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名师写作课|张小兵:让我们一起想——生活中的那些“小说人物”

名师写作课|张小兵:让我们一起想——生活中的那些“小说人物”

时间:2023-07-12 16:46:32

相关推荐

名师写作课|张小兵:让我们一起想——生活中的那些“小说人物”

让我们一起想

生活中的那些“小说人物”

文 / 张小兵

摘 要:关注生活,有创意地写人,一直是中学写作教学的难点,本次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以他或她“是‘谁’”、“能成为‘谁’”“怎样成为‘谁’”结构课堂,引导学生挖掘、塑造生活中的人。关键词:小说人物;是“谁”;能成为“谁”;怎样成为“谁”

教学设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并运用好这份天然的资源。从写作角度来说,生活中的人和事若没有被发现,只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被挖掘、塑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材。怎样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写生活”?我尝试以“让我们一起想——生活中的那些‘小说人物’”为内容开设了一次创意写作课。期待学生通过挖掘、塑造生活中有“小说感”的人物,激发主动关注生活的意识和兴趣,并获得关注、表现生活的相关能力。

课堂实录

师:(出示毛姆《在中国屏风上》目录)这本书的目录非常有特点,基本都是人,或者是地点。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

生:毛姆。(齐答)

师:19,英国作家毛姆完成了著名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次年,他便陆续在中国很多地方进行了游历,并写下了这本随记。他说:“我于19前往中国游历。我并没有一部日记,因为自十岁以后我就不记日记了,但每当遇见能激起我兴致的人或地方,我都会记录下来。我约莫觉得它们或许能成为创作一部小说的有用素材。”①小说的本质是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人,因此,作家们常常会设法寻找生活中的“小说人物”。

他或她,是“谁”?

师: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小说感”的人。大家认真撰写了生活中的“小说人物”材料,昨天已经印发给大家了。

同学们发现的“小说人物”是“谁”呢?请看老师的整理:(投影)

亲人、教师、军人、商人、乞丐、司机、售货员、公务员、网络写手、家庭主妇、退休老者……

父母、爷爷奶奶、公公婆婆、老师这四类人是我们作文中的“四大家族”,地位稳固、出镜率非常高。(学生会心地笑)

但是,这次的素材整理当中,这一类人物相对减少,说明同学们已经开始将眼光向周边以及更广阔的空间发散,出现了军人、商人、乞丐、司机、售货员、公务员、网络写手以及家庭主妇、退休老者等一系列人。

这些“人”的身份以及性格特点,同学们都在材料当中进行了概述,老师不再赘述,昨天晚上大家都看过了吧?(大家点头称“是”)我阅读了同学们的发现后,很兴奋,很多材料出乎我的意料。

他或她,能成为“谁”?

师: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些人“能成为‘谁’”?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典型化了的。材料中的人,我们暂时还只能称之为“人”,而不是“人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想:这些“人”能成为怎样的“人物”呢?

老师给同学们时间去想,但不主张相互交流,更期待独立思考。

(生思考)

下面,请同学们夸一夸自己的眼光,并说明他或她能成为什么“人物”。

生1:她是一位少儿钢琴老师,戴着圆框眼镜,穿着过膝长裙,可她热爱的却是摇滚乐队。乐队解散后,她机缘巧合地成了知名音乐制作人的代笔,看着自己的乐曲一炮走红,她不知道该喜悦,还是苦涩。

师:你觉得自己的眼光如何?

