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被妈妈掌掴后跳楼的男孩 绝不是一时冲动 而是蓄谋已久

被妈妈掌掴后跳楼的男孩 绝不是一时冲动 而是蓄谋已久

时间:2023-01-02 07:35:47

相关推荐

被妈妈掌掴后跳楼的男孩 绝不是一时冲动 而是蓄谋已久

前几日,视频中的这个14岁的男孩让很多人揪心。他因为上课打扑克被老师请家长,这让赶到学校的妈妈怒不可遏。

掐脖子、甩耳光,愤怒的妈妈全然不顾走廊上的人来人往和孩子的自尊,失控的发泄着自己的怒火。

视频中的男孩看着比妈妈还高了,可是面对妈妈的巴掌,他也只是踉跄着脚步,低头不语,没有一点反抗,这一定不是妈妈第一次这样粗暴的打他了。

母亲离开后,男孩在原地呆立了两分钟,转身从楼上纵身跳下,没有害怕,没有迟疑,用最残忍的方式惩罚了自己,也惩罚了母亲。

面对这样的悲剧,有人说:

“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承受能力太差。”“以前的孩子哪个没被父母打过,还不都活的好好的。”

也有人说:

“现在的孩子太冲动,一点小事就想不开。”

作为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开启上帝视角,自大的从各个角度去评论这件事和这个孩子。

然而,求生才是动物的本能,求死一定是最艰难的决定,再小的孩子都不例外。所以,别轻易的拿脆弱和冲动妄下结论。

我相信在他决绝的选择死亡的时候,一定是经历过长期的挣扎和绝望,对这个世界失望透了之后的蓄谋已久。

1

谁是害死我女儿的凶手?

在台湾出品的系列短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也有一个自杀的女孩的故事叫《茉莉的最后一天》。

故事里的茉莉是家里的大女儿,她乖巧懂事,成绩优异,一直是妈妈的骄傲,也是妹妹最信赖的姐姐。

可是,在一个和往常一样平凡的傍晚,茉莉从阳台上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切发生的很突然而且毫无征兆,让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困扰中,尤其是她的妈妈。因为她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可以让女儿自杀。所以她坚信女儿是受人蛊惑,一时冲动。

于是她翻看女儿生前的遗物,逼问女儿的心理医生,追问女儿的疑似男友,一直试图找出那个害死女儿的罪魁祸首,却一无所获。

有一天,她从朋友那听说了一个有关大脑的研究项目,可以读取女儿生前的记忆,她就毫不犹豫的参加了,因为她想从女儿生前的记忆中找到那个蛊惑她女儿的“凶手”。

可是,进入女儿的记忆后,她惊讶的发现,那个她以为很了解的女儿,陌生的可怕。

女儿一直都不快乐,她每次站在高处,都要努力抑制自己想要跳下去的冲动;她手腕上的累累伤痕,触目惊心,每一道都是她曾经自杀未遂留下的。

女儿跳楼的那天晚上,没有冲动,只有一心赴死的决绝,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留恋。

第一次记忆读取结束后,妈妈更加痛苦,甚至开始产生幻觉,她不知道印象中那个一向听话顺从的女儿怎么会变成这样?

为了找到答案,妈妈再次读取了女儿更多的记忆,并且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从女儿的角度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这次,她看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自己。

她从不尊重女儿的意愿。女儿很小的时候,她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女儿说:“想当收银员。” 她立刻目露凶光:“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女儿热爱文学,在写作上颇有天赋。但她坚决反对,生气的撕掉了女儿看的小说。

女儿想读中文系,她说:“你要去读中文系,你爸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强迫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读医科。

她永远在打击女儿的自信。女儿精心为妈妈准备了礼物,妈妈眉头一皱:“你做的这是什么啊?”

