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大山留不住人” 德国小伙在中国支教 为何却遗憾离去?

“大山留不住人” 德国小伙在中国支教 为何却遗憾离去?

时间:2019-09-03 23:32:05

相关推荐

“大山留不住人” 德国小伙在中国支教 为何却遗憾离去?

,当时还是央视记者的柴静受邀来到了广西南宁。

主任和她说,他们要到一个名叫板烈的偏僻乡村去采访一个外国老师。

柴静在她自己的回忆录中曾写道当时自己的感受:

“难以想象外国人会跑到这么一个地,而且还当上了志愿者老师。”

1、洋人教师

南宁离北京很远,高铁要坐13个小时,火车几乎得坐满一天。

当时道路基建还没那么好,到了南宁还得走上四个半小时的坡路到贫困县东兰。

但这还没完,板烈村离东兰县城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脚程。

柴静和摄制组长途跋涉,折腾得不行,顶着大太阳,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

直到在一个路口看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小伙时,摄制组才知道他们走到了板烈。

卢安克是很奇怪的一个人,起码在着装方面不像是我们印象中西装打领的精英。

从上往下看,你能看得到这位年轻人脸上的皱纹以及一双磨坏了的运动鞋。

他笑着对柴静说,自己的鞋已经不属于自己了,是村里老人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卢安克带着摄制组穿梭在板烈乡村,村民和孩子们时常会将他团团围起来。

“乡亲都叫他卢老师,在板烈他很受人尊敬。”

2001年,卢安克第一次来到板烈,之后便再没有离开过这片山川围绕的乡村。

他开始每个月倒贴钱租教室,给乡间里四处打闹的孩子们上课。

洋人在乡村教书这件事很快为人所知晓,五年后“感动中国”栏目组找到了他。

当看到邮寄来的候选人名单时卢安克吓得不行,他并不想搞得那么轰轰烈烈。

他赶紧跑到当地邮政局写了封回信:

“我并不想感动中国,我来到中国恰好是中国感动了我,请别选我。”

卢安克的拒选成了媒体界的闲谈,后来还有记者假装志愿者混入在他身边。

回到报社以后将洋小伙的故事发到报纸上,一时引起了舆论的巨大反响。

“我很讨厌媒体。”这是他面对柴静采访时说的的一句话。

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是十年来首度自愿露面,他鼓起了很大的勇气。

2、踏上热土

卢安克不像如今在短视频上动辄就大喊“我爱中国”的捞钱外国人。

他并不需要所谓的“财富密码”,卢安克有着自己的执念和想法。

寻访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是许多外国旅行家在当时最拿得出手的经历。

卢安克也不例外,但他更想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尤其是劳苦的穷人。

1990年他来到中国呆了三个月,返回德国后对华夏大地产生了深深的迷恋。

七年光阴,他从几篇调查中国的论文上知道了这个地方存在着极度贫困。

他很快搭乘了飞机来到南宁,经人介绍以后,在一所残障学校无偿教授德文。

似乎卢安克的“奉献”之旅看起来十分顺利,不料后来被公安局查出没有就业证。

彼时中国对外国人的态度远没有今天那么宽容,他们时常会把洋人当成间谍对待。

不受待见的卢安克被带到警察局,直到德国大使馆前来交了保证金才被遣送回国。

两年后,不甘心的卢安克再度回到南宁,在一所初中教英语。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他鼓励学生们放飞想象,自由造句。

有一个孩子在本子上写着:鱼扑哧着翅膀在天空飞翔,充斥着天地...

卢安克十分欢喜,几乎每一次他都会将这些句子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想象虽然很美好,但现实无疑却是残忍的。

期末考试一到,班里及格的学生却只有四五个,平均分达到学校历史最低。

家长们的投诉,学校对于毕业率的看重,卢安克最后也只能被迫辞职。

既然应试教育的路子走不通,他索性把工作重心放在成人在教育方面。

2001年,他在广西隘洞镇租了一间教室教这些没上过学的青少年画地图。

只不过这群壮族少年常年与世隔绝,思维僵化,学都学不进去。

两年后他来到了更偏僻的板烈村,找到了这群即将陪伴他十一年人生的孩子们。

3、大山困境

“大山留不住人。” 卢安克面对柴静,不禁发出了这般的感慨。

板烈村靠山吃山的传统早在市场化的浪潮中被冲垮,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

孩子一生下来就只能和爷爷奶奶留在大山,希冀着将来长大能走出去。

南宁板烈的孩子们天性“狂野”却又十分孤独,还好他们迎来了卢安克。

每个周末他都去不同孩子的家中陪他们聊天玩游戏,有时候还会一起做饭。

累了就躺在板烈一望无垠的草地上睡觉,待到漫天繁星才各回各家。

在央视《面对面》的镜头下,有一个孩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愿意为卢老师做出任何改变。”

孩子们对卢老师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他是老师,更是照顾他们的“父亲”。

板烈人嗜酒,村里老人们每顿饭必须要与酒精作伴。

酒后失智,打工返乡的男人们经常把生活的不顺撒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当时卢安克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么高,怎么不打人?”

