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父爱如山:朱自清的《背影》被删掉的历史真相

父爱如山:朱自清的《背影》被删掉的历史真相

时间:2022-12-15 13:51:23

相关推荐

父爱如山:朱自清的《背影》被删掉的历史真相

题记:

经常传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被删,也不断有人出来辟谣。

其实,这篇课文真的被删过,那是一段不忍回顾的历史。

1.

从开始,网上就不断出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从课本中被删除的消息。

每次这样的消息出来,都要引起人们的争论,毕竟,这是一篇很多人都读过的散文。

父爱如山,文章影响了很多人。

所以,每每有这个消息出来,都要引起人们的议论。

前几天,这件事又被人们拿出来议论: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理由是有大学教授认为:

课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跨过铁道,爬上月台,可能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所以已将《背影》一文从教材中删去。

其实,这件事很早就有人出来辟谣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宣传办负责人吴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背影》是一经典选文。一段时间之前,北外副教授丁启阵曾经在博客中发文称《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当中删去》,这样的博文也曾经引发争议。这次的传闻应该是从那次争议事件演变之后被重提。

吴先生说:现在教材不同版本是由出版社决定的。交通规则这个事是去年的一个事情,这是一个老师写了一个博客文章,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他一家之言,对于一博文引发的各界热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丁启阵也出来回应:这个文章只是个人的一个学术观点。

不知道这位教授有没有正事儿,如果实在是没有正事儿,可以了解一下下面这段儿历史。

2.

1925年,朱自清的散文在第200期《文学周报》上一发表,就立刻受到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青睐。

1930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赵景深主编的《初级中学北新混合国语(第三册)》首选这篇文章,并且是首篇课文。这是《背影》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肇始。

在此后的二十年间,《背影》风靡初中语文教科书。

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显示,此间约有45种初中语文教科书选中《背影》。正如叶圣陶所说:“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

民国时期语文界主要是把《背影》当作“父子之爱”情感教育和“语体文”学习指导的范本来教学的。

在教学指导中,《初中国文教本(第一册)》(张弓等编,大东书局,1933年)以“培育初级中学学生‘敬己’‘爱群’‘创新’”态度,体味“人间的真味”为编写出发点。认为其在文体上是“‘主美’的叙事文”,章法上是“顺行叙事”,风格上是“纯写实的”,思想上是“表现亲子间的自然的真爱”。既被用着文章写作训练,也被用以实施亲情人伦教育。

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到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专家认为,《背影》所体现出的“父慈子孝”的“亲子之爱”主题,以及在语体文上的典范性,从而将其当作伦理教化和语体文训练的范本。

朱光潜评价它说:朱自清“摸上了真正语体文的大路”,其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

此外,《背影》非常符合当时课程标准的选文要求。

20世纪30—40年代,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五个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在内容上须合于国家体制及政策,含有振起民族精神,改进社会现状的意味,不违时代潮流,切合现代生活,适合儿童身心发育程序,激发学生的积极精神;在形式上语言文字典范、叙述明确、描写真实、体裁风格,堪为模范,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

《背影》对这些要求无不契合。

3.

然而,时代变了,事情就起了变化。

事情是先从批判《武训传》开始的。

1951年5月,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教育界,出现了大量的批判已故教育家陶行知的文章,主要发表在教育部的机关刊物《人民教育》上,批判陶行知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对教育界的危害。

很快,人们的目光就对准了中学语文教材。

1951年编订的教材里,延续传统,还保留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7月号的《人民教育》发表一篇署名为“《人民教育》编者”的文章:《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编者按明确表态:

《背影》是表现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不宜选为教材。

《人民教育》10月号,集中发表了6篇中学教师的文章,包括陈士黉《〈背影〉不应该选作教材》、左海《〈背影〉已经失掉意义了》等一组对《背影》如何教学的文章。

陈士黉说《背影》通篇无积极性,只有伤感,只有一个“软弱的肥胖的‘背影’”。该作者教学中是让学生知道本文表现了“在旧社会,中、小资产阶级没有出路”“知识分子向上爬而跌了交的悲哀”。

左海则认为,文学应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不能只注重课文的艺术性而忽视其思想性。作者还说,他在教学本单元时唯独不教《背影》这一课。

还有老师是把《背影》作为反面教材与正面教材朱德的《母亲的回忆》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看到资产阶级家庭的情感与无产阶级家庭情感的不同,从而反对前者。

有教师则认为教《背影》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来自南昌奉新县的一名中学教师的文章说:

《背影》着力描述的父爱,只不过是为人之父出于本能的感情... ...由于班上学生们的父亲三分之一是地主成分,有的学生的父亲,且在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时受到镇压,在这种环境下讲父子情深,恐怕倒恰恰会勾起这部分学生对祖国仇恨的情绪。

文章还说:退一步说,即使《背影》超阶级的思想情感,与目前的政治任务不相矛盾,但光那三次感情脆弱的林黛玉式的下泪,也会给学生以不健康的感染... ...

这期刊物还发表了署名“编者”的文章《对〈背影〉的意见》:

《背影》不仅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作品,而更重要的是它在宣扬父子之间的私爱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伤感主义的情绪。这种情绪乃是官僚阶级没落时期的产物。

文章认为《背影》“思想情感不健康”,至于其艺术成就,“就是因为作者有了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感情,才采用了这样的词句和写作技巧”。

文章引用“内容愈反动的作品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的权威理论,进而认定《背影》“曾博得了属于没落阶级的一些人的称誉和欣赏,同时也毒害了许多心地纯洁的青年们!《背影》在历史上已经起了腐蚀青年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决不能再有它散布‘秋天的调子’的地盘——当做语文课文的范文”。

最后,文章以“不应该选入语文课本”的“意见”对《背影》盖棺定论。

由于《人民教育》是教育部的机关刊物,是教育部的喉舌,它的意见可以认为传达了教育部的意见。

4.

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人民教育》4月号上作关于《背影》的检讨:“我们完全同意编者的意见,认为这篇文章对于青年是‘绝对有害的’。故在此书重版时,便把这课取消了”,“我们的阶级观点太模糊了,也说明我们还有单纯强调文字技术的观点”。

等到《背影》再次出现在初中课本上时,已经是三十年后的1981年。

19,在浙江春晖中学做中学老师的朱自清,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几年后写的这篇文章会在中学课本里起这么大的波澜。

中学时代,孩子们的头脑里空空如也,我们应该教给他们什么内容?!

第四课:背影

...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中国传统有严父慈母,父亲的面孔总是严厉的,所以,我们都惧怕父亲,与父亲不如与母亲亲切。

其实,是小的时候我们不懂父亲。

等我们读懂父亲的时候,父亲已经老了。

上周,我请了一周年休假,踏踏实实的陪父亲一周,给他做饭,陪他喝酒、说话。

棚子里还有一个纸箱子,上面落满了灰尘,里面装满了我和弟弟上学时的课本。三十多年了,父母没有把这些旧书当废纸扔掉。

翻出来有朱自清这篇文章的旧书,上学的时候一知半解。

现在重读,看着年迈的父亲,想着去世了的母亲,也不禁潸然泪下。

本文参考:《背影》作为课文的教学史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