女儿考试拿了第一,她说:“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啊?你要是不继续努力,下次一定退步。”

她不停的对女儿进行道德绑架。女儿稍有不满,她就愤愤的说:“你对得起我们吗?” “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

每次看向女儿的时候,妈妈的脸上都是挑剔、刻薄、失望,或者满目凶光,没有半点爱的样子。

妈妈被这样的自己吓坏了,也终于找到了那个害死她女儿的凶手——她自己。

女儿的自杀根本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已在缺爱的绝望中,一心赴死。

2

她的生命本可以挽回

在家庭关系中长期缺爱,几乎可以概括很多有极端行为的孩子。

孩子自出生起,因为生理上的无法独立,让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有着强烈的依赖。

父母稳定而持续的爱,是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底气。而这种对爱的依赖要一直持续到他们能够形成自己成熟、强大的内心世界为止。

美国的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经用刚出生的幼猴做了有名的恒河猴实验来揭示母爱的本质。

实验分为很多部分。在“代母”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刚出生的幼猴制作了两个代理母亲,一个是挂着奶瓶和奶嘴的铁丝猴,一个是类似猴子的皮毛的绒布猴。

研究人员发现,幼猴只在饥饿难耐的时候,才会去铁丝猴那里吃奶,然后迅速的回到绒布猴的怀抱。在遇到惊吓的时候,幼猴也会立刻冲向绒布猴,紧紧的抱住它。

如果没有绒布猴,幼猴在遇到惊吓时,会崩溃尖叫,撕打自己,甚至用头撞地,像极了在精神病院发病的病人。

在另一个“铁娘子”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绒布猴身上装上了会伤害幼猴的尖刺和铁丝网,只要幼猴接近绒布猴,就会把幼猴狠狠的弹出,并且刺伤幼猴。

可让人惊讶的是,幼猴即使被一次次弄得遍体鳞伤,还是会回到“母亲”身边,紧紧的抓住“母亲”。也就是说,和母亲的依赖一旦产生,即使伤害也无法让幼猴离开。

这个实验很残忍,那些被人为剥夺了母爱的幼猴,成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的症状。即使在重返猴群以后,大多数也会被猴群孤立、欺凌,而且会残忍的伤害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些实验的结果却震撼了人们对母爱的认识,对西方的育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改变了很多育婴机构和医院的育儿方式。

实验中的幼猴对于“母亲”的依恋和肢体接触的渴求甚至超过了生理需求。即使在“铁娘子”的实验中被“母亲”狠狠的伤害,幼猴对于“母亲”的依赖也没有丝毫减少,甚至更加强烈。

孩子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自然要比猴子更加复杂,但是对爱的依赖程度比猴子有过之无不及。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通过顺从父母的意愿或者表现自己来获得父母的肯定和爱,也会在被父母忽视的时候,通过故意捣乱来吸引父母的注意,确认父母的爱。

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的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应,甚至冷漠疏离,恶语相向,孩子就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索取爱,比如伤害自己。

就像茉莉,她在自杀前其实一直努力的想要救自己,她向心理医生求助,告诉医生自己曾多次划伤自己的手臂。

心理医生问她:“在做这些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她说:“我想报复。”

医生问:“报复谁?”

她说:“我也不知道。”

心理医生说:“其实你在报复你自己。”

得不到妈妈爱的回馈,茉莉用自残的方式报复自己,因为她讨厌自己,就像妈妈总是厌烦的挑剔她一样。她用这种方式和妈妈形成某种认同,并且以此来验证妈妈是否还爱她。

她希望妈妈能发现她手上的伤口,会伤心,会向她道歉。只可惜,妈妈一次也没有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也没能给茉莉想要的回应。

茉莉或许用过很多方法想知道妈妈是否还爱她,可惜她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验证了妈妈并不爱她,让她伤透了心。

在选择自杀之前,茉莉的心早已枯萎死亡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棵稻草是她没人爱了。

在那个绝望的夜晚,如果妈妈能抱抱她,告诉她:“妈妈爱你”,或许就可以挽救茉莉的生命。

3

你真的爱过你的孩子吗?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茉莉的妈妈也是如此。

可是为什么孩子却收到了错误的信息呢?

