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内家拳筋骨训练与筋骨现象—典传筋骨开发

内家拳筋骨训练与筋骨现象—典传筋骨开发

时间:2023-09-14 14:07:04

相关推荐

内家拳筋骨训练与筋骨现象—典传筋骨开发

内家拳筋骨训练方法是内家不传之秘,被奉为内家拳的核心精髓,前辈们随着功夫境界的层次精进,不断体悟与总结内家拳筋骨训练中会出现的筋骨现象,是广大功夫爱好者修炼内家拳的宝贵参照标杆,甚至是练功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准,书中有记载,以前老拳师在教拳的时候,不用眼睛看,隔着墙就知道练得对不对,并不是师父有透视眼,而是练对的时候,是能够听到身体的声响的。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电影中为了渲染功夫片的效果,每一下都伴随着出拳出腿动作的“轰鸣”声,我们在练习筋骨的过程当中,也会听到“嘭嘭”的声响,称之为“筋骨齐鸣”。

“筋骨齐鸣”为历代武林高手衡量功夫高低的一个必要因素!出拳出腿,抖身出尖,轰然而出,周身筋骨发出“砰、砰”的声响,仿佛武打片中配音的场景,气场十足,众人视为神奇!“筋骨齐鸣”实为筋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筋骨现象中的其中一种!

内家拳练拳方法是否正确,关乎到日后能达到功夫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真功夫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练对了,练功不累,上瘾,在享受快乐中健康长寿;练得不得法,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

以下几种标志,可检验练功正确与否,供参考探究。

内家拳筋骨训练与筋骨现象--“筋骨齐鸣”

“筋骨齐鸣”在内家拳训练当中是“撑筋拔骨”的表现,也是拳术练习的入门。这种筋骨现象的产生,可以作为劲力发放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志。声音的产生是因为关节腔闭合的结构。关节囊在真空状态下,将骨节拔开,将形成高压区,致使关节回弹形成从而发出声响,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关节间的连接物,我们称之为“大筋”首先是具备一定的弹力,其次是关节腔真空状态下所形成的“高压”。打比方讲,取一支针筒,堵住其气体进出口,用力将针筒拉开,内部即被抽成“真空”,能够产生很大的拉力,这就是高压状态所形成的另外一种“劲力”!

关节是一个由“关节囊”包裹的真空状态下的结构体,要将关节拉开,需要克服“内外气压”的不均衡和连接关节的“大筋”的拉力,一旦拉开,加以锻炼,关节的“回弹力”也是相当可观的,在能够产生很大的“崩弹”劲力的同时,关节腔会发出“嘭嘭”的声响,这也就是内家拳当中说阐述的“筋骨齐鸣”

内家拳筋骨训练与筋骨现象--“骨肉分离”

“骨肉分离”是练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

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骨肉分离”或者叫“马窜皮”。我们家里养的狗儿猫儿,背上的皮一抓一大把,跟骨架是分离开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观察,猫的身体非常柔软,可以蜷缩成一团,要做到这一点,关节必须要开得厉害,只有在关节松脱度大的情况下,才可以。关节是由具有弹力的肌腱连接,称之为“大筋”,所以猫科动物非常擅长用筋骨发劲,往往身体一个“抖颤”就窜到一丈开外了。我们人在练功时,如果可以每一把劲力,都是身体的大筋崩弹发劲,每把必“颤”,日久天长,皮肉与骨架就开始“分离”了!

内家拳筋骨训练与筋骨现象“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如“灌铅”般的“沉重感”,有朋友认为是骨密度增加了,重量变大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因素是微乎其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感觉,还是关节缝开,关节大筋“拔伸”,变得有弹力,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出现的由于“重力”因素,自然拉伸的筋骨现象,从身体的感受上来讲,用关节大筋去感受重量,自然变得比较敏感,似乎肢体变得很沉。这是好事,在“发劲”时,就更加容易找到阻力点,借助身体自身的重量做到“开弓”的效果,是“撑筋拔骨”训练到了一定时以后出现的状态,此时就无需再通过“磨”形成阻力,进入到另一个层次!一旦达到这个程度,“筋骨撑拔”就变得随心所欲,随时随地,信手拈来,是“练与用”的转化。能找到这种感觉,那么身体的“缩涨”也就不在话下了!

内家拳筋骨训练与筋骨现象“脊柱行拳”

动物的脊柱是“弧形”的,更利于整体发劲,而人的脊柱由于直立,在重力因素的影响下,变成了“颈椎、胸椎、腰椎”三部分,三椎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时有体现,特别是颈椎跟腰椎,所以“三椎”不能单独发劲,容易出现脊柱的问题!拳谱中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命门后顶”的要求,就是要使人体脊椎恢复成“弧形”,便于发劲。所以脊柱主的是纵向的崩弹,而非横向的拧转。横向发劲应由胯带肩动,脊柱整体拧转,帮助传递劲力,绝对不能在某一“椎”处单独自主发劲!

“脊柱”是胯与肩之间的连接结构,胯与肩主横向拧转,脊柱主纵向的崩弹,我们观察动物的奔跑和捕捉,脊柱主宰了身体的“缩涨”,使得动物在快速的奔跑中,如“弹簧”般窜进。“脊柱”是一个多关节的连接,每个关节都是一个动力机构,使得脊柱蕴含了强大的能量,我们在发劲时,所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脊柱的形态,使其拉成“弓”形,将“颈椎、胸椎、腰椎”变成一个整体。训练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借助于“劲意”比如“恨天无把,恨地无环”,通过这种意识的强化,使脊柱成弓,同时拉伸骨缝,使之产生劲力。一个人“脊柱”活了,整个人就“活”了,整个人如一条“大龙”,没有能与不能,可以在任何状态下发劲,是内家功夫到达“高层次”的必经之路!

内家拳筋骨训练与筋骨现象-“周身一家”“整身如球”

练拳要“整体力”,但初学者往往只能够做到用身体肢节完成动作,是局部劲力。那么如何快速转化劲力呢?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捆”字,所谓“捆”,就是将身体“捆绑”,自然形成一体。这里所讲的“捆”,是“合”,是“夹”,我们一直强调在练拳时要做到“合肩夹肘”,目的就是完成两臂与身体的“结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两肘管上身,两膝则管住了下身,分工明确。朋友们又想,两膝要是“夹”住了,还怎么运动呢?所以在形容两膝的“合”时,用了“磨”,其本意就是在不影响两腿运动的前提下,做到了下肢的整合。我们除了做到两肘夹,两膝磨,更要知道“肘与膝”之间的互动,拳谱中讲“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了“肘与膝”之间的“合”,其它自然能合,做到上下“合二为一”,“整身如球”!

典传筋骨训练体系通过不断盘练筋骨,关节,内脏,我们可以将身体的主要关节都进行“开发”,使其具备“崩弹”的能力,我们称之为“身备五弓”。在运动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动作几乎是半自动化的,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体的“状态”,也就是“开弓”的过程,后面的动作,几乎是连续不断,自主发射的,这也就是拳谱中所说的“颤劲可使日月无光”,“颤”是“弓”或者“弹簧”的特性,“颤”是连续不断的,是身体每一个关节都参与的一种“状态”,是劲力的“全力以赴”,练拳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开发的过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