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费孝通笔下中国乡村的8种“根性”——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笔下中国乡村的8种“根性”——读《乡土中国》

时间:2018-10-17 23:37:17

相关推荐

费孝通笔下中国乡村的8种“根性”——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

费孝通( 1910.11.2-.4.24),江苏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乡土中国

本书是根据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文章研究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乡村社会,但是对如今的乡村文化仍有裨益。

八种在现代乡村中依旧有力量的“根性”

静止“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变动。”

农耕社会的安土重迁造就了中国乡村“静止”的局面。我国乡村一直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直到如今,在大多数农村,与新中国成立前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太多的变更。

“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是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力量使得中国人在熟人一定范围内坚守着难以想象的信用,同时也造就了国人对家、国的羁绊与爱护。

文盲

文盲是新中国成立前乡村社会的普遍现象。费孝通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的用声气辨认。

费孝通紧接着解释道,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造成的交往习惯。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当下的社会已经几乎没有文盲了,但是乡村社会中依旧保存着上述的特质。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但是在与熟人交际中,经验比知识更重要。

伦理与自私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 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因为有这样差等的缘故,中国社会就成了一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疏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越外圈越疏远,这样就 形成了“私”的特质:

“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那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想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这样的夫妻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比比皆是,正是这种长期的“有别”造成了部分家庭越来越深难以沟通的鸿沟。

礼治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甚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我国乡土社会长久以来都维持着以惯性的“礼”为线索的社会秩序,人们在习惯的生活方式和规则中不加思考地开展工作和社交。

费孝通举例说道,“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么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这显然是惯性的方法来解决长期不变的环境下的问题,如今诸多信赖偏方的人其实也不过在这个套中。

法律观念

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他还举例道,“有一位兼司法官的县长曾和我谈到过很多这种例子。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绝不会到衙门里来的。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

其实这也是如今社会的一个症结。

长老“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

血缘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其实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在稳固之中固然对社会发展有拖曳脚步的嫌疑,但是对于一个泱泱大国而言,这里面的精气神——对国家、氏族和文化血缘的认可——正是我们国家核心凝聚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