因为对于爱孩子这件事,很多父母都有误解。

茉莉的妈妈曾说:“其实生小孩就像投资一样,如果小孩书读的好,才是我们投资成功。”

被当成投资的茉莉,在妈妈的眼里不过是一张成绩单,因为投资只关心回报率,而女儿成绩的好坏就是妈妈关心的回报率。

这样的妈妈像极了恒河猴实验中的“铁娘子”,茉莉想要妈妈的拥抱和肯定,可妈妈给的只有冷冰冰的鞭策、指责和抱怨。

更可怕的是,这些明明是伤害,却被父母贴上了“为你好”的标签,用亲情的绑架,进一步剥夺了孩子反抗的权利。

1

父母对孩子说:

“虽然我总是骂你、打你、挑剔你,控制你的生活,干涉你的爱好,但我是为你好。”

可讽刺的是,这些所谓的“为你好”里,只有父母的意愿,没有孩子的需求。

就好像你想去商店里买苹果,但是店员说:“不,你应该买梨,我觉得梨更适合你。” 并且不顾你的反对,一定要把梨塞到你的手里,如果你不要,店员就生气的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把店里最好的梨都给你了,你真是不知好歹。”

这就是大多数父母的逻辑,“我给的,就是你要的。你不要,就是不孝。”

这不是爱,这是控制,是用所谓的付出,自我陶醉罢了。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总是把教育等同于驯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像是马戏团里的驯兽师和野兽的关系。为了让孩子听话,我们一手握着皮鞭,一手拿着食物,孩子顺从,就给他们奖励,否则就是皮鞭。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从父母到老师,总是用各种方式限制孩子的自由。限制他们行动的自由,思考的自由,说话的自由。因为没有自由意志的孩子更好控制,也更容易强加成人的意愿到他们的身上。

很多父母误以为这就是爱,甚至认为那些对孩子管控严格的“虎爸”、“虎妈”们,是负责任的父母。

这绝对是对爱最深的误解。

真正的爱应该是给予孩子自由,甚至保护孩子的自由意愿。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有做出选择的自由,有表达情绪的自由。孩子可以毫无恐惧的做自己的自由,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真正的爱,是帮助孩子保护他们自由的权利,保护他们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让孩子知道,他们不会因为做自己而失去父母的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

《以家人之名》里的李尖尖从小就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成绩倒数还总是捣乱。可是尖尖的爸爸对她宠爱有加,从来不强迫尖尖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并且支持尖尖的所有决定。

这看似佛系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让尖尖的人生一团糟。正好相反,尖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木雕,报考了艺术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木雕师,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可是尖尖的闺蜜齐明月就没那么幸运了。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她的母亲一直对她要求严格,百般挑剔。

她考了第二,妈妈埋怨她为什么不能考第一;她想学新闻,妈妈逼她学“更有前途”的法律。被妈妈不停打压的明月,一直很自卑,缺乏安全感,连吃饭点菜都不敢自己拿主意。

妈妈的教育方式让她很痛苦,可是她不敢说,只能在高考的时候偷偷的少填了一张答题卡,用自己的前途为代价,做了最残酷的抵抗。

人的一生很长,可以走的路很多,变数也很多。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孩子规划的那些路,可能在孩子进入社会的时候早就被时代的洪流淘汰了。

最怕的是到了那时,那些早被父母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孩子,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了。

童年时候缺失的爱,是很多人用尽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著名导演姜文就有一个严厉的母亲。在他的印象中,母亲从来没有肯定过他,不管他做什么,都不曾见母亲真正的高兴过。

直至母亲去世,姜文都没能和母亲真正的和解,这成了姜文心中永远的孤寂和落寞,是多少成功都无法填补的内心的空洞。

畅销美国50年的育儿经典《魔法岁月》中对于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

“心理健康不仅需要通过人类系我仲相对和谐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判断,还需要根据一个文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社会价值的程度来判断。”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才是决定他人生高度的关键。而父母在早期给孩子的爱,就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王牌。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父母给孩子的恩赐,而是父母自己的意愿。那么陪伴他们成长的日子里,就多给他们一些爱和自由作为弥补吧,别再用自己的意愿绑架他们的人生了。

所以,就现在,抱抱你的孩子吧,告诉他你很爱他,不管他是个怎样的自己。因为只要他能勇敢的做真实的自己,就已经是最好的人生了。

点亮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及时获取精彩

小飞鱼妈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