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应该怎样理解「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这句话?

应该怎样理解「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这句话?

时间:2022-10-06 18:11:21

相关推荐

应该怎样理解「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这句话?

道德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旦当它被大力提倡时,被调动起来的大多不是好人。

看看各国历史上的革命、运动,对特殊族群的暴政,宗教冲突引起的战争,其理由常常含有道德的审判意味,而冲在最前面的人,往往先前就是恶棍,他们借着声张正义的名义,发泄私愤、满足私欲,杀人越货的草寇打个“替天行道”的旗子,摇身一变就成了忠义之士。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实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悖论。

老子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对这句话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对待的双方互相依存,人们知道了善,不善就产生了。我觉得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善就成了一种可以被利用的资本,这时表面的善往往是一种伪装或者说表演,而伪装者因此获得了为所欲为的权力。

鲁迅所说的“吃人的礼教”便是如此,当礼教成为官方道德标准,便成为了某些人晋升的阶梯、杀人的工具。

吕安的哥哥吕巽觊觎弟弟妻子的美色,乘醉奸污了她。吕安愤恨之下想要告发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有交情,故劝吕安不要揭发这桩家丑,吕巽当即立下重誓,吕安也出于对嵇康担保的信任而打消了告发吕巽的想法。然而事后吕巽仍感不安,于是先发制人,暗地里诬告吕安不孝。吕安写信给嵇康诉说自己的冤屈,嵇康得知后写下《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吕巽绝交,并毅然出面为吕安作证申冤,也因此与吕安一同下狱,以“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的罪名与吕安一同被处死。中国历史上被礼教的罪名杀死的、逼死的,不计其数。

男主在超市里被陌生人暴打

很多电影也在探讨这个话题,比如《迷雾》、《狩猎》,在《狩猎》中,生活在瑞典小镇中的男主因为一个误会成为了猥亵儿童的嫌疑人,因此他便被钉在了恶人、变态的耻辱柱上,他丧失了作为人的一切权利,不光众叛亲离,而且不相干的路人也可以肆意攻击他、侮辱他,甚至他的家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看到正义感,只有纯粹的恶意,只是这种恶平时找不到正当的理由发泄罢了。这些人以这个可怜人为牺牲的祭品,拜祭心中的撒旦。魔鬼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给它肆虐的理由,它就会悄然而至。

“监狱实验”被称为最伟大的社会学实验。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没用多长看守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随着实验的进行,一些守卫越来越残暴。工作人员说将近三分之一的守卫表现出了虐待倾向。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表面上看,似乎道家看到了道德的这个悖论,因而反对儒家,其实,正宗的儒家对此是很清楚的。有为己之学,有为人之学,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中庸》号称孔门心法,《中庸》说:“君子之德,淡然而日章;小人之德,的然而日亡”。“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真正的道德是无声无臭的,凡是敲锣打鼓招摇过市的,我们都要警惕。“好人”“坏人”这一类的分类是极端危险的,翻翻历史书就足以让我们不寒而栗。

今天,类似的悲剧还在地球上的不同角落上演着,它离我们也并不遥远。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觉得首先,“圣人”不能拥有额外的权力,内圣就可以了,外王还是算了吧,如此可以防止觊觎权力的人通过伪装成圣人获得权力。第二,任何人都应该被同等对待。如果一个人被归为不道德,其他人就可以对他为所欲为的话,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是没有保障的。

看了大家的留言,发现主要有下列质疑:

答主是道德虚无主义者吗?

不是提倡道德导致缺德,而是缺德才需要提倡道德,答主把顺序搞反了。

道德如果只能约束自己,那么谁遵守道德谁吃亏,这种道德不可能存在。

我回答如下:

1.我不是道德虚无主义者。我反对的是“乡愿”之德,即做给别人看或迫于外界压力的道德。阳明先生晚年曾说过:我这一生,也就养得个“狂者胸次”。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道德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与他人无涉,只要是良知所要求的,就会一往无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

2.一个缺德的社会才会加倍提倡道德,这大概是一个事实。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我只是说这种提倡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却会适得其反。所以失德和过度提倡道德互为因果,二者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至于说存不存在一个大家都很道德的上古之世,我很表示怀疑,原始人或许不懂得假仁假义,但不代表他们一定很道德。

3.这个问题的假设是如果道德只能约束自己不能约束别人,讲道德的人会吃亏,事实是这样吗?有句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道德不等同于没头脑。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杨伯峻译:“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能者!”老是觉得别人会对自己不利,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投射,这种社会信念有可能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引发别人的负面行为,然后证明自己认为他人会对自己不利的想法,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行为确证”。密歇根大学的罗伯特-爱克斯罗德曾经邀请很多科学家编制程序来进行一个博弈游戏,第一轮有15个程序参加,第二轮有63个程序参加,最终夺魁的都是'一报还一报'策略程序。'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是:第一步合作,此后每一步都重复对方上一步的行动(合作或背叛)。如此简单的程序之所以反复获胜,是因为它奉行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原则,并且用如下特征最有效的鼓励其他程序同它长期合作: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不嫉妒别人的成功。而且道德并非完全没有惩罚作用,在这里需要区分“阴形惩罚”和“阳性惩罚”。阴性惩罚是通过不做什么来惩罚,阳性惩罚是通过做什么来惩罚。道德不应该有阳性惩罚的权力,但阴性惩罚是很自然合理且不可避免的。譬如我们觉得某个人缺德,就会不愿跟此人打交道,对他避而远之,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感觉到被孤立,脑部扫描显示,社会拒绝的痛苦所激活的脑区,与博彩失败带来的痛苦不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