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中国科技的进步到底有多大?《自然》杂志给出一个答案 国人振奋

中国科技的进步到底有多大?《自然》杂志给出一个答案 国人振奋

时间:2021-05-16 11:37:37

相关推荐

中国科技的进步到底有多大?《自然》杂志给出一个答案 国人振奋

中国的科技进步有多快?

今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科技如何创造强大》

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历史,其实是重新寻找科学力量的历史。

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四样东西: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

这是我们为之自豪的四大发明,代表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但同时,也隐藏不住一个问题,曾经科技领先世界的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了。

这个问题有个很有名的称号:李约瑟难题。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关于答案,成为了历史学家以及科学工作者研究的对象。

答案或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国怎么在科技大道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1874年,李鸿章给当时的皇帝上书一封,里面提到焦虑万分又无从着手的问题: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隐隐感觉到海上来的力量是中国数千年所未遭逢的。

李鸿章也清楚的知道,这股力量实质是科技的代差。

他在奏折中写道:“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三十年后,他访欧美列国,再一次亲眼见证了这样的差距。

步下轮船,他身着黄马褂,站在伦敦街头,望向四方,冲天的摩天大楼、呼啸而来的火车,发出巨鸣的轮船,让李鸿章仿佛掉入时代的幻梦。

大清国的中堂大人感觉到自己像是被时代抛弃的弃婴。还有他的祖国。

中国之落后,实是科技之落后,中国之得兴,必赖于科技之复兴。这是当时中国人最直觉的认知。

师夷之技以制夷,带着这样的愿景,清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任用科学家徐寿根据一本传教士杂志上的图案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徐寿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中国人。此后,他在上海制造总局的翻译局里开始翻译国外的科学作品,包括自造汉字翻译了化学元素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开始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标只有一个,科学救国,科学兴国。

最终这些留学生的大部分回到了国内,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丁文江在北京创办中国地质调查局。

竺可桢在南京建立气象台,结束了中国领土和海域之天气预报由外国人发布之历史。

茅以升在钱塘江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座钢铁大桥。

李汝琦和谈家桢从美国回国,开始领导中国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

生物学家胡先骕开始创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对中国生物的研究。

……

而当日军侵华时,中国科学救国的信念达到了顶峰。

1944年,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来到中国的贵州。

来之前,某些人劝告他:“中国是个只有劳动人民和动人诗歌,但没有科学的国度。你去中国找什么呢?”

但就在这里,他找到了东方的剑桥:浙江大学。

“在遵义之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 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

当李约瑟来到贵州的深山,看到的是这样的浙大:

“物理系‘一台靠汽车发动机带动的小发电机是唯一的电源,无钱也无处购买新的放射源,仅仅有十几毫克镭,没有什么探测器,只有一台自制的小云室’;

化学系曾以破庙为实验室,用木炭炉代替酒精灯,以两个煤油桶上下担水作为冷凝用水,将电动油泵改为手摇以作减压蒸馏及真空过滤等;

电机系情况同样如此,系主任王国松在紧靠着老城墙外的湘江之滨建立起数百平方米的一群群草顶、泥墙、土地坪的电机化工机械实验室。

由于西迁办学中的浙大师生弦歌不缀,坚持教学科研,取得了众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比如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束星北的相对论,贝时璋的细胞重建研究,罗宗洛的植物生理学中微量元素研究,谈家桢的遗传学研究等,都属于当时科学前沿的重大成果。

王淦昌《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于1942年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物理评论》第61卷97期,在国际学术界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

一转眼,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其间的中国,从来都没有抛弃科学构建现代社会的理念。

二弹一星使中国成为核大国。

1970年的第一颗卫星,让中国加入到外太空探索的行业。

屠呦呦有关青蒿素的研究,让她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袁隆平的杂交稻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难题。

再到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不再是科技的纯粹接收国,中国开始为世界科技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苏州,世界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正在向脑科学发起冲锋,希望能找到自闭症、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等脑疾病的病因。

寒武纪的人工智能芯片正在尝试把打败人类最强棋手的Alpha Go装到我们的手机里面。

沈阳的一条自动化示范生产线上,布满了拥有高端芯片和传感器的机器人。中国的工厂正参与到最前沿的制造业模式。

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在研究仿生机器人“佳佳”,它已经开始跟人类进行较为复杂的交流,甚至能够读懂人的表情。

宁波的材料专家付俊从天然植物“五倍子”中提炼出天然抗氧化剂,有望将人工关节的最高使用寿命提到30年。

遥感科学家郭华东院士正在筹划在月球建立永久的对地观测平台,从而能够更准确的了解我们的星球。

可控核聚变技术、量子计算机技术、量子卫星,暗物质卫星,长征七号,FAST天文望远镜,长征五号,天宫二号……

在中国,有数以千计的科研团队在不同的领域日夜攻关,有一些项目甚至是高度机密。

而回望这一切,有一个特别的年份尤其值得注意。

那一年是1999年。是马化腾挂着女性头像,诱导男性用户上线发言的一年,是创业失败的马云带着团队上长城感悟人生艰难的一年。是刘强东在中关村开始卖光碟的一年。是李彦宏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开始办搜索引擎的一年。

