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案例连载】| 四川宣汉:借助巴山大峡谷让贫困山区变

【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案例连载】| 四川宣汉:借助巴山大峡谷让贫困山区变

时间:2022-05-10 18:46:16

相关推荐

【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案例连载】| 四川宣汉:借助巴山大峡谷让贫困山区变

编者按:

为全面总结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组织编写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近期已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将对书中的58个典型案例进行连载报道,宣传推广有关典型经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背景情况

宣汉县贫困人口多,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20.9万人,是当时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宣汉的贫困又主要集中在境内东北部山区——巴山大峡谷片区,片区内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2个、贫困人口9.1万人,分别占全县的48%、44%,是全县最贫穷的地方。这片区域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弱,山势陡峭、道路崎岖,是全县最偏远、最落后的地区。

与此同时,这片区域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山水风光好,有独特的巴山自然风光和绵延100余公里的喀斯特V形大峡谷景观,132处褶皱地貌形成了天然褶皱博物馆,“雄、险、奇、秀、幽”齐聚于此,是全县景观最美丽、生态最完好的地方;另一方面, 地域文化“特”,片区聚居着7万余名巴人后裔——土家族人,是巴文化发源地的核心区,拥有五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传承。生态最美却生活最穷,“端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是巴山大峡谷片区群众最无奈的现实困境。如何破解这“美丽的贫困”,是宣汉县委、县政府神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汉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立足县域内巴山大峡谷片区“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的根本现实,紧紧围绕资源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大力实施“开发扶贫”“全域旅游”战略,全力推进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1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动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 100元,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现实问题,科学规划重引领

3月, 宣汉县第十二届四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开发扶贫”“全域旅游”战略,高标准规划打造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总体规划面积575.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98.3平方公里,由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桃溪谷体验度假区“四大板块”组成,突出文化、运动、康养、亲水“四大卖点”,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岭脊峰丛观景平台、中国最适宜的避暑康养胜地、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滑雪场、全国巴文化高地“四大品牌”。

(二)坚持目标导向,凝心聚力强作为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既是宣汉县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也是四川省100个重点推进项目和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在项目推进上,把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项目作为全县“一号工程”,举全县之力办好“头等大事”:一是选派最能干的人干最难干的事,优选建强指挥中枢和执行团队;二是抓住项目实施主导权,坚持政府主导规划一张图,由政府先期投入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对适宜社会资本进入的项目开展招商;三是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引进国际知名的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提前介入,对景区运营管理进行指导;四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景区与群众共建共享机制。景区从1月开工建设,实行封闭施工、一次建成,历时短短31个月,于8月28日正式开园,书写了从 大蓝图到大景区的“宣汉速度”。景区从开园至底,已累计接 待游客374.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11亿元。

(三)聚力脱贫攻坚,多管齐下增收入

依托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的实施建设,片区内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有了根本保障。景区内环线把深山的村落融通连接,景区快速通道成功连接包茂高速,从景区上高速仅需0.5小时车程,巴山大峡谷片区到宣汉县城的车程从2.5小时缩 短至1小时。同时,坚持把文旅扶贫的长远效益与脱贫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成功探索出“七大脱贫模式”。一是资源入股带动脱贫。积极引导农户将景区开发区的土地、林地等资源入股分红,在景区建成运营前按当年土地(林地)流转价格进行补偿,景区建成后拿出运营收入的10%,按“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方式进行分红,景区运营后实行持股分红。目前,已有近1.8万名贫困人口参与入股,实现人均年固定增收600元以上。二是劳动就业带动脱贫。在景区建设阶段,建立“片区贫困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6 322人到景区建设项目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景区运营后,搭建“家门口务工”平台,有效引导有能力、懂技术的贫困人口上岗就业。目前,景区已开展各项技能培训8 064人次,6 738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3 563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增收1.9万元以上。三是市场主体带动脱贫。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工商业主“三类人才”在景区创业,采取“能人+公司+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经合组织+贫困户”等方式,贫困人口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以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作价参股, 业主经营并返聘贫困人口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工作,拓宽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渠道,解决后续发展及稳定增收问题。目前,景区已培育能人公司55个,经合组织123个,带动2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年增收700元。四是经营帮扶带动脱贫。依托巴山大峡谷土特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打通农村电商销售渠道,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业风情街”,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在景区按规划摆摊设点,销售巴人服饰、手工艺品、巴山药蜂蜜、老腊肉等土特产品。目前,景区已培育土特产商店20家、农家乐32家、餐饮服务15家,有效带动2 8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年增收3 000元以上。五是农旅联动带动脱贫。坚持“一个农业产业园区就是一个旅游景点”的发展思路,按照景区标准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牛、药、果、茶、菌”等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农业产业园区经营和务工,大力探索“农事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民俗旅游、健康养生”等农旅融合发展形势,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做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目前,景区已发展茶叶、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3.2万亩,带动2.6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年增收 2 000元以上。六是文旅融合带动脱贫。建立当地民间艺人、巴文化传承人名录,广泛开展薅草锣鼓、巴人钱棍舞等巴文化传承培训活动,积极吸引当地贫困人口通过兼职当演员、当传承人等方式,参与巴文化活动。同时,邀请央视著名导演哈文精心编排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精心推出12个文旅产品,为贫困人口搭建更多表演舞台,创造更多增收机会。目前,已有870名贫困人口常态参与巴文化文艺展演,实现人均年增收1 500元以上。七是广厦行动带动脱贫。景区核心区内共实施住房改造“广厦行动”近1.6万户、5.5万 人(包含易地扶贫搬迁1 783户、6 792人,土溪口水库移民安置584户、2 715人等),极大改善了景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由政府引进投资公司出资,对景区500户“广厦行动”住房进行投资扩建,把“搬迁房”变为“商住两用房”,为贫困户找到生财“新门路”。

巴山大峡谷景区农户资源入股分红

三、经验总结

(一)只有高标准规划才有高质量景区

宣汉县以“谋定而后动、想明白再干”的理念精心规划,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用一流标准绘制“景区蓝图”。用一年半时间完成景区规划,坚持景区从建设到运营都按照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

(二)只有大决心魄力才有大景区奇迹

宣汉县举全县之力推进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选派优秀干部、专家、施工队伍进场建设,克服地理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工期短等困难,创造了用31个月从大蓝图到大景区的华丽转变。

(三)只有真为民情怀才有真扶贫成效

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了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宣汉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考察评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开发扶贫”“全域旅游”战略,开发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带动片区9.1万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让贫困群众也吃上了“旅游饭”。

下一步,巴山大峡谷将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联合开州、城口、万源等毗邻区县统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精心打造宣汉巴山大峡谷—万源八台山—城口亢谷—开州汉丰湖—万州大瀑布精品旅游线路,合力培育“大巴山·大三峡”区域旅游品牌。

原标题:《【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案例连载】| 四川宣汉:借助巴山大峡谷让贫困山区变成致富景区》

【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案例连载】| 四川宣汉:借助巴山大峡谷让贫困山区变成致富景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