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从龙门石窟到白园 能不能感受到古文化的厚重气息?闭眼深深体会

从龙门石窟到白园 能不能感受到古文化的厚重气息?闭眼深深体会

时间:2019-04-08 19:02:01

相关推荐

从龙门石窟到白园 能不能感受到古文化的厚重气息?闭眼深深体会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西南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是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龙门石窟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效印度石窟艺术,近承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而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阕”。现在“伊阙”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形容道:“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侧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全国各大石窟之首。这些石窟及其相关作品,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自北魏开凿以来,龙门石窟已经历了1500多年的沧桑,它见证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演变,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龙门石窟断断续续开凿了400多年,经过了400多年的苦心营造,不同时期的能工巧匠在龙门石窟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被世界称为我国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另外,龙门石窟附近的香山寺和白园也不失为名胜。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上,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该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唐初为名僧日照三藏的墓地,曾建有佛寺。唐天授元年(690年)武三思奏请武则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为“香山寺”。当时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霄,石像七龛,浮图八角”。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白居易将给密友元稹撰写墓志铭的润笔费,捐修香山寺,并亲自撰写《修香山寺记》。唐代,香山寺成为文人学士的游宴之所,如诗人沈佺期、孟浩然、李白、韦应物等,还有后来任宰相的武元衡等,都曾来此豪饮畅咏。

白居易还把自己在洛阳所写的800首诗,编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于香山寺藏经堂内。白居易曾常住寺内,并自号曰“香山居士”。他和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李元爽、僧如满等,结为“香山九老公”。唐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病近旧居履道里,其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北、僧如满墓塔之侧。

金元之际,战火纷飞,香山寺逐渐被荒废掉。清代的香山寺并非唐宋旧址,而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学政汤右曾、知府张伊、知县吴徽等提倡重建起来的,当时由映州训导孟桓、贡生张所修督而成新香山寺。汤右曾和汪士篮撰有《重修香山寺记》。新香山寺前有亭五间,即香山九老堂,现已无存。清代的新香山寺,在民国初年亦成为颓垣断壁,而今的建筑多数为解放后重修。

白园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上,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2~846年)的墓园。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履道里(今狮子桥、贺村、大屯一带),最后葬在龙门东山琵琶峰顶。人们为了纪念自居易,就把他的墓园称为白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居易墓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洛阳市政府拨款110万元重修,1985年建成开放。

苍松翠柏簇拥的白冢,就卧在“琵琶”端首。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又号“香山居士”,埋葬此地,既符合诗人生前的心愿,又暗合了其传世名作《琵琶行》的意蕴,可谓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有人说,诗人生前喜欢伊阙(今洛阳龙门)风光,特意嘱咐后代将他葬在这里,好在死后也能静静欣赏伊阙胜景。不过也有人说,诗人葬在琵琶峰巅是另外的意思。

白居易在官场中浸淫多年,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了晚年诗人仕途灰暗,所以也不希望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于是,诗人留下遗嘱:从今后代再不要做官。他见琵琶峰前面陡峭,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人人向往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以断了自家的官气。白居易的后代,不知是自觉守祖训,还是真让诗人断了官气,当官的还真是寥寥。

白园包括龙门桥东头整个琵琶峰,占地44面,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系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迎门为青谷区,从竹夹道,悬瀑飞酒,荷池送爽。拾级而上,两旁一棵棵高大的古木,默默地立在那里,宁静而安详,躯干扶摇直上,鳞片斑驳,虬枝凌空横飞,左右交错,绿荫遮地,情趣盎然。山间泉吟溪唱,不绝于耳,优美动听,宛如琵琶奏出的优美乐曲,令人顿生怀古之情。

穿过绿荷摇曳的白池,登上山石小径,来到翠柏遮荫的山腰,游客会见到一座黄草覆顶的圆形亭子,亭中有环亭竹椅可供游人歇息。这座朴素的圆形建筑叫“听伊亭”,又名草亭,是为纪念白居易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诗文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萎萎满别情。”

接着穿行羊肠小道,是墓园的墓体区。白居易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逝世后,遗体就安葬在这里。一座半圆形的墓家前,立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碑,周围苍松环立,翠柏成行。站在这儿,东眺嵩岳少室隐约可见,西瞰长桥卧波水平如镜,北顾邙山蜿蜒起伏,南望窟龛密如蜂巢,游目骋怀,妙趣倍增,令人流连忘返。

诗人墓家旁,有一座因地势而建的长廊,这里是今人修建的诗廊区,集中陈列着着名的书法家、画家书写的诗词碑刻,以及描绘诗意的流砖壁画,作品大多为赞颂白居易文功政绩的诗词。作为地方官,白居易每到一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革弊兴利,造福于民,且廉洁自守,不贪分文。这种忠于职守、济世利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官德,值得后人称道。诗区还陈列着一些白居易的传世名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琵琶行》、《观刈麦》等。

从这里,小编深深感悟到了古文化的厚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喜欢的小伙伴,过来一起游玩一番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