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1-10 03:35:03

相关推荐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交汇处形成的特殊居住区域。这里既有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又保留着乡村的宁静和田园风光。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差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欢迎大家阅读!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1

[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事物。“城中村”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阻滞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鉴于此,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政府的高度重视。文章在分析“城中村”产生的原因、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举措。只有把“城中村”纳入城市的管理范围,以人为本,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才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城中村;秀灵村;改造

“城中村”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时期的一个新事物,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密切相关。其不仅是个社会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危及社会正常秩序,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和关键时期,此时也是各种矛盾凸显的多发期,为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缓解并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城中村”的定义

对于“城中村”的定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阐述。吕宏芬、王积瑾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镇中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产物,是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高迎伏、黄仕伟和董平指出:“城中村”就是指原来是农村,由于城市的扩张成为社区,现已基本没有耕地,没有农业,也没有农民,但仍按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管理的城市中的特殊社区。笔者认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城市周边的村庄列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而又在特定的时期内存留城乡二元体制的状况。城市的飞速发展,需要通过征用周边农村耕地获得扩展的空间,提升城市的容量,不断蚕食周边的耕地,这就形成了“城市—农村一城市—农村”环形衍射的空间布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村包围着城市,城市又包围着农村,城村交替出现的现象。

二、“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总有其原因。我们既要看到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又要清楚其外在的推力。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把握它的本质,才能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

(一)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本质原因

建国后优先发展城市,限制人口流动,制定严格的地籍和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城中村”就在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产生了。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核心。所谓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就是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在二元土地结构所有制的基础上,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产权,即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正因为两种所有权的差异,造成了国家可以征用农业生产的农用地,而很难征用作为农民生活的宅基地,特别是《物权法》颁布后,国家对村民宅基地的征用,未经村民同意是不能执行的,否则是违法,所以说这种二元土地结构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关键。由于制度的差异和条件的不成熟,地籍和户籍没有统一,就保留原来的村落,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

(二)可观的租金收益是“城中村”存在的经济根源 “城中村”交通便利,房租廉价,吸引很多外来打工的中低收入者,本地居民通过出租房屋获得很大的收入。在这些巨大利益驱动和诱惑下,村民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违章违规加建、扩建、改建,根本不会考虑房屋建设如何与环境相协调,是否可扩建等问题,这就使原来规划不合理的“城中村”更加密集拥挤、杂乱无章。当“城中村”的房屋加建或建成后,政府想整改或拆迁非常困难,改造的成本更高,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和赔偿问题,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政府只能留存“城中村”,等待改造的时机。“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主观上是原村民突破各种政策法律限制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是城中村居民在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驱动下,追求租金的后果;客观上是城市按照其经济规律以扭曲形式释放其应有价值的必然。

(三)村落的历史渊源、传统风俗是城中村存在的又一因素

“城中村”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浓厚的传统观念和生活风俗,表现为乡土性很浓的血缘和地缘社会意识。村民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感,在村民传统意识观念中,村落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是世代相传繁衍的地盘,村落改造或整体性搬迁,就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根,失去繁衍生存的窝,所以部分村民极力反对“城中村”改造或拆迁。人是情感的动物,村民很难摆脱根深蒂固传统教化和历史风俗的束缚,先进和文明作为一种软力量在短期内不能将其瓦解同化。“城中村”在这种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的内在意念的力量框架下,暂时留存下来。

三、“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表现出利益性和复杂性。“城中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地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其具体现状也不一样,但都存在共同的特征。

