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一年读500本书的可行性 认知深度与临界知识|《好好学习》

一年读500本书的可行性 认知深度与临界知识|《好好学习》

时间:2023-11-01 01:04:06

相关推荐

一年读500本书的可行性 认知深度与临界知识|《好好学习》

为了大放厥词,我用了最笨、也是作者早已摒弃的阅读方法: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同时感叹道:“还好这书是从书店借来的,一点都不亏。”

01

斜杠青年与认知深度

读完《好好学习》第一章,本来是想用这一节的小标题做为这篇文章的主题。确实,关于“认知深度”和“斜杠青年”的诠释比较打动我,再往后翻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各种门类的名词、术语实在是太多了,让你觉得每一个的出现都是主角的闪亮登场,并且是领完盒饭还会卷土重来那种,不胜其扰。

好好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 著 中信书店¥29.4京东购买

先来说斜杠青年,斜杠青年不是兼职青年,更像是U盘青年——“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拔插、自由协作”(老罗语录“U盘化生存”)。

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并有足够深度的认知,掌握该领域的规律,并以此来改变一个行业——这样的青年才是斜杠青年。“斜杠”不是盲目多元化、东拼西凑,也不能以快速获取的现金流多少作为鉴定斜杠青年的必要条件。作者提倡“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的多元跨界,我也赞同。

作者无厘头地用“深度认知”解释了“认知深度”,认知深度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全靠自行脑补——我的理解:如果你善于管理自己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可以“四两拨千斤”,“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你的学习模式就达标了。

如何做到深度认知?作者用自己“一年读完200本书、月入10-20本书”的例子现身说法:如果没有每日2-3小时的“晨修”(写反思日记)、没有掌握知识的最底层规律以及绿灯思维等等,即便一年读2000本,也永远只会停留在知识的最表层——“低水平勤奋”。一切学习和努力必须建立“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的三大目标。

其实,我觉得作者自己并没有好好学习,“以慢为快”的阅读和学习方法,他也没做到,不然这本书为什么还停留在罗列知识的表面。

“一年200本书”的例子只是为了吹牛,但是,编辑行业内的大咖们都是一年读500本,这并没有什么稀奇。

02

临界知识与能力圈

临界知识,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如果有那么一个知识点(原理),你既可以用来解释房价增长过快,又可以全面解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就是“临界知识”——还是那句话“认识事物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九年义务教育所有的必修课已经教过大家什么是临界知识。按照作者的指引,我觉得有收藏书籍嗜好的读者,可以找出初中学过的政治课本,研读之后应该可以获得底层思维、很好地过完后半生。

不要去读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也别瞎努力研读《刻意练习》了,本土经典《毛泽东选集》就很好。

书中介绍的能力圈约等于舒适圈——“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做得好”,请在“能力圈内投资”。

作者的大意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卖菜的不要看卖花赚钱就去倒腾鲜花。刚开始也许跳出舒适圈会创造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然而,最后拼的还是“天赋”和自己最擅长的能力。所以跳出舒适圈的人,只不过吸了几口氧,最后还是得回老家,而且有中途夭折的风险。

如果你掌握临界知识,具备预测问题的能力,只是可能规避风险、更有优势,但并不会在能力圈外的领域持续大红大紫。

03

重读经典建立联系

读过《好好学习》,你会发现很多内容和许岑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类似、但又不太一样,前后章节有点难以自圆其说。

作者介绍的每天用2-3小时晨修、记录自己的反思日记,有点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时间统计法)的影子,但柳比歇夫更强调日记的简洁和客观。作者“回顾去年的今天”——时间线回顾法,这一时间管理的方式却值得我借鉴。

书中推崇心理学、用心理学去解释一切规律,马上反过来说“心理学不靠谱”;作者聊《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又没太聊透……

身为读者的我该怎么办?如果这些我都不了解呢?——等于白读。

终于理解什么是“贩卖焦虑”——别人讲了一堆你听着颇有道理的话,听罢依然一头雾水、没有帮助自己解决任何问题,却平白无故产生了一丝“无知”的焦虑。

最好的办法,当这种焦虑出现的时候,亲自去探索知识点的根源——重读经典,不要只是在推送上看过书名和部分引用,以及由此展开的鸡汤,就以为自己读过经典了。

运气不好的话,也许文中的植入广告比鸡汤在你脑中的印象更为刻骨铭心——你肯定有因为一部经典著作的书名自掏腰包的时候。

放下“二手书”,远离知识的“三道贩子”,坐下来花时间去读一读经典书籍、探究一番:牛人的话到底出自何方?把二手书当成你成功路上的第一块拼图,戴好福尔摩斯的眼镜、用批判的思维武装自己求知的小脑瓜——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读过经典,再回到起点,你会发现当初的迷惘好像都成了一个个神经元,建立起密密麻麻的链接,看似无法解释的过去一点即破。这就是认知深度和底层思维。