生1:很好!(自信地)我发现了音乐届的商业阴谋,名利驱使下的丑恶灵魂,普通音乐人坎坷的命运。

师:音乐已经成为当代“显学”,或者说唱歌的人、制作音乐的人已成为“显耀”的人,而炒作、包装成风的舞台背后,却正行走着一群最勤奋,却又最寂寞、孤独、焦虑、彷徨的人——写手。

生2:她是一个农民,幼年被迫辍学。还没有分田到户时,她虽不认识几个字,却好强,考虑问题也周全,总会参与一些重大事件的决定。后来,有了电视,她听着、看着、记着,便学会了看书、读报,成了当地搞活经济的能手。

师:好励志的故事啊!(生笑)

生2:老师,我想,我的写作重心不是励志,而在于揭示重男轻女思想和愚昧的社会氛围对女性的摧残和迫害,“她”的故事不是励志,而是重压之后的扭曲变形。

师:对不起,我没有注意到是女字旁的“她”。如你所说,这个故事就具有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时间跨度。这是将人放入人类社会来写,而不止是一个个体的人了,“她”也就具有了典型性。

生3:她每天默默地趴着教室最后一排睡觉,有时她呼噜声会引发全班同学的哄笑,但谁知道:又胖又不起眼的她,小时候竟长得像洋娃娃;体育节上,她的绘画引发了多少人的赞叹;班级表演时,她的一曲古琴又惊呆了多少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知道她擅长宝石鉴赏时,我惊得跳起来的情景。

师:这个人,同学们都熟悉吧,她刚出国学习去了。

生:嗯。(会心地笑)

生3:她在一般人眼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其实她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得有个性。

师:她为什么“显得格格不入”?

生3:我们在认真听课、做作业时,她总是在睡觉;我们在课外活动中手足无措时,她却表现出“超人的优雅”……

师: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法国作家芭贝里的小说《刺猬的优雅》。门房米歇尔太太,长相丑陋,打扫卫生做清洁,看上去令人厌烦,但是,她却在不为人知的环境里面,过着属于自己的优雅生活。她的故事对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疲于奔命、失去自我的人们来说,真的具有警示意义!

生4:这个故事是跟妈妈聊天时,她告诉我的。他,木匠出身,为人诚实。机遇下开始经商,富甲一方。花天酒地。交友不慎,被骗得倾家荡产。回到家乡,重新开始。十几年来,却因跟不上时代,逐渐没落。

师:这个故事已经跟我们隔了代,但不影响我们对这样的人生的认识,搜集故事也可以超出生活经验。

生4: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跌宕的人生故事。

师:小说往往追求情节曲折,其实生活本来就曲折。但是,如果仅因为曲折才看中它的话,是不是显得肤浅?大家帮她一起想一想,这个人还有哪些小说价值?

生5:我想,他先前勤奋,继而沉沦,然后和社会脱节,这样的人生发人深思。

师:你的发现很了不起!“他”成功以后,不思进取,就被转动的社会飞轮甩掉。这是爆发式的中国商人的危机,非常具有典型性啊。再请同学深入地想一想。

生6:我想知道的是,他在经过这些跌宕的人生之后,会不会还像原先一样诚实,性格会不会发生巨变,甚至失去做人的底线。

师:如果让你来写关于“他”的小说,你会不会让他改变性格?

生6:(想一想)我觉得会。

师:靠诚实、勤奋、聪明发家的一代中国商人,面对汹涌的商海,起落的人生,会不会灵魂失守?他们的未来之路还能走多远?缺乏信仰的一代商人能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这不仅关乎商人的个体命运,也是涉及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

生7:他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的人。不愿正视现实,死要面子,常用语是:“我都会……我只是……”如遇质疑,他会一本正经地撒很明显的谎,可怜又可笑。人们故意调侃嘲讽他,他开始还极力为自己辩解,但越说越显出敌意,最后变成破口大骂,同时竭力离开现场。于是,人们笑得更厉害了。

这个素材来自于我以前的一个同学。他很自我,很自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可能会成为契诃夫、欧·亨利笔下的人物。

(学生会意,表示赞同)

