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二战苏德战争 苏军为何频繁调整作战指挥结构?逐步适应战场需求

二战苏德战争 苏军为何频繁调整作战指挥结构?逐步适应战场需求

时间:2021-02-20 12:01:52

相关推荐

二战苏德战争 苏军为何频繁调整作战指挥结构?逐步适应战场需求

二战苏德战争,从时间跨度上看,虽然只有不到4整年的时间,但苏德双方在指挥体制上一直在不断调整,尤其是苏军的作战结构和进攻部署,始终与作战需求发生矛盾,也一直在不断纠正和丰富完善。那么,与德军相对稳定的作战体制来讲,苏军为何要频繁调整作战指挥结构和进攻部署,其兵力编成为何固定不下来呢?

01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体制改革还在完善

一些人对德军闪击苏联时,斯大林除了表现愤怒和意外,还有对德国的失望。实际上,斯大林并不是害怕德军入侵,而是苏军的体制改革还没有达到可以应对战争的要求,他是对苏军自身处境的担忧。

一方面,苏军是想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19十月革命建立新生苏联以后,苏军就一直在探索建立新的军事指挥体制,但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到1934年斯大林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将松散的老沙俄式陆军组建成功了一支有模有样的苏联红军,其核心要义是苏联国防委员会取代了列宁时代的地方军事委员会和士兵委员会,军事指挥权收归苏联国防委员会,这不仅为斯大林建立个人威信打下了基础,也为建立一支统一指挥步调一致的苏军大部队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苏军的作战指挥机构是在摸索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由于沙俄是欧洲传统帝国,其与周边邻国关系一直都很紧张,加上边界争端不断,时常都有擦枪走火的事发生。因此,苏联红军的发展也是与苏联周边时局有关。1938到1939年,苏军与日本关东军和芬军连续发生了三场战争,苏军虽然都取得了胜利,却也暴露出许多体制和作战结构上的问题。在与日军的作战上,苏军的装甲进攻受到了制约,在与芬军的作战中,苏军对严寒条件下作战还缺乏应有的准备。所以,1940年,苏军在1939年颁布的步兵师进攻条例以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也是在这次改革中,将原本属于军区统管的装甲进攻力量下发到了各个师团,客观上讲为德军装甲快速打击创造了条件。

从这个层面讲,当1940年苏军着手对军队进行进一步重组改革还没完成时,德军就于1941年6月发动了苏德战争,客观上讲,斯大林不仅对德军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失信感到愤怒,也对苏军体制改革尚在完善感到担忧。

02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在为建立一支综合打击力量而努力

纵观德军闪击苏联的进攻行动,其主要进攻力量基本上都是以装甲进攻为主导、步兵伴随进攻为辅。从战术层面看,德军的进攻模式比较单一僵化,并没出现更多的作战样式。不论是曼施坦因还是莫德尔,多数战役都是使用装甲钳形进攻的方式,可以说,这与德军的教条和作战理念有关,装甲闪击战已经深入人心,除此别无他途。

但就苏军来说,从德军闪击战开始,苏军统帅部和斯大林都有一个重新对闪击战认识至实践再到重新认识的过程。

首先,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对装甲进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应该说,苏军重新重视装甲打击力量是在莫斯科战役以后的1942年,苏军建立9个机械化军,后又组建坦克集团军应对德军的装甲集团军。而在这之前,苏军虽然也有像巴甫洛夫和朱可夫那样重视装甲进攻力量的高级指挥员,但也有像伏罗希波夫和铁木辛哥等那样重视综合打击的高级将领。按朱可夫回忆录记载,在1940年的军事改革会议以后,苏军加强了对炮兵和航空兵的重视,却放松了对装甲打击力量的建设,应该说这个决策让德军闪击战钻了空子,也使苏军在战争打响之初遭受到重大损失。

其次,苏军一直在把人是关键因素来主导建军方向。对于苏联红军来说,斯大林一直倡导在各级指挥机关建立政治委员工作制度,到后来又建立最高统帅部指挥机关,派出国防委员会代表制度又成为了一种新的指挥方式。基于此,苏军在战场上对人的决定因素比装备的打击能力显得重视得多,也因此,在德国人眼里,苏军的英勇冲锋和士兵的不怕牺牲就成了人海战术的代名词,实际上,这些都是苏军重视人的因素和政治工作带来的结果。

再次,苏军强调装甲是人制造出来的,再好的坦克也需要人驾驭。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过程看,苏军虽然在1942年对装甲打击力量有了足够的认识,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但就后期的进攻部署来讲,苏军仍然强调人的重要作用这个关键环节。所以,无论是面对德军4个装甲集团军的进攻,还是面对德军步兵集团军的防御,苏军大多都是使用综合打击战术,即使在库尔斯克那样的坦克大会战中,苏军的步兵进攻仍然占据了重要部分。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闪击战强调以装甲突击为主,将快速机动和迅速结束战斗作为目标,而苏军的综合打击却是希望多途径打击方式相结合,其核心因素就是强调人的关键作用。

03苏德战争,苏军经受了闪击战的洗礼,也经受了纵深打击的考验

有些人在不断地强调闪击战和纵深打击的优劣和区别,实际上,无论哪种战术方式,能有效歼灭对方有生力量才是最终目的。

第一,战争伊始,苏军用盲目反攻应对德军的闪击战,用生命买来教训。由于苏军在1940年的全域大演习中,朱可夫和巴洛夫已经以德军为假想敌展开了一场军事演习,但作为防御一方的巴甫洛夫并没引起足够重视,原因就是苏军大多数将领,德军的装甲进攻和闪击战在苏联是没有市场的,因为苏联宽纵深地域太宽泛。而事实上,正是这种思想作怪,德军才得以在闪击战之初能那么快占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南线德军也能那么快对西南方面军展开基辅围歼战斗。

第二,闪击战速战速决,纵深打击分割围歼,二者殊途同归。对苏军来说,无论是前期防御作战还是后期大反攻战斗,都是使用大部队侧翼迂回建立大纵深后再分割围歼,而德军的闪击战也习惯使用钳形战术,从侧翼进攻再收拢包围圈围歼,进攻方式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但苏军与德军有一点不同,苏军非常注重步坦协同,力争最大限度把步兵的作用发挥出来,这一点与德军单纯依靠装甲突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三,苏军大反攻,综合打击和快速机动为打赢创造了条件。不可否认,德军的闪击战帮助苏军重新认识了装甲突击的重要作用,但也使苏军找到了综合打击与快速机动相结合的打赢法宝。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苏军习惯于用炮火袭击开头,再配合步兵进攻,装甲侧翼包抄,这样的打法对于德军战线拖得太长、兵力分散尤为有效。

总结:苏德战争,虽然苏军付出了几倍于德军的代价,但苏军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部队。不仅如此,由于苏联的特殊地理环境,苏军不仅找到了破解闪击战的有效办法,还将闪击战融入到纵深打击理论之中,从而丰富了苏军的进攻理论,也使苏军的作战结构在战斗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苏德战争》

精彩推荐:二战苏德战争,为何苏军越打越多伤亡率却不见下降?形势任务紧迫

二战顿巴斯战役,第6集团军再遭围歼,曼施坦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战苏德战争,1942年夏季攻势为何选择在斯大林格勒?判断失误

二战德米扬斯克包围战,空中补给立下头功,苏军错失摧毁机场良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