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梁冬 | 为什么很多人在婚姻中不快乐?

梁冬 | 为什么很多人在婚姻中不快乐?

时间:2023-02-08 11:10:32

相关推荐

梁冬 | 为什么很多人在婚姻中不快乐?

这是《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

再推的第26篇

大家好,小梁的《睡睡平安》完整音频版内容已更新完毕,点击图片试听后,可订阅一整年的节目。

入睡之前,枕着《论语》,睡出更好的自己。(本文内容节选自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127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01

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件事错得离谱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的是《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赞叹。

学完这一篇,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原来很多老人家(包括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件事错得离谱。

此话怎讲?

回到《论语》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句话说的是,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在您的学生中,谁比较好学呢?”

我们都知道,在孔子看来好学是人的第一美德。“学”包括“学”和“习”,既包括学知识,也包括不断地砥砺自己的性格、打磨自己的性情、觉察自己的成长……

孔子回应鲁哀公说:“以前有个叫颜回的学生,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品质:第一,不迁怒;第二,不贰过。只可惜短命,去世了,现在我再也没有见过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孔子说着说着就哽咽了起来。

一个上了年纪,靠很多学生供养的老师,可以在如此多优秀的学生的面前,毫不违心地说:“我认为颜回就是好学,他去世后,我再也没听过有好学的人了。”

而所有听到老师这样说的同学,既不妒忌也不生气,反而老老实实地把这段话记了下来,还将老师说的话编成了《论语》,可见孔子的真诚,也可见学生的真诚。

02

因为迁怒养成的受害者人格,最终会让我们深深地不喜欢自己

孔子说颜回有两个特质,一个叫“不迁怒”——自己受到了伤害,从不找替代物出气。这是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有一天,我看见一位长辈带着一个小孩子。小孩子不小心摔倒了,长辈就使劲地捶小孩子摔倒的那块地板,边捶边说:“打它,打它,这个地太讨厌了,磕疼了我的孙子……”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我们习惯了这种教育方式,自己也觉得没什么问题。

可你想过吗,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细节中,我们被隐隐地植入了一种观念——这是别人的错。这个“别人”,可能是一块无法反抗的地板、可能是时代,也有可能是时间、是别人,甚至是父母,反正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受害者,这就叫“迁怒”。

随着我们的成长,这种心智模式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应该受到同情的人,而不是一个应该为错误承担责任的人。

三四十年前,大家都没书可读,没办法学习,大部分人就任由时间蹉跎。但也有人在没有书可读的时候,努力找书去读。没有别的书读,他们就读《资本论》《毛选》……仍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春风化雨,过了若干年,忽然有一天恢复了高考制度,那些之前没有放弃学习的人,成为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人,他们比同龄人掌握了更多的时代先机。

如果你不愿意学习,可以找出无数个理由说“我没有机会学习”;如果你愿意学习,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你。

还有很多人在婚姻中不快乐,凡事都认为是对方的错。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甚至小梁本人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大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有的事情,我们都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策划者、参与者、传播者,甚至是发心者。

还有人抱怨房价上涨——“房价太高,我没有买,所以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还有人抱怨房价下跌——“好不容易用六个钱包买了一套房子,现在房价又跌了”,全然忘记当年不买房,后来又买了房的自己。其实,这都是自己做的决定。

还有很多人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好的基础,在与其他人的竞争中,让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甚至还遗传给自己一堆疾病。

未来基因检测变得越来越普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里,看到父母遗传给我们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基因,你会回去把他们杀了吗?

你全然没有想到,他们起码给了你一条生命,让你有机会学习《论语》。

当然,学习《论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键是让你可以有自我选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他们给你的最大的好处,你为什么不感谢他们呢?

我们由于有迁怒的思维模式,就有了一个替代者,认为所有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于是,我们看不见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法进步。而且因为迁怒养成的受害者人格,最终会让我们深深地不喜欢自己。

谁会喜欢一个受害者呢?你会喜欢一个受害者吗?也许你会在道义上对他表示同情,但不会喜欢他。你只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一种人——比你更像想象中的自己、更有魅力的人,不是吗?这就是“不迁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