师:的确,“他”身上有很强的契诃夫、欧·亨利味儿。实际上鲁迅笔下也有这样的人,你越是掩饰自己,人家越是取笑你……

生:孔乙己。

师:当然,这个故事还和孔乙己不太一样,他有了时代的烙印。他不止于孔乙己、阿Q,也不止于契诃夫,他和我们这个时代靠得更紧密。

生8:这是我奶奶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她”就喜欢抓着别人的痛处不放。曾嘲笑一个没有儿子的人生不出男孩,被人家回敬:“能养你到老,送你到终的才叫好儿子呢!”后来,爱骂人的女人连续三年,先后失去了三个儿子:老大在建筑工地干活坠亡,老二开出租车被歹徒捅死,三儿子骑摩托车摔死。拿着儿子的死亡赔偿金,她哭得肝肠寸断。现在,见到熟人,她就背过脸去。

很多人认为她“罪有应得”,我想,这个人未必没有人情。况且,她必须为自己的过去付出代价,独自面对接踵而至的厄运,她的内部世界一定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师:当然,当初的被嘲弄者成为了后来的笑人者,这一点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社会中就存在许多这样的人:知道你也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学生笑)

生9:妈妈曾跟我说过小区门卫的事。他的妻子零几年时患了癌症,小区住户组织了一次捐款,外婆代表我们家捐过500块钱。妈妈说,从那以后,每次见到我们,他就会不自觉地弯下腰来打招呼。原先见面也会笑笑,点点头,现在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师:那你觉得这个素材的价值在哪里?

生9:“弯腰”有点类似于“阶级性”的感觉,别人无偿地帮助过自己,内心就把自己的地位降低。在接受了别人的爱以后,自己就不知所措。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他是怎么知道我们家捐了五百元的?捐助的形式会不会对这个受难的人公开?或者,是不是什么环节泄了密?出于善意的捐助成了“他”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个故事带来了一个现实而又深刻的话题——爱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铁凝小说《逃跑》,说的就是一个受到了捐助的人故事。主人公的腿出现了问题,一个业主带头给他募捐了两万元。他拿到这笔钱后想,这条腿到县城里锯一下,估计就两千块,还不如拿剩下的钱去补贴困难中的女儿。于是,他就逃跑了。业主们得知他逃跑的消息,非常愤怒,带头的人就去找他。后来,在一个公园里找到了他,他正在卖胶卷,一条裤腿空荡荡的,在风中飘曳。这篇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却和我们刚才这个故事有很多内在关联,“他”也能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小说典型。

他或她,怎样成为“谁”?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有故事的人,他们有的是身边的,有的是听说来的,因为我们的“想”,他们便具有了小说价值。下面,再让我们一起想:这些人怎样才能成为“谁”?你准备用怎样的方法来写他们,让他们成为你心目中的那个“小说人物”。

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我们首先要确定其身份,再想一想:性格特点有哪些?适合表达怎样的主题?相关核心故事有哪些?怎么实现写作的目标?

重申一遍:此时,我不主张讨论,更希望大家独立思考。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王郁池同学发现的这个人:(投影)

她是一个平凡的,日日务农的乡村妇女。四十几岁时从泰兴传来了麻将,整个人都变了样。

整个村子也是。

生10:这是我特别想塑造的一个人物,我有很多事例说明她在麻将到来之前和之后的变化。如,她在麻将传来之前,整天下地干活,身体一直很好。但在麻将传来之后,她没日没夜地打麻将,手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我觉得她会得痛风,或者……

师:你会让她生病,是吗?挺狠心的。(生笑)

生10:还有,她顾家的方式越来越离谱了。过去,她按点烧好早饭,给一大家子人吃。现在,为了“赶场子”,她会提前到四五点钟起来烧饭,甚至头一天晚上就弄好。

师:你会给她设想一个怎样的结局?(生窃窃私语)

有同学比你还狠,说让她死在麻将桌上。你愿不愿意让她去死?

