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为何如此隆重和奢华?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为何如此隆重和奢华?

时间:2020-01-25 08:39:01

相关推荐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为何如此隆重和奢华?

导读:

《红楼梦》因梦而红,以楼而梦,梦幻之人贾宝玉就是在秦可卿的卧室太虚幻境,一股幽香,脂砚斋写成了“引梦香”,神仙之所(秦可卿说自己的卧卧房大概神仙都可以住得下)满屋浪漫,历史人物云集,宝镜映年华,贵妃木瓜留,才子画海棠,春水向东流,金盘立舞着,历史张飞燕,这样一个极乐世界里,古玩饰品齐全,典雅庄重,奢华艺术,在这温柔乡里,贾宝玉拉开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太空漫步,演绎了一场红楼之梦。

品世界名著《红楼梦》,如梦如幻,俞平伯说:“越研究就越糊涂”,可是这部百科全书、万花筒,其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不得不研究,至若离合悲欢,恰似作者之遭遇,书中各种记载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秦可卿风光的葬礼也是彰显了清王朝时期的葬礼习俗。

一、中国丧事礼仪、礼制。

庄子曰:“死生亦大矣”,庄子这么逍遥的人也看不懂生死,虽然他可以在妻子死后敲盆而乐,且无法看透自己的生死,说出了这样的话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躲不开生和死,生死诠释人的一生,出生的时候是喜事,死亡的时候是悲事,一喜一悲就是最大的人生。

自古我们就是礼仪之邦,尤其是《周礼》,已经成为了礼仪之邦的文化精髓,就连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也是倍加崇尚,陕西出土的孔子问礼老子的汉画足以说明后世对礼仪的重视和推崇,丧礼文化也是出自于《周礼》,其中曰:“以丧礼哀死亡”,这一句话成为了后世的帝王和平民百姓举办丧礼的基石,融入到了道德规范中,影响人们几千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传承和沿革,变成了现在的追悼会。

现在发现的秦始皇陵墓告诉世人,古代帝王的葬礼历来都是奢华的,越磅礴大气越能体现尊贵,可是建立陵墓耗力耗材,很多帝王的风光都是建立在他人痛苦基础上的快乐,其实葬礼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周密的策划,需要一口棺材,请人布置灵堂,搭建棚子招待来人,有入殓、送路、祭门、发引等流程,还会为逝去的人写祭文,有的祭文都成了千古名篇,比如说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

二、清朝时期的“丧习俗”。

到了清朝,丧礼文化和以前不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先从从婚嫁来说,有求婚、问,名、行聘、完婚一整套流程,也是受明代理学的影响,而且强制寡妇守节,人们更重视彩礼,好面子,丧礼也一样,隆重奢华成为了特点,凡是稍微有能力的都会将丧事举办的很风光,已经成为了社会现状,会请和尚道士做法,超度亡灵,出殡之时,沿途炫耀。

清朝的丧文化中还包含了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说丧礼期间要禁止看戏、不能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亲戚之间不宜走动,要烧纸钱到七七四十九天,这都是民间流传的一些习俗,甚至有的地方有丧事期间夫妻都不能在一起的讲究,正是这样的社会现状,《曹雪芹》才将《红楼梦》写的很接地气,写出了贾琏的不小行为,在两丧期间和尤二姐勾搭,同时把秦可卿的葬礼写得如此隆重和奢华。

三、《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

秦可卿一直以来成为了《红楼梦》研究的对象,对她的身世和葬礼都不解其中味,其实这个与当时的社会习俗“丧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不是曹雪芹凭借想象写出来的,这本书作者由于各种原因架空了历史,也因为很多纠结删去了淫丧天香楼,其目的就是想映射交涉淫秽也是贾府衰败的原因,但是作者把秦可卿的葬礼写得很风光。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秦可卿葬礼,重点突出了贾珍想炫耀,给贾府面子上贴金,也暗示和宣扬贾府的实力,为秦可卿的丈夫贾蓉捐了一个五品官职,秦可卿就顺利其章成了五品夫人,葬礼才得以风光和奢华。

这一次葬礼沿革了清朝社会的葬礼礼节和习俗,请钦天监看了日子,聘请了王熙凤作为管家,找了一副好棺材,请来道士和尚超度,停灵七七四十九天(当然这个有点出入,古代一般不会超过7天,如果是炎热夏季,几乎都是三天内发丧),一路炫耀,设置灵堂,路祭,就连四王八公都来吊唁,彰显贵族势力。

此次葬礼让王熙凤显得更加能干,贾珍更加无能和胡闹,还哭哭啼啼,成何体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当然有些所谓的文人老觉得秦可卿和贾珍….,到底假还是真,假假真真、真真假假。总之从秦可卿葬礼这一点说贾珍和秦可卿这个事,不够理由,这也是很多红楼梦爱好者走的误区,这种葬礼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礼制,也是合情合理的,不然那些个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不会来。

总结:

曹雪芹写《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光的葬礼,是以这个事件折射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衍射贾府的辉煌和奢侈,以及作为东府族长贾珍的荒唐和虚伪,从中体现王熙凤、贾宝玉、北静王、贾珍、尤氏等等人物性格和特点,字字珠玑,句句诛心。用现实和文化相结合来体现文学艺术,不愧为神来之笔。

在以土葬为主的古代社会,留下来了很多的葬礼文化,各地都有“丧习俗”,如今,举办风光的葬礼在有些地区还是很普遍,但是随着火葬的进一步普遍,这种习俗也在改革和转变,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和记忆。

不管在任何年代,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中,我们都是是”礼仪之邦”,为礼而尊,以礼而待,是优良的民族传统,择其善者而从之,葬礼也是一种孝文化,要善待老人,在活着的时候多尽孝,将任何传统文化和礼仪传承并发扬光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