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19岁高三男孩玩手机被父亲责骂跳楼:是谁让孩子迷上了手机

19岁高三男孩玩手机被父亲责骂跳楼:是谁让孩子迷上了手机

时间:2023-01-04 14:30:06

相关推荐

19岁高三男孩玩手机被父亲责骂跳楼:是谁让孩子迷上了手机

昨天,我陪孩子去一家书店里买书,那女店主和她那五六岁的儿子一起,坐在收银台里玩着手机游戏。

我很想对她说,不要给孩子玩手机,你自己也别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

你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让孩子玩手机游戏,到了孩子十五六岁的时候,你再想把手机抢回来就很困难了。

不过,我只是在心里这样想想,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因为,特别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绝大多数人在听了我这样的建议后可能都会产生一种“你管好你自己的孩子就行了”的排斥感,而我是不太愿意遭受别人充满排斥或厌恶的眼神的。

这个小见闻,使我想起了上周发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件事情:

一个15岁女孩,因为每天沉迷游戏被其母亲关闭路由器断网,女孩一气之下竟动手打了母亲,还爬上窗台扬言要跳楼,母亲恐慌下跪答应了女儿的所有要求,女儿这才从窗户上跳回屋里,还用手指着母亲说:“这是你说的,我想怎么样都行,以后你再多管一下我就跳楼!”

其实,因为手机游戏而引发的矛盾或悲剧,网上随便一搜都是铺天盖地:

去年,湖北一个五岁的男孩因为玩手机而偏移了黑眼珠,经诊断,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很小;

四川一个11岁的女孩因为手机被妈妈收回而跳楼轻生,所幸的是落在一楼雨棚上,因为力量缓冲而捡回了一条命;

江苏一名19岁的高三男孩,因沉迷于玩手机被父亲责骂,随后跳楼身亡;

山东有个单亲妈妈,在孩子小时候经常主动拿手机给孩子玩,以抽出时间来做家务或看电视,可从14岁以后,她每次想让孩子不要玩手机,孩子就会对她又打又骂;

吉林有一对家长,在孩子上学前,为了省力,总是让孩子玩手机,后来上了学,手机瘾可戒不掉了,到了上初一时,夫妻俩想来重视,就开始没收孩子的手机,结果孩子异常冷静地对父母说:“如果我现在死了,你们能把手机烧给我吗?”

吓得夫妻俩赶紧又把手机还给了他……

生活中,很多家长对于学龄前的孩子玩手机,都有这样两个错误观点:

第一是赞美甚至是炫耀,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家长,对“孩子这么小就这么精通手机”显得沾沾自喜,好像孩子精通手机是他们的骄傲,但殊不知,这种“精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网瘾”,而不是意味着“聪明”;

第二是总有很多家长认为“稍微玩一玩”是没有关系的,不要上瘾就好了。但手机游戏这种东西,大概和抽烟喝酒赌博也差不多,“瘾”往往就是从一次次的“玩玩”中慢慢形成的。

我们的很多媒体在说起孩子玩手机的时候,总是说因为“学习压力大,所以需要用手机来排解压力”,似乎“学习”反而成了“玩手机”的罪魁祸首。

我是完全反对这种说法的!

既然学习压力大,又哪来的时间和精力玩手机?

如果孩子真的是“用玩手机的方式排解压力”,那这种排解压力的方式是怎么形成的?

换句话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动不动就“借酒消愁”,为什么不是“借音乐消愁”,为什么不是“借散步消愁”,为什么不是“借和同学老师倾诉消愁”,而要去“借酒消愁”呢?

可见,“借酒消愁”只是表象,核心是“此前已经学会喝酒了”。

如果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即使是愁白了头也不会想要喝酒,所以问题是——

谁给孩子喝第一杯酒的?谁给孩子玩第一次手机的?

生活中,谁都见过这类场景:

大人带着孩子去餐馆吃饭,大人吃大人的或者聊天,而小孩子则拿着父母的手机玩游戏,他们对场面没有留意,和大人没有互动,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游戏里。

图片来源网络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子,总是把手机递给孩子,潜台词就是“自己玩去,别烦我”。

现在,他的孩子已经因为玩手机而厌学了,家长和孩子都已经从态度上放弃了读书。

而我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是顶尖,但勉强也还算过得去,他从不玩手机游戏,在学习上挺主动和自觉。

我的朋友每次来我家串门,都会看见我儿子在做作业或是在复习功课,所以他总是会说:“真羡慕你,生了个听话的儿子,我家那个有这一半都好了!”

我每次嘴上都会谦虚客气一下,但我心里其实有别的看法。

因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即使带他出去吃饭,我也会把他带在我身边,在别的孩子都玩手机游戏的时候,而我则会用一些话题来吸引孩子的兴趣:

比如筷子是怎么做的;一次性筷子对地球的伤害是什么;塑料膜包装的碗筷是怎么清洗的,到底干净不干净;盘子里鱼肉里有刺,可是鱼儿自己为什么不会疼,吃鱼的时候怎么样才能避免被刺扎到……

即使是平时的周末或节假日,只要我们父子俩同时有时间,我也经常会陪着孩子去散步,去郊游,并通过这些过程开拓孩子的见识,增长孩子的知识,甚至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怎样把这些见闻写成一篇好作文……

我之所以花精力做这些,是因为我要用提升孩子的兴趣点,使他避免对手机产生兴趣。

网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今天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明天他会变着法加倍奉还;今天你在孩子身上用的心,明天他也会变着样加倍偿还。”

我朋友在孩子小时候,为了省事儿就把手机递给孩子,现在,他天天都在为怎样把手机从孩子手上抢回来而苦恼;而我,在孩子小时候花了很多精力去培养他的兴趣,所以他现在16岁了,并且也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但他只是把手机当成了一个通讯工具而已,我基本上不需要担心他会不会玩手机影响学习。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的本身没有差异,所谓的差异其实是家长的差异。

我可以很自信地说——

如果我朋友的孩子出生在我家,他一样也是一个对手机不感兴趣的孩子;

而我孩子如果出生在他家,也一定会是一个玩手机上瘾甚至因为玩手机而厌学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那些为了“怎样才能抢回孩子的手机”而烦恼的家长,不妨用“改变自己”的方式来取代“改变孩子”,不是对孩子强调“不准玩手机”,而是用“做一个更优秀的家长”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点抢回来。

我们不是和孩子抢手机,而是和手机抢孩子——谁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谁就胜利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