(一)管理体制和政治选举还保留农村模式

“城中村”名义上纳入了城市管理的范围,但现实中还游离在城市管理的边界之外,由于体制和管理的滞后,很多的“城中村”仍然没有撤销村民委员会,建立居民委员会,实现民主的居民自治。笔者所调查的南宁市西乡塘区秀灵村就是一个典型,在行政管理上还是以村委会主导,村委会作为村中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实行半封闭式的村治管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就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城中村”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村委会成了村中一切大小事情的裁决者,成为村治的公共权力机构。“城中村”两委的选举换届,是村里的一件政治大事,但内容和形式上类似于农村的选举换届,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三年进行一次选举,两者同步进行,两委的换届都表现出宗族式、大姓氏的选举,一般来说村支书和村主任都是由人口多的姓氏的人来担任。秀灵村本土人口1700人左右,张、梁、卢、陈、黄五姓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分别为30%、28%、27%、8%、7%,这么多年来,两委委员大多数是由张、梁两姓来担任。

(二)租金是村集体组织和居民的主要收入

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都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是没有经济来源的,主要是靠出租土地、房屋等集体资产和上级政府的补助来维持两委的正常运转及两委委员工资的发放,很多“城中村”都充分利用土地、房屋等有偿使用的集体资源。秀灵村把靠近街道的两栋大楼出租给友爱医院和水电工程学校,每年的租金收入大概有几十万元,这些钱大部分投入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6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租金、土地征用后的赔偿、集体资产出租后的分红和从事第三产业的收入。由于城市的发展状况不一样,这个赔偿金和租金是有所差异的,由于土地赔偿金低和房屋租金廉价,秀灵村村民的生活还是很困难。总体来说,以上两种主体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租金收入维持生存与发展,有些学者称之为新型的租金食利阶层。

(三)道德价值的差异性和村民思想观念落后

“城中村”的流动人口比较多,人员构成相当复杂,造成了这个群体中人员的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利益观、价值观呈现多样性。由于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也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引发多种矛盾。“城中村”村民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生活方式跟不上时代和城市发展步伐,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小农经济思想很严重,只图吃饱穿暖,满足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低,文明礼仪不讲究,不懂技术,角色上没有从村民彻底转变到市民,这样就非常难以融入现代文明的都市。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没有追求,“城中村”的本土居民都是从事一些脏、苦、累的工作,或者干脆不工作,就靠租金度日。

(四)社会治安欠佳

“城中村”管理滞后或不规范,警力巡查和监管有限,综合管理相对薄弱,赌博、吸毒、卖淫、打群架、超生等行为时有发生,“城中村”也就成了“问题村”,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有人将“城中村”称为城市中的死角、贫民区和犯罪发生区。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城中村”的案发率和犯罪率比城市的其他地区偏高。鉴于“城中村”社会环境复杂,治安欠佳,西乡塘区公安分局在秀灵村设立民警值勤点,打击各种非法行为。面对有着1万流动人口的复杂群体,村里成立了由民兵组成的护村队,不定时地在村落范围内巡逻,对各种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震慑作用。

(五)身份没有明确,地位尴尬

“城中村”无法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很多的城市专门为“城中村”的管理出台规章条例,把它们列为所谓的城市“特区”,这就使“城中村”更加难以融入大都市。“城中村”处在城市管理的边缘,由于政策、制度、条件的不成熟,管理的滞后,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介于城市的管理范畴和农村管理行列之间。这样尴尬的管理定位,造成许多村民享受不到城市就业、养老、低保等相应的待遇,也享受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城中村”的村民对自己的身份界定很困惑,有时办理有关手续、证明等相当麻烦。秀灵村的秀灵小学的学生,如果他们属于农村的,又享受不到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减免;如果属于城市的,又享受不到城市教育的待遇和保障。

(六)建筑混乱,卫生条件差

村民不规范建筑,形成了“握手楼”、“接吻楼”、“贴面楼”、“一线天”等这样的“城中村”典型的建筑景观,而这些杂乱、陈旧、矮小的建筑影响整个城市的整齐美观和生机活力。由于建筑的混乱,没有整体性规划,许多的功能没有完善,特别是排污系统和垃圾的处理很随意,直接排放或倒在街道上,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鉴于“城中村”的建筑物无序、卫生环境差,与城市里的金碧辉煌的摩天大厦及清洁宽敞的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把“城中村”称为都市的“疤痕”。

