张忙碌的童年,到底哪一个更好、更快乐,这个问题确实提得很有意义。

我们曾经把这个问题在班上抛出来,让学生讨论的时候,那真是群情激奋,各抒己见。大家都争着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最后,激烈的辩论还是没有得出结论。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当下的童年快乐,有的认为当年的童年快乐,都是有理有据,据理力争,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对快乐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因此讨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话题加深了我们对快乐本质的认识。所以我觉得一篇文章可以引起关注,引起争论,引起思考,这就很好,这就是它的意义。

好,现在回到作文中来,解读一下这篇文章。

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分一下段的话,很简单,分成两部分。前面的部分是她听到的,后面的部分是她想到的,层次非常清晰。这两个部分写得各有千秋。我认为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值得我们学的地方,也许也可以引起一些思考。

第一个部分,听的部分。关键词是两个字:平衡。我觉得作者最擅长做的就是这一点。为了做到这一点,她不断地尝试打破一种平衡,然后寻找新的平衡。

你看,一开始,她没有写“今天我到素描班去上课”,因为如果这样写的话,这个开头就显得太平淡了。她写的是“这学期,我的素描课被调到了周四”。这个开头就不是四平八稳,明显要“搞事情”的,自然也是很不稳,很不平衡的。我们看到了就会想:之前你在周几上课?为什么要调?是你自己愿意的吗?也会产生一个期待:调了之后会怎样?有什么故事发生?

这样开头的不平衡感很快就被下文打破。哦,原来只是人少了,少到只剩下一个人,独享所有资源。不过也仅此而已。此刻,文章找到一个平衡点。

可是,随着书法老师的到来,这个平衡又被打破了。因为他把话题扯到了与素描无关的地方。

然而,当书法老师和素描老师大谈自己童年的快乐种种时,文章再次获得了平衡。

但是,小作者再次打破平衡。这次的主角依然是书法老师,但是话题却转为“我的童年也有心酸”了……

当然,文章到结尾处再次达到了平衡状态。但是从开头就一次次地在打破平衡和寻求新的平衡之间不断循环与切换,是不是让文章时时充满惊喜,让情节不断推进呢?

我们再谈谈第二部分想的部分。这里我最想说的两个字是:停顿。一篇文章中,标点是停顿,分段是停顿。这个词不稀奇,但是如果仅仅就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仅仅就是为了读的时候喘口气,那这个停顿层次还浅了一点。本文的后面有三处主动停顿,非常值得玩味。哪三处?第一处,她自己有一个提示语“等等”,就是主动停住,思考书法老师话锋突变背后隐藏的东西。第二处,她也有提示语“不听了,专想…”,她在思考老师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哪一个更快乐。第三处,文章的最后,似乎没有提示语,但是“只知道”还是暴露了她的意思,就是停止这种想不出来的烧脑游戏,做当下最该做的事情。三处停顿,目的不仅是分段或者大喘气,而是把全文不断推向高层次。如果说第一次仅仅是体会到了老师话语背后的“羡慕”,第二次则上升到“快乐”的真谛,最后则提升到了“停止思考,把握当下”的高度。这才是升华了主题。这篇文章能引起思考、引起争论,我觉得与作者不断提升的层次有关。于是一件几乎就是素描课上拉家常的素材,就完美脱离了美术本身,把我们引到了人生的高度。

也许,古人说的“事出于沉思”,作者是真的明白了吧。

(文字:材料来源于张老师的泉眼有声课

制作:陶阳)

【微课在线】张老师的有声作文课——你想提升作文的层次?这篇思考童年的文章可以教你两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