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推动“轮回”的并不是我 而是另有动力 解读佛教对于生命的认识

推动“轮回”的并不是我 而是另有动力 解读佛教对于生命的认识

时间:2022-02-05 20:27:36

相关推荐

推动“轮回”的并不是我 而是另有动力 解读佛教对于生命的认识

佛教之中,所说的“我”,是佛陀在古印度各种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并丰富起来的概念,当时古印度对这个“我”的普遍认识是“第一主宰”。而佛陀则认为称为“第一主宰”的我并不是真我, 具有主宰一切的“我”事实上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佛陀认为我们这个身体的内外都不是真我。

佛像

那么,真我在哪里呢?如果没有“我”,轮回之中的各“业”是如何联系起来,轮回的真正动力在哪里?

当时的人们普遍的认为,一定有某个性质不变东西把这个“业”贯穿起来,那个能够贯穿的“业”就是“我”。如果没有“我”,这个链条就断掉了,轮回之中的各种业也都乱掉了。也就是你造的“业”并不一定会报在你的身上,很可能会杂乱无章的报在另外一个无关的人身上。

但这个问题在佛教那里,并不是问题,按照佛陀的“十二缘起”的说法,轮加之中并不需要一个“我”在轮回之间贯穿始终,真正“本我”反而在轮回之外,我们看“十二缘起”的前三缘:无明缘于行、行缘于识、识缘于名色。

无明,就是对真理、对世界、对人生等的错误认识,并不是真的理解,这就是无明。

行,因为”无明“而产生的各种“业”,也就是说轮回之中的“业”并不是由“我”而起,而是因无明而来,当然,这个“无明”也包括所说的妄念,因为妄念也会产生“业”。

识,指的是识神,也就是我们的精神,能思考的那个存在。

名色,说的是身体。

因此,佛教对于生命的定义是:由于对真理的不了解而执着于“我”存在,于是就有承载“我”的识产生,进一步产生了承载识的身体。虽然识排名在名色前边,但一般认为识和名色是相互支撑,有身体(名色)才会思考(识),有思考(识)一个身体(名色)才是生命。

“十二缘起”中每一缘其实都是可以产生和消灭的,也就是有生有灭的,但都如梦中之事,因引,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无明”之中无法探讨“无明”如何产生,为何而存在。因此,“无明”就是无始,我们在《圆觉经》和《楞严经》之中看到:“一切众生皆从无始而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佛教对于生命的认识是这样的:由于“无明”一直存在、无生但却有灭。因为无明一直存在,所以行就不消亡,在行的推动下识、名色不断产生和相互作用。当一个身体(名色)的组合达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走到终点,也就是死亡。而这个“无明”和“行”会继续产生另一个名色来承载识,于是另一个生命的诞生了。

但无论如何,“无明”和“行”并不是“我”思考的产物,但它却是贯穿着轮回之中“业”的始终,也就是推动轮加最基础最根本的动力。

而我们思考的基础缘于识和名色,是随着每次新的生命的诞生。轮回之中不需要有个能思考的“我”来贯穿,而“无明”却承担着推动轮回动力,这就是佛教对于生命和轮回的认识。

但事实上,佛陀提出的“十二缘起”解释轮回,最初的时候还是比较粗浅的,有很多细节和疑问并没有解释清楚。

比如“业”是如何传递的,为什么我所产生的“业”没有作用在别的个体上,或者别的个体所造的“业”在“我”的身上产生果。这些是佛陀无我说没有讨论到的地方,可以称之为漏洞,需要打补丁解释下,这就给后世的论师以发挥的空间。

修行者像

这些细节和疑问直到是唯识这一学派出现才得完善,因为唯识的“阿赖耶识”这概念中,就包含有因果种子,所以种子可以前后传递不散失。因为有阿赖耶识含藏种子,所以我的“业”只能是报在我身上。而阿赖耶识本身不会思考但却会产生变化,但却也不是我,而末那识又执着阿赖耶识为我,阿赖耶识(因无明而存在)和末那识(我执)的组合又形象地完成了“无明缘于行”的循环。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论的丰富,唯识宗很快就成为佛教各宗派之中最精深的教派之一。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圆觉经》《坛经》《金刚经》《楞严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