四、“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局来看,“城中村”改造是时代的要求,符合国家和国民的利益;从一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来看,“城中村”改造是提升城市品位,创建文明和谐都市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城中村”实行综合管理

政府充分发挥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管理者和城镇公共产品管理者的双重作用,在坚持公共性、公平性、参与性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既要保障好村民的利益,也要考虑改造单位的利益,让市场参与商业性运作。在城区一级政府,废除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组建综合性部门,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行政效率;防止条块分割,成立综合办公室,对“城中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建设、安全、拆迁、安置等实行有效管理。

(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

从体制上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中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只有土地国有: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村民对土地的独立处理权,一切土地使用都归土地规划部门管理。在“城中村”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制,这是我国改革的一个新探索,按股份制的原则改造集体经济,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查核算、资产评估,使村集体资产的产权明确清晰。经营管理上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操作,量化资产,明确股权分配,村民按出资额大小来分红,个人所拥有的股份可以自行支配,有权利赠送、转卖给他人。村民获得了实惠,他们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城中村”的改造。

(三)加强立法。依法推进改造

由于“城中村”改造是前所未遇到的,涉及户籍、土地的变更,还有行政管理体制和城镇管理体制等复杂问题。国家的法律法规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因而操作上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各地城市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粗糙的管理条例。需要出台一些可操作性更细化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推进“城中村”的改造,以法律保障“城中村”改造的成果。

(四)妥善安置村民,给予合理的补偿

“城中村”改造之所以那么困难,主要是利益问题没有协商解决好,安置或补偿没有达到村民的要求。村民的房屋被拆迁后,户籍划入城市管理,身份变为城市居民,给予合理补偿,应按照城市居民的管理标准保障村民的利益,解决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就业、子女上学问题等。只有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顺利、稳定地推进“城中村”改造。

(五)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素质,培养技能

村民在特定的群落聚居生活,由于受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还比较守旧,生活方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技术还比较低,缺乏竞争进取的精神。只有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技能,才能为“城中村”的改造减少阻力。比如免费举办一些扫盲脱产班或技能培训班,摒除陋习,使他们的脑袋充实起来,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意识。知识素质高了,有了一技之长,生活就有了保障,利益得到了维护,村民对改造的抵触情绪自然就降低了。

(六)对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城中村”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城中村”泛滥,问题恶化,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教训。因此,必须树立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规划好未来蓝图,对郊区、城市周围有可能将来再成为“城中村”的村庄、村群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现状,在宏观上把它们划入城市管理范围,严格控制土地的投放,做到合理规划,不能让“城中村”在无序的状态下肆意发展,减少或杜绝一边改造“城中村”一边产生“城中村”。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的产物,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代名词,制约了我国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其问题的利益性和复杂性使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让“城中村”真正融入都市之中。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2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面临问题

(一)城中村改造城市管理困难

当前,“城中村”改造规划更多是改善非城非村的物质形态,而部分职能部门过于重视对物质形态的更新,却忽视了对住民就业、基层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会补偿及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等作出明确规划,导致“城中村”改造后期管理困难。如,据七星关区自然资源局介绍,该区实施的毕节市翠屏片区综合环境整治及招商花园城等项目,虽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但由于未对原住居民就业进行明确规划,导致大量原住居民无相对稳定的工作,不得以占用城市道路无证经营,造成城市执法管理工作困难。

(二)土地权属关系复杂

城市村镇改造的实施,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直接给土地管理带来巨大困难,比如我区实施的碧桂园玖珑台项目,因补偿资金问题,导致大量原住户上访上诉等。

(三)拆迁补偿存在漏洞

当前拆迁推进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前期的政策宣传及现场动员工作开展不够充分,其权属界定工作的流程不够规范,因此很容易致使被拆迁对象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安置房建设无法和拆迁工作同步进行,因此难以满足被拆迁用户产权调换的要求。比如,我区实施的滨河西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因资金原因,至今未交付使用,导致拆迁对象上访事宜时常发生。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优化建议

