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北大教授陈平原:公众号未必出不了散文大家

北大教授陈平原:公众号未必出不了散文大家

时间:2022-11-03 15:44:23

相关推荐

北大教授陈平原:公众号未必出不了散文大家

因此,陈平原认为,在今天这个年代,你不能保证公众号不出大散文家。 因为今天的写作姿态,恰好是随心所欲的挥洒。这十年来各种公众号里出了很多好文章,这些东西是不是日后成为散文经典,很难说,也许就是。

不仅能看、而且能听,是好文章的境界

对于出版社再版时将这套丛书做成有声书的尝试,三位学者都表示非常认同。陈平原指出,用朗读的方式再现这套丛书,不仅与今天人们听书的趣味和潮流有关,也与现代白话文的产生暗暗契合。 像胡适所说的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所说 有雅致的白话文 ,或者叶圣陶所说的 作文如写话 ,都在强调白话文写作中,如何在文字和声音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前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我们只能出文字的书,而今天有了这个听书的可能性,或许文章的感觉会发生变化。看的文章和听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叶圣陶所代表新文化那一代人始终强调的是,白话文写作的最高境界是作文如说话,文章最后能读出来,而且能听得进去。也就是说,不仅能看,而且能听,这是文章很好的境界。

钱理群也认为,文学作品,包括鲁迅的作品,是要靠朗读的。 很多人都知道钱理群讲课很有名,我回忆我在北大上过的最得意的一堂课就是朗读课。 钱理群说, 一次是北大开大一国文课,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一上课就宣布今天不讲,只朗读,读完这节课就结束。而且我读的时候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完全凭我的感觉去读,读完之后学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当然无意将我这样的上课方式普遍推广,但它包含的一个教学理念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强调文学教学中,文字和声音的结合。文学很大的魅力是来自文字背后的色彩、画面和声音。我刚写了一篇文章谈我的鲁迅阅读史,其中就谈到我在1947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从哥哥一本书里突然看到一个叫鲁迅的人写的《腊叶》,腊叶红红绿绿的,很绚烂的色彩当中突然有一个黑色的斑点,明眸似的看着你。我当时还不知道鲁迅是什么人,但读他的文章的直接感受,一个是奇,一个是怪,而且读了以后有一种说不清楚的震撼。其实我无意中抓住了鲁迅文学的本质。以后我不管读多少鲁迅,我始终觉得色彩斑斓中有一双黑色的眼睛在盯着我,这影响了我一生对鲁迅的理解。 钱理群这样说。

我晚年读鲁迅,最受震撼的是读《野草》里的《颓败线的颤动》。鲁迅说过: 当我沉默的时候,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想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是没办法用言语表达的,一说出来就变形了。但鲁迅偏要挑战这一点,他要努力把不能言说的人类内心的东西表达出来,于是就尝试着借鉴现代绘画和现代音乐,先把 无言的词语 转换为人的躯体的颤动,再转换为天空的颤动, 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的壮阔的世界。我感觉鲁迅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文字的色彩感与音乐感,这是我主张用朗读来接近、理解鲁迅的文学的原因。

陈平原则谈到鲁迅写过一篇提倡白话文的文章,题目叫《无声的中国》,而他在近些年则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打算集结出书,题目就叫 有声的中国 。所谓 有声的中国 ,是研究现代中国声音的一种特殊状态 演说。 演说 进入中国以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初梁启超接受犬养毅(日本第29任首相)的建议,说中国要像文明开化,应该学习日本,报章、学堂、演说是三种最有效的武器。所以,演说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演说如何影响到日后文章的写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声音的政治和听觉文化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是非常热门的话题, 黄子平补充道, 尤其是在麦克风、电唱机、电台、电视这些发明出来以后,关于现代社会如何用听觉来营造意识形态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人研究,也很多很精彩的文章出来。其中有一本书叫做《声的资本主义》,是日本学者写的,台湾已经有译本了。所以声音这个东西,跟文字的分离和结合都是在现代进程里面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