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论阴平阳秘

论阴平阳秘

时间:2022-08-27 15:27:46

相关推荐

论阴平阳秘

今论人体生理之阴阳相对平衡者,多引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言相对平衡者,以有“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之动态也。细绎经文,远非此义。阴谓之平,阳谓之秘,平与秘者,非平衡之谓也。

就人体生理言,“阳化气,阴成形”,阳谓无形之功能,阴谓有形之物质。无形之气必假有形之质始可着其功用,有形之质必赖无形之气方能化生不竭,此阴阳互根之理。然形不可不足,也不可过胜,形不足则气无所赖,过胜多气反不足,故有“形有余则气不足”之说。有形之质皆属于阴,因不可不足,亦不可过胜,此谓之阴平。

无形之气属于阳,气阳之盛关乎人体之强弱寿夭。故脏腑之气阳充盛则阴精自足,人体安和;若气阳不足,则阴精亦无由化生,而诸虚作矣。是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而于《阴阳应象大论》之“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一文,多释为年四十阴气已经自然减半。余曰:否。人之有生全赖阳气,小儿为纯阳之气,故生机旺盛;青壮年则阳气盛极,故精力旺盛;中年以后,阳气渐衰,阴气渐长,故年四十阴气自半,谓阳退阴进,阴气增长一半矣,年至耄耋则阳气衰少,阴气大进,涕泪失摄而俱出;阳气绝则终老,斯时也为纯阴无阳。此以阴阳气之进退论人体生长壮老已之变化,谓阳气不可衰也。

至若阳气不秘,则为害甚烈。轻则如喻嘉言之论蒋中尊满面油光,断为“精神外用,非永寿之人也”,较甚则有消渴之发热汗出,善食而饥,多饮多溲,形消骨立。此阳热亢奋,耗气伤阴,致精不为用而下注为溲,再重则有虚劳证之劳热盗汗,颧红瘦削,此阳气不敛而耗伤阴精,甚则动血;最重则有少阴孤阳飞越,生死只在瞬息之间。以上所论虽虚实各异,要皆阳气之不能潜藏,皆“阳强不能密”,故“因而和之,是为圣度”。

和谓协调,协和,即阴阳协调。此协调并非指阴阳的对等平衡,而是指阳密于外,阴固于内。而阳密于外,亦非单指卫外功能。如以心之主血功能为例,心之体为阴,心之用为阳。心之体既不能瘦削,亦不可肥大,其瘦削以至缺损及某些物质之缺乏均为阴之不足;其肥大甚至增殖赘生及某些物质之过胜均属阴之有余。故其有余不足均属病态。心之用即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周身之功能,其用之大小必取决于身体之动静状态。在剧烈活动与安静状态时相较,心用之大小相去悬绝,属正常之功用。若以一定之心体当恒具相应之心用,为阴阳之平衡协调,皆知其否。若心用恒定于一般活动时之所需,则于安静时则嫌其太过,此谓之不秘。而于剧烈活动时则其明显不足。即心之用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潜在功能,此潜在功能愈大愈好,然必须藏而不露,其显现者必能适于人体活动之所需,此即阴平阳秘,即外在表现上阴阳是平衡的,实质上是不能平衡的,至于关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真阳之气更是如此。

或谓:病有阳脱而死者,有阴竭而亡者,一部《伤寒论》亦以“存津液”为第一要着。汝何独贵阳而溅阴乎?曰:阳脱而死自不待说。阴竭而死者亦必阳脱而后亡,设阴竭而阳不亡,必不死,留得一分阳气,即有一分生机,然此相对而言。若真阴已竭,阳无所附,不死何待,然亦必阳亡而后死。故陆渊雷谓“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诚为确论。

综上所述,阴不可不足,亦不可过胜,以平为度。阳但患不足,不患有余,以秘为贵。故经言阴但曰平,阳但曰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