在无拘无束的板烈村,小孩子们成帮结派,只用拳头说话。

村里难得有个小小的阅览室,里面的武侠小说已经被孩子们翻烂。

“孩子们表面上看起来很暴力,但实际上骨子里深受武侠小说的影响。”

卢安克自己写了一个武侠题材的小剧本《和平剑》,意在教化这群孩子。

在他的照相机面前,有人忘词,有人捣乱,还有的人特地将木头磨成剑状。

每拍一集,卢安克都会在第二天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孩子们开心地不行,我觉得这种办法其实称得上是一种进步。”

柴静皱了皱眉,问道:“就那么几个小孩子,你觉得有意义吗?”

卢安克看向身旁广阔的绿地讲道,“板烈有着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卢安克初来上课,底下同学一言不合就直接干架,如今大家则是安静规矩。

央视摄制组拍摄的时候,有孩子举手站起来说道:

“吕老师,我又想玩了,你能罚我到教室门外站吗?”

没有人能够想象,在板烈会有这般不可思议的教育方式和成果。

4、不惧流言

初到板烈的卢安克一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没出过山的老人们对这个外国人非常不信任。

当过兵的老人还说他很像特务军官,留在村里的妇女则认为他是人贩子。

后来县里来了一群领导,他们甚至认为卢安克是腰缠万贯的隐居企业家。

现实情况中,卢安克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德国人,但家里格外热衷于公益事业。

他的孪生哥哥在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当志愿者,妹妹在非洲难民署当老师。

按这种情况看来,卢安克来到中国农村支教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卢安克起初是抱着大志向来到板烈的,后来他发觉自己并不能做太多事。

“既然不能改变板烈,那就改变板烈的孩子们。”

他每个月花一百多元租教室,为孩子们购置课本笔记本等用具。

县里知道这件事后还打算把他列入教师队伍,打造成县级正面形象用以宣传。

但他拒绝了,用的借口和拒绝“感动中国”栏目组的借口一致,卢安克并不想火。

时间是一把刀,刻出了岁月的皱纹,也检验着真相和一个人的本心。

几年的光阴匆匆而过,当初质疑他的村民和老人逐渐改变了态度。

此刻的卢安克已然不再是所谓的间谍特务,他被称为“现代白求恩”。

不要钱,不收礼,一年下来只有过节时会吃肉,平日里靠啃红薯过日子。

柴静问他抛弃了一切娱乐,日子难得不会感到厌倦吗?

卢安克笑了笑,他说照顾这群孩子们就是他更大的乐趣。

5、大山的孩子

现实是一堵无形的巨墙,拦住了大山的孩子,也拦住了卢安克。

当初班里的46个学生,最后只有8个念到初中。

在十几年的光阴里,有的学生被父母“抓”去结婚,不得不辍学。

有的外出打工,流入社会,他们被城里人看作脏乱没文化的农村人。

加入地下黑社会,械斗、吸毒,其中也有不少人如今还待在监狱。

卢安克成功了,但他失败了。他没办法改变大山孩子们的人生。

知识改变命运,在闭塞的农村和主流的蔑视面前成了难以企及的奢侈。

后来,有许多人跑到他的博客下面骂他别有居心,还有恋童的嫌疑。

媒体的扭曲宣传使得卢安克不堪重负,最终只能离开板烈大山。

他最后只留下一段令人感慨的声明:

“我不是本国人,其实不应该去管中国农村的时期,留守儿童是根刺,是一件很难解决的问题。我应该走了。”

十几年的光阴,于卢安克而言只收获了孩子们无法改变的结局以及众人的鄙视。

板烈没有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有的只是一地的鸡毛和被妖魔化的故事。

卢安克失败了吗?在现实面前他的确失败了。

但卢安克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成功的,他唤醒了许多教育志愿者奔赴农村。

被揭开疮疤的中国也极为警醒,当局后来不断为山村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正如柴静在央视《面对面》节目说的那样:

“卢安克给人的不是眼泪,而是深邃的感动,他会让你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卢安克,卢老师,他虽然早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他对中国早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作者:白子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