04

一年500本不是梦

如果我没有读过《奇特的一生》、《刻意练习》、《过目不忘读书法》,没有听过《精英日课》、也没有学习过《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我应该不会选择去借阅这本书。正是看到书中介绍的一些理论与自己认同的见闻有几分相似,怀着“略懂略懂”的优越感,我也可以点评一二。

作者可以有勇气出书谈论学习方法,一定是从量变达到了质变,你行你也可以。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你和我一样还是一个阅读新手,尚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我觉得:鸡血一点,大胆去执行一年500本的计划,以此为目标去探索学习方法、充分实践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未尝不可。

举个例子,一台你从没操作过的新电脑、新系统,如果仅仅是去听讲座、记笔记来学习电脑的操作方法,却永远不敢开机——且不说这些技能你会不会遗忘,至少这台电脑从来和你没有关系。

关于500本,分类——对书籍分类和对阅读方法分类。把书籍分成“虚构类”与“非虚构类”,再细化成畅销与经典。

对于虚构类非经典,可以速读,一目十行、斜视一页、一天2本,对产生共鸣的内容进行划线、摘抄。非经典非虚构类,依然可以先看目录速读概况——

《好好学习》这本书就属于非虚构类,目录却简约得不像话,没什么可以借鉴的。也许因为倘若有了详细的目录,大家就不会往后翻阅、影响销售。

目录特别简约,实在无法用目录法进行快速阅读的书籍——迅速翻阅书中的大小标题、浏览加粗句、段,也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速读目的。

上一章已经介绍过阅读经典的意义,如果是经典类书籍,建议“以慢为快”、一本书读三遍,不多。

第一遍,用目录法了解书的骨架,优先挑选自己感兴趣或重点内容阅读;第二遍,通读全书,掌握其中关联和“底层规律”;第三遍,一边阅读一边对知识点和自己认为不错的内容进行整理。

其实,还应该有第四遍——反馈,可以发朋友圈和朋友分享自己对这本书的见解,还可以在日常聊天、思考中试着使用新获得的理论侃大山,忘记的部分随时查阅原书、以及自己的笔记。

不过,关于“反馈”,最好是像我这样,写一篇不限字数的读书心得,以教为学。你会发现在自由书写的过程中,一些无意识的知识点会突然蹦出来,跃然纸上——这种方式和效果就是在“用任务驱动学习”、“精炼思维”、实现“刻意练习”,也预示着你正向着深度认知的方向迈进。

读书不挑食,不以兴趣为目的。有主题、分门类阅读,无限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电纸书的“全知之眼”功能

关于摘抄可以借助工具,比如用电纸书的笔记摘录功能,有的国产电纸书可以直接将笔记分享到电子笔记中;还有一些制作脑图和读书笔记的专业软件都可以边阅读边制作知识卡片,尤其遇到抽象概念和方法论比较多、或者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书,就可以借助上述工具实现快速理解和阅读。

掌阅(iReader) Smart X 超级智能本 10.3英寸 电子书阅读器 电子笔记本 电子纸 瀚海蓝+保护袋-流光枫叶¥3388领券减50京东月销20购买

不过,通常情况下用自己的手画思维导图是最便捷的,画好后拍照储存、打上标签便于日后搜索。

制作一张阅读地图。不贪多,一开始以周为目标,只要翻开一本书,就可以在表格中给自己记录一笔,标注上开始阅读的时间和完成阅读的时间,把已购未读的书都列在这周的列表pending里。

“术从简、道从心”,不用多花哨的形式,一张表格足矣。月度总结时,可以给所有清单上的书分类。通过观察阅读时间,也可以分析出自己的爱好、知识比重以及阅读速度。制作阅读地图,就像记录自己的时间,建立个人大数据,让一切有迹可循。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再去建立适合自己的阅读目标和学习方法、乃至知识管理,是不是更加实际?

我从今年年初到现在的阅读表格。

05

总结

1、持续分类、分主题阅读、不“挑食”。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破万卷你才拥有绝对的高度去辨识周围的一切。《好好学习》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阅读的温度和力量,看到别人的不足才能见识自己的进步。“好好学习”,你会实现认知深度。

3、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做细、做精、不断优化,就像孙悟空给唐三藏画的那个圈,蹲在圈里好好念经——经不住诱惑轻易出圈,最后损兵折将、得不偿失。前途未知时,更要走好自己的车道、别老变道,以静制动才是到达终点的快捷之法。

4、给自己制定高目标。最可能的情况是:虽然制定了“一年500本的梦想计划”,最终我们谁也读不了500本,但也绝对不会一年只读了5本。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假设,但千万别脑补过程,你只需要想象:“今天是我完成500本书计划的第一本”、“我读完了500本书”——站在目标的终点回顾自己成功的开始,从心态上你就成功一多半。

一年读完200本,你也可以出书。理由不言而喻,请参照此书的内容及行文规律。

也许我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反面心态——“红灯思维”。抱歉,洗脑失败,一分为二地看待书中的观点,不迷茫、少焦虑,你仍会有小收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