生10:其实,这个人是我奶奶。(全班笑)刚刚讲的也是真实的故事,我们非常难受,但是,毕竟她年纪也大了,只好由她去了。(伤感地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作为小说家,我们不能只是叙述人物所有真实的故事,必须要创造,有时为了达到艺术效果,甚至要违心地“痛下杀手”。记住,现在,“她”是我奶奶,又不是我奶奶。

生10:我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我不会以过于刺激的结局换取“强烈的艺术效果”,会让她在身不由己的行动中,自娱、自责、自伤、自迷、自毁,以至于疾病缠身,这远比“死”更真实,也更贴近生活。

师:是的,一旦成为作家,我们会发觉人物的命运并不受自己控制,你原先拥有的“生杀大权”都不复存在,不得不遵循人物或者生活自身而行。

生11:这则材料非常奇怪。在中国乡村,打麻将是非常普遍的事,但打到整个人,甚至整个村都变了样,我觉得肯定会有一个比较贫瘠的精神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师:能具体说说这样的时代背景吗?

生11:比如,儿女都出去打工了,他们没有孩子甚至宠物的陪伴,家里只有他们自己,打麻将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游戏,这是一个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也是排遣孤独的方式。上了年纪的人,没有理由会突然集体沉迷于一种游戏,除非他们的内心充满黑暗,看不到希望。

师:她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投影最后一段文字“整个村子也是”,并意识到:这是打工潮风行时代,留守者文化和精神极端贫乏的反映,它具有典型性。基于此,我们可以去想想人物心理的变化及其命运,可以写他们的家庭,甚至整个村庄。

“整个村子也是”这句话,似乎有一点荒诞性。大家再想一想,能不能用荒诞的笔法来写这样的人。

生12:我想,这个老人死之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在墓里面陪葬一副麻将。几百年后,一个盗墓贼费尽心机挖出来,发现只是一副麻将。(生大笑)再用盗墓贼的眼光和口吻来“想”这个人物生前的“麻将生活”,这样写就荒诞了,当然,也令人心酸,读者也许会流下“含笑的泪”。

师:刚才,我们根据材料塑造了一个留守老人的形象。大家再大胆地想一想,我们知道,现在的乡村并不都像黑白电影中的那样——很苦、很悲催。在我们苏南、苏中等地区,很多人日子过得也不错,他们不是孤独的留守者,但他们还打麻将,会不会还有其他写法呢?

(生思考)

生15:我觉得,他或者他们是富有的人,通过几十年不择手段、放弃尊严的打拼,拥有了很多钱。当他们回到农村时,发现已找不到儿时纯真的感觉,就通过与长辈打麻将来回忆往事,或者追述祖辈在那片田野上耕作的场景,以获得和谐、安宁、踏实的心灵慰藉。

生16:我觉得可能就是征地拆迁以后的农民,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获得了房子和非常多的补偿款,却无所事事,就把补偿得来的房子租出去,不想学习,也不想工作,更不想发展,天天就这样打着麻将,精神生活极度空虚。

师:这是我们当代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在拆迁后成为了百万、千万富翁,他们没有理想,没有什么信仰,也没有健康的兴趣爱好,不打麻将能干什么?(生笑)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劳动致富的传统观念会不会被打破?人该怎样生存?又该如何发展?一篇好的小说,不光指向普遍的人性,有时还指向社会深层问题。肖洛霍夫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让索科洛夫在失去家庭之后和孤儿凡尼亚组成了一个家庭,这就是作家为战后的人们设想的社会问题的一个出路。

老师也发现了一个人:(投影)

赵金城,出租车司机,善画。自瓜果蔬菜、草木茎叶提取颜料,常作小品,兼工带写,内容多取瓜果蔬菜、鸟木虫鱼。以自然画自然,自以为独一无二。

健谈。自言无师自通,素来喜爱。怎奈小学毕业,多番下岗,于九零年代为司机。人老心烦,欲歇业作画,办展览以娱天下。儿子极力阻止,言“干到六十岁,随便折腾”。掐指算来,不足十二月,欢喜!欢喜!

这个出租车司机的样子经常在老师的脑海里浮现,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么才能将他塑造成一个小说人物呢?

