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无违”是指不违背礼仪还是不违背真诚的心意

“无违”是指不违背礼仪还是不违背真诚的心意

时间:2020-01-14 05:45:39

相关推荐

“无违”是指不违背礼仪还是不违背真诚的心意

《论语·为政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首先讲一个细节,本章开头是说鲁国大夫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是“无违”,但他没有展开叙述,反而是在他和樊迟出门时,他详细地向樊迟解释了“无违”的内容,说明孔子的教学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放过任何一个的教学机会,也体现了孔子一贯的因人施教的作风。

本章所说的“无违”,就是不违背,那么孝到底是不违背什么呢?是礼仪还是道德法规,是子女的内心还是父母的意愿?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它有很多的礼仪,有些未完用刑罚来维护,让孝道成了法律保护的对象。在《礼·祭统》中,“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是说孝的三个方面,一是指父母在世的时候要照顾赡养,二是他们过世时要依礼服丧,三是服丧期满后要按时祭祀。

由此看,孝无外乎三个方面,父母在世时如何奉养,父母过世时如何服丧,父母过世后如何祭祀。奉养的时候要看子女是不是恭顺,服丧的时候要看子女是不是极尽哀伤,祭祀的时候要看子女是不是内心有敬。恭顺、哀伤和内心有敬就是一个孝子真诚的心意,实则就是讲孝的本质——敬,内心有恭敬。

在《为政篇第二·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犬马能奉养人,但内心没有恭敬,而人不同,如果内心没有恭敬,做做表面文章,做给别人看,都不能算孝。

同样在《为政篇第二·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也是说的敬,如果内心没有恭敬,奉养父母时想保持和颜悦色很难。

而敬的外在表现就是顺从,顺从父母的要求和意愿,不违背他们的心意,也不忤逆他们的想法。《论语·学而11》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体现的就是顺从的意思。在《里仁篇第四·一八》,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服侍父母时,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抱怨。”即使父母有错,先是委婉劝阻,如果他们不接受,作为一个孝子,依然要顺从。

内心有敬是子女真诚的心意,外在顺从是子女真诚的表现,说到底,这些都是礼的规范,不合礼就谈不上孝,一切的孝都是以礼为前提。所以无论是不违背礼仪还是不违背道德法规,或者是不违背子女的内心还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不违礼。礼仪是规定、规范,而真诚的心意也一定是遵循礼仪的规定按照内心真切的意愿。人生修炼的一个阶段除了是增加文饰,使自己文质彬彬成为君子,另一个阶段则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真诚。礼仪总是带有制约性,在某些方面限制人们不能逾越,开始人们可能会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但随着修行的深入,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心理上获得主动的意愿。

所以,“无违”就是不违礼,不违做人真诚的心意。礼是前提,而真诚的心意是循礼的结果。因此所有的孝都是依礼的结果,是依礼而产生真诚的心意的表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