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春秋笔法:“隐喻品格” 赋予了《春秋》历史的力量

春秋笔法:“隐喻品格” 赋予了《春秋》历史的力量

时间:2023-05-07 17:58:44

相关推荐

春秋笔法:“隐喻品格” 赋予了《春秋》历史的力量

作为儒家诗性言说的方式之一, 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孔子修《春秋》时所遵循的曲折委婉的写作原则。其中,“微言”为“隐”,“大义”为“喻”。正是具有“约言示义、暗寓褒贬”隐喻品格的春秋笔法,赋予了《春秋》历史的力量。

所谓“历史的力量”,就是通过叙述历史以表达对时代的看法,并在此之中建立起一套有关理想和信念的准则。

春秋笔法

就现实层面而言,站在儒家的立场,春秋时代本质上是原有的思想文化制度体系不断被破坏,但是新的时代标准尚未完全建立,在共同的道德准则上面出现了真空地带,由此导致了春秋战国的混乱时代,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各行其是,按照个人愿望谋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在理想层面,精英依然可以对这个时代做出独特的描述和评价,这是《春秋》横空出世的原因,也是它能够产生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微言大义

而具有“微言大义”隐喻品格的春秋笔法,正是《春秋》产生“历史的力量”的关键一环。空口无凭,举个例子。

春秋时代周天子日渐衰微,诸侯势力兴起,后来诸侯也不断衰微,卿大夫崛起。比如:晋国六卿(赵氏、魏氏、韩氏、范氏、智氏、中行氏)六大家族控制晋国,后演变为“三家分晋”;郑国七穆,郑穆公的七个儿子的后代控制了郑国;鲁国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控制了鲁国,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其中季氏的权力最大,实际上已超越国君,甚至国君的废立都取决于季氏。

鲁国三桓

鲁昭公虽然不是有为的君主,但是他对于长期充当傀儡忍无可忍,想要纠合反对三桓的力量,夺回权力。在付诸行动之前,他征询了近臣子家驹的意见,不过,他是这么说的:“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意思是季氏僭越国君的权力很久了,我想杀了他,怎么样?

值得注意的是,鲁昭公使用的不是“杀”而是“弑”这个字,(就是漫不经心的几个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的看法。比如杀、弑、诛三个字。如果是杀,指的是无罪去杀人。如果是弑,就是以下犯上。如果是诛,就是以有道伐无道,由此,也可以体现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

这是臣子对君主所用之词,由是可以窥见鲁昭公的心理定位,早已没有君主的威严而下意识地处于臣服地位了。子家驹对国内形势洞若观火,完全不赞成鲁昭公的做法,理由是诸侯僭越天子、大夫僭越诸侯已经很久了。鲁昭公最后一心想要杀掉季氏,结果必然失败。

重点在:鲁昭公去世后,鲁定公元年(前509),经文只记载了四个字:元年春王。连正月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公羊传》的解释是,鲁昭公的灵柩仍在国外能否回国尚未可知,一切全凭季氏做主。接着,《公羊传》讲了一段很重要的话,那就是“在鲁定公和鲁哀公时期,即春秋时期鲁国最后两任国君任内”。《春秋》记载了很多含义十分隐晦的贬义之辞,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春秋》成书时,许多当事人可能仍在世,而采用隐晦的表达方式,即使当事人读了经文,并问了别人是什么意思,也未必知道这是对他本人的贬斥。

由是可知,政治经常表现出权力的强势,而历史在政治面前,尤其是在当世之时,往往很难与之抗衡,但历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有一种持续乃至经久不衰的力量。有些人秉持政治正确的原则,虽然一时之间可能有充足的理由,或者能在表面上获得大家的赞成,但长远地来看,历史正确才是更站得住脚的。

《春秋》一出,诸侯皆惧。

《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是孔子在一生的政治活动失败之后为后世的政治家写的一本经典之作,其中蕴涵中国道统的精义——只有当思想家成为政治家的导师,学术凌驾政治成为第一权力中心的时候,人类才能克服深深植根于下腹部的弱点,进而从主宰那里争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