但对中国来说,有两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一是中国的高考学子突然发现高考的独木桥变宽了。

那一年,中国的大学开始了扩招,当年就扩招51.32万人,到了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中国开始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这个变化带来的改变是全社会的。我举一个例子。

,神舟五号升空,当时电视转播画面转到控制中心,出现在电视上的是平均年龄近六十的老专家。

到了十年后的,天宫二号发射,电视上控制飞船升空的已经是网络流行的小鲜肉,要光看脸,你还以为是什么偶像剧。

另一个变化是,中国的科研人员突然发现,他们申请经费更容易了。

1998年,中国的科研经费只有526亿美元,也就够美国研发一个f35。

但从1999年开始大幅上涨,到了去年,经费到了近两千亿。

难怪美国已经放弃的大型对撞机,中国准备开造,这个项目要花五百多亿,但中国科学家的一个理由是:中国现在花得起这个钱。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科研投入国。「人造太阳」、「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等以前中国科研人员不敢想的东西现在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中国保持继续十年左右的GDP增长与R&D经费增长,GDP和R&D经费就能双双超过美国。

R&D经费的增长,带来的是可数据化的改变。

当今世界180个热点研究前沿,核心论文产生出量,美国第一,152个,英国第二,90个。中国68个,超过德国法国以及日本,位列第三。

PCT国际专利申请,中国位列世界第二,且增率最快。

让美国感到着急的是,中国的这种科技高投入还在延续。

中国的科学教育也在加大力度,以前是中学才有科学课,现在小学就开始有科学课。

目标就是在中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就像任正非所说,以后中国的农村都会出现博士生。

国家在努力,个人也要努力,家长也要努力。要为国家输送更多的科学苗子。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语数英之外,很重视孩子的科学教育。

昨天还有一位家长问我有什么好的科学杂志,他说他以前就是看科学杂志的了解科学的,但现在不知道给孩子定什么杂志好。

他觉得定杂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买一堆书,孩子有时候会有压力,而且书太多反而不读。杂志一个月一本,看完一本,会对下一本有期待感,能够让孩子珍惜书籍。

我给他推荐了《万物》杂志。

《万物》杂志是 《科学美国人》的子杂志,《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最牛的大众科学杂志,起源于1845年的杂志,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自然》的姐妹出版物。

《科学美国人》走普及路线,主要给高知识份子提供科普知识,到目前为止,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稿。其中包括了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牛。下面是《环球科学》部分撰稿人:

它还有个少儿版,在美国叫《How it works》

每一期都会讲当时最热门的科技。而且是身边的科技,比如机场安检分解:

未来海上城市的解剖:

超音速赛车内部:

火箭拆解图

还有生物学知识,比如一条鲨鱼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人类的眼球:

人脑发育:

肠道细菌如何影响你的大脑:

地质内容也有讲,大灭绝的时间轴:

核冬天的形成:

天文学也有:

还有历史知识,比如中世纪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对比:

古罗马军队强大的秘密。

日本古代城池解剖:

这个杂志包罗科学的各个领域,是陪伴美国数代孩子成长的杂志。

引进后的书名就是《万物》,讲解万物运转的秘密,讲解万物中的科学知识。

杂志知识涉猎广泛,资讯新鲜,有很多前沿科学知识和话题,涉及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生态环境、太空探索、历史人文等等。

杂志图片对知识的呈现让人惊叹,能在纸面上呈现出三维的效果...

大开本,读起来眼睛舒服!比一般的杂志都大,也比A4纸还大点儿,印刷质量精良...

给孩子定上这样的杂志,孩子以后每个月都可以收到来自科学的大礼。

杂志的每一页都特别的美。

孩子一定会喜欢上。

这套书适合5到90岁的孩子。尤其小学高年级到高中的孩子。

送礼最好送杂志,为什么呢?因为订好之后,对方每个月都会收到你的诚意。

How It Works 国外订购1年价格是 116 美金(相当于人民币 777元),运费另付。

而中文版《万物》价格就相当给力了.

《万物》征订季开启!现在仅需298元!即可获得

① 原价360元的《万物》杂志一年12期

② 定价98元的科普故事音频集(50集,每集6分钟每周更新)

③ 定价40元的万物冷知识音频集(共20集,每集4-5分钟)

此外,现在头条还有特别的优惠,团购杂志,额外获赠一本的杂志,让孩子能够先暏为快。

要看杂志,就看这个品类最杰出的,也应该让孩子接触最新科技。因为现在发展太快了。百年前,一个人不识字也可以过得很好,现在没有文化孩子真的很难出头。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横条参团。给孩子每个月的科学养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