生24:我觉得可以编个故事。比如,有一个老师,在遇到这个司机前,生活中有很多烦心事,讲得严重一点,就是快失业了吧。(师生笑)他一开始自视清高,觉得自己是个知识分子,总要比出租车司机强。到头来,还是这个司机教会了自己,如何突破狭隘的生活观,在有限的自由里活出自我,不至于把生活弄得一团糟。还教会了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即使在一个并不喜欢的环境里,依然可以拥有梦想。

师:你设置了另一个人,和司机形成了对比,到底哪个是主人公呢?

生24:两个人都可以是主人公。

师:有点双线并进的感觉,这也是小说当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老师在想,能不能让司机也有一些缺点啊,小说中的人物“一边倒”,可能会缺少一点独特的魅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才华、年貌相当,缺点都有,优点还很明显,正因如此,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25:我想设置一个跟他年纪相仿的乘客,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就是非常喜欢他那个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工作。快退休了,子女都想让他回家休养,但他不愿意,一直在抱怨,这样就跟出租车司机形成鲜明对照。两人聊着、聊着,特别希望和对方交换一下人生。

生26:如果顺着故事往下讲,人物形象会过于单一,我觉得可以“打碎了”讲。这个人物开始时给人的观感蛮好的,随着逐渐深入的了解,发现其实他的画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后来,他真办了展览,观者寥寥,他由乐观变成悲观,由坦然变成不安,逐渐变得孤僻、怪异起来。

(想一想)不过,我不打算写得很残酷。他的儿子其实很在意父亲的想法,之前只是不敢相信他能有所成就。为了拯救父亲,儿子央求很多赏画人来参观,终于找到了一个特别懂父亲的人。我觉得,单纯以追求绘画的自然性为主题写小说,意义可能不大,背后的人性反而更值得琢磨。说不定后来他反而想再去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来,重新认识人生以及人性呢!

师:这是一个很妙的构思,父亲和儿子两条线都发生了变化。想起托尔斯泰告诫蒲宁的话:写吧,喜欢你就写吧,但是你要记住,写作不是你的目的。其实,画画也不应该是生活的目的。

生26:我想颠覆大家对出租车司机的看法,现实生活中,这个司机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他考学失败,工作下岗,婚姻解体,儿女弃离……而这一切都因为他孤僻、自我、狂傲的性格。在屡遭挫败之后,他只能靠臆想编织美丽的梦,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分裂的人。

师:这几天,我们找到了很多有小说感的“人”,他们有的是“世相资料”,有的凸显了“生命经验”,有的涉及“灵魂深处”,有的关乎“未来世界”。希望同学们多留意这些方面的素材,像毛姆一样,写一写“小说人物笔记”。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只要注意观察,素材就在身边;只要认真“想”,生活中的“人”就可能成为小说中“人物”。

执教感言

中学生不关注生活,或者说缺乏关注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写作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此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引导缺位,以“号召关注”替代“事实关注”,也是不可回避的原因。

引导,不是“生拉硬拽”,也不必“苦口婆心”,应当顺其自然。本次教学从“是‘谁’”、“能成为‘谁’”和“怎样成为‘谁’”三个环节入手展开,符合小说创作的一般逻辑。考虑到学生捕捉“有小说感的人”的能力可能有限,我降低了难度,只要求他们从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然而,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许多学生自觉地从同学、长辈、邻里处“打听”到一些独特的人,这些人生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生命经验。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激发学生挑战难题的热情,我特别选择了自己发现的,一个爱画画的出租车司机,让大家帮我想一想。

写作教学不宜多“教”,更应多引导学生去“想”,激发远比教写法更重要。教,容易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想,更注重的是思维激活。这两节课上,我没有刻意地教学生小说创作的知识,而是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体悟自然生成一些“想法”。“让我们一起想”是我的一个写作系列,“一起想”,注重的是师生的相互启发,但绝不等于凡事必讨论,本次教学中我更强调的是独立思考。

毛姆在《总结》一书中有一句令人激动的话:“我决定教自己写作!” ②这节课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自己写作”。

参考文献:[1]毛姆.在中国屏风上[M].唐建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毛姆.总结[M].孙戈,译.江苏:译林出版社,.

- En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