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古代史:不一样的蒙古帝王 忽必烈重用汉族的儒士为其效力

古代史:不一样的蒙古帝王 忽必烈重用汉族的儒士为其效力

时间:2023-07-28 23:03:51

相关推荐

古代史:不一样的蒙古帝王 忽必烈重用汉族的儒士为其效力

哈喽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讲和蒙古帝王有些不同的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儿子,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才,成吉思汗死后的遗嘱,是让窝阔台继位。窝阔台在位时,其弟拖雷虽然才能出众,也只能屈居皇弟之席。而忽必烈又是拖雷的第四子,按照继承权的顺序,他几乎没有登基称帝的希望。

由于窝阔台是成吉思汗指定的继承人,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强力人物,足以让其他人不敢心怀觊觎,所以窝阔台在位期间,忽必烈还不曾有帝王之心,因此在史书里,找不到反映此一时期忽必烈心怀帝王之志的任何记载。如果窝阔台能够洁身自好,善始善终的话,忽必烈就算心有帝王之志,也不会有太大的机会。然而元太宗窝阔台犯了其他封建帝王的通病,过度享乐,不知自爱。在一次大规模的围猎之后,接受群臣的祝贺,毫不节制地喝了一夜的烈酒,第二天早上就一命呜呼,死时年仅五十六岁。由于窝阔台死得过于突然,加上拔都不愿意回来参加宗王大会,蒙古王座竟然出现三年的空缺。

窝阔台死后,乃马真氏摄政,忽必烈知道这种局面不会长久,必须有一个强力的人物继承蒙古帝位。虽然在忽必烈之上,还有像蒙哥这样的强者,但他感到千载难逢的机会已经来临,这是一个靠能力竞争帝位的机会,如果不能敏感地认识这一点,就只能证明他不具备帝王的基本素质。所谓帝王的韬略,并非只在登上帝位后才显示出来,应从其登基前寻觅踪迹。而在称帝之前就有帝王的韬略,则正可以展现这种韬略的深远与高明。时代决定人们的意识,忽必烈的时代,使他从小就懂得要不顾一切地争夺最高的帝位,只有占据了这个位置的人,才算是英雄。

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了解成吉思汗从弱到强最终成为蒙古大汗的事迹,这一切让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强者为帝王、为征服者弱者为奴仆、为被征服者。为了这个信念的实现,忽必烈很早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显示出深远的帝王之谋。在乃马真氏摄政期间,忽必烈因多次与南宋作战,已了解到中原汉文化的高深,他非常尊重这种悠久的文化,因此就使他的帝王之志带上了浓厚的汉文化色彩,这是他与成吉思汗等人的不同之处。据史书记载,早在窝阔台死后不久,忽必烈就“思大有为于天下”。这是史家的语言,当然不会直说,而用含蓄的说法。所谓“大有为于天下”,就是想当天下之主。忽必烈有了此心此志,当然就会采取行动。于是他在中原访求贤才,虚已咨询。这是寻找可资辅佐的人才,以图日后的大业。

忽必烈之前的蒙古君王,都不知道吸收汉文化,重用汉人谋士,而忽必烈能做到这一点,正是他超出其他蒙古君王的地方,也是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帝王的重要原因。忽必烈所求的贤才,均是中原地区的汉人儒士。如赵璧、董文用二人,是他最先纳用的儒士。忽必烈对他们非常尊重,敬呼“秀才”而不直称其名。让二人每日为他讲说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与故事,从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只有两位儒士,对于忽必烈的大有为于天下是远远不够的。忽必烈又让二人四处网罗人才,延聘名士,意图在于组成一个智囊团,用汉人的智慧来统治汉人,这是忽必烈高于其他蒙古帝王的地方。当时窦默在乡村教书,是一位博学的儒士忽必烈派董文用前去招聘。

窦默不想为蒙古人效劳,听说忽必烈派人召见就改换姓名,让董文用找不着。董文用不甘心,就先找到窦默的朋友,对此人说:“既然窦默不愿见我,这也无妨,请你去见他,转达忽必烈大王的问候。”此人不敢推脱,只好前去,这时董文用换了便服悄悄跟随其后,终于找到了隐姓埋名的窦默,并把他带到忽必烈帐下。忽必烈听说窦默来了,以非常敬重的礼节见他,在谈话中询问关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窦默说:“治国平天下,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消用那三纲五常就可以了。用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回答忽必烈,看得出他不想为蒙古人所用。然而忽必烈并不生气,反而像是得到了治国宝典郑重其事地说:“先生说得极是,人道之端,没有再比这三纲五常更重要的了。如果不知道用这三纲五常治民治国,就将无法立于世上。

窦默原本想用一些陈词滥调应付一下,不想这位蒙古王还有些诚意,便又说道:“帝王之道,在于正心诚意。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听命。”忽必烈又一次表示赞同,表示窦默对他的开导实属闻所未闻,于是用上宾之礼待他,并让窦默每日都到忽必烈帐下,与他一起处理各种事务。窦默并没有告诉忽必烈什么高深的东西,只是说了些普通的儒家套话,忽必烈就如此对待他,这本身就是忽必烈的一种谋略。在窦默到来之前,忽必烈已从赵璧和董文用那里学到了不少汉文化的知识,尤其是如何大有为于天下的方法与道理。

他所以要这样对待窦默,正是按照汉文化中的老方子,即礼贤下士,以求天下之才。战国时,魏文侯以ト子夏、田子方为师,每次路过段千木的住处,魏文 侯都要从车上立起身来,向段千木的住处表示敬意,据说他的这种做法使得“四方贤士多归之”。战国时的燕昭王让郭隗替他招贤士,准备向齐国复仇,郭隗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君主派人带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等那人找到千里马时,马已死了,此人仍用五百金买了马头回来。君主大怒,此人告诉他:“死马都要买,何况活马呢?大王不用着急,千里马很快就会到来。

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到君主面前。郭隗于是对燕昭王说:“大王如果真想招贤,请先从我开始。像我这样的人,大王都能礼敬的话,还怕比我强百倍千倍的贤不来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尊为自己的老师。这样一来,果然各国的资士都争着来找燕昭王,如乐毅等人,成为燕昭王的干将,终于打败齐国,报了灭国之仇。山像这样的故事,赵璧和董文用早就讲给忽必烈听过,现在他对窦默待以上宾之礼,敬之如师,就正是学的这种方法,向天下的人才显示:这里有一位真心求贤的君主,是贤才的最佳归处!

窦默见忽必烈真心求贤,被他感动,于是向忽必烈推荐另一位贤士姚枢:“此人的才能非我可比,大王若得此人,大有为于天下,易如反掌!”忽必烈大喜,急派赵璧前往召见。不久,姚枢来到,忽必烈亲自迎接,待以客L,不敢以为臣。姚枢深受感动,写出《治道书》,述二帝三王得天下之道,礼、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教忽必烈八条细目:修身、力学、尊贤烈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帝王。

根据小编所知姚枢又列出三十条方案,细说其中的弛张之道。一个有纲有目的帝王纲领,完整地呈现在忽必烈面前,忽必烈简直高兴晕了,把姚枢视为奇才,动必召问。后来的事实证明,姚枢确实为忽必烈最得力的谋士之一。各位读者朋友,有什么想说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素材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