(一)强化规划先行作用

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夯实开发基础。根据市委“11345”、区委“11346”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加快建立全区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一城三区”“一环三干”中心城市的发展布局及“双三百”远景目标,全力科学推进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改造利用的目标任务、性质用途、规模布局、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并做好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衔接,统筹城市功能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人文传承,确保再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二)强化土地管理

具体需要结合实际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规划工作中,将其作为城市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加以推广,从而纳入政府土地储备的范围。

(三)做好拆迁安置及补偿工作

拆迁安置这项工作因为直接涉及到居民们的不动产处置问题,因此很容易成为利益矛盾冲突的关键点,应当充分结合近期的改造规划方案,以此制定出科学合理化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编制拆迁计划。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3

城中村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中反映,对于城市化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又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大量城中村的存在。比如,北京有城中村231个,西安有187个,广州有138个,南京绕城公路以内有71个,太原有83个,在郑州,这样的城中村共有141个。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1.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原因。城中村出现是城乡土地所有制矛盾、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真空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的顽强存续、城市管理疏漏的结果。政府趋利型的土地征用是导致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政策刺激了对城中村空间需求;城市就业结构滞涨促进了城中村非正规就业环境的发展;二元化的市政与行政体制加剧了城中村的形成。

2.城中村是一个类型独特的社区,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生存的依赖之源是土地和物业。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村集体经济分红、出租屋收入以及小规模的商业。村集体拥有大量的土地、厂房、房产等,以村籍为边界的高收入和高福利的支持、非正式经济体制外的强化促使城中村问题越来越严重。

3.宗族通常是村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族和村落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宗族文化迟滞了从乡村聚落到都市村庄的演进。传统观念的文化土壤、都市环境的心理适应以及经济利益的内在牵引是都市村庄得以存续的条件。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在发展中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建筑非常混乱,村内建筑密度高、建筑间距小,街道脏乱差;城中村对外交通落后,数千人的城中村往往只有一两条宽度5米左右的街道,多以房屋间距作为不倒,只有2-3米;公共配套极度缺乏,没有绿地、公共广场、教育配套等公建配套;市政管线工程薄弱,各种市政建设极不规范,随意拉线铺管,存在不少隐患;城中村消防管理时空,到处都是出租屋,若发生火灾,消防车、救护车无法进入;城中村居住人口复杂,各种刑事、治安案件层出不穷。

城中村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中村改造是国内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与结果。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变城市形象与面貌,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解决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优化社会公共管理方式,解决居民的居住、出行、医疗、教育、社保等保障问题。

八大困境及对策

瑞安的新天地成为上海的新名片,南京夫子庙改造重新秦淮风情,深圳华侨城打造成为国内最成功的主题公园。国内房地产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开发企业遇到土地资源瓶颈,城市土地资源随着开发日益减少,而多数城市老城区的功能及定位重新确立,因此房地产开发重新已经移到旧城区。然而在旧城的城中村改造中,存在诸多困境,从深层次考虑,这些困境的成功解决是项目成功的要素。同致行对于城中村改造总结了八大困境。

1.改造成本困境

拆迁补偿费用是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开发企业投入的一项重要成本,城中村高密度的建筑体量和居民数量,未开发前期的安置增加的巨大的成本投入。开发企业不但进行拆迁补偿安置,还要承担大量道路拓宽、市政管线等市政配套费用。使得城中村改造项目用于拆迁补偿的费用在总投资中比重过大,上海世茂滨江花园当时仅拆迁就耗费22亿元。因此,拆迁补偿安置所占的总投资可能高达50%以上。面对成本困境,开发企业应该进行详细的成本预算和资金平衡管理,详细计算整个项目的成本收益,在项目周期内,保持资金的平衡管理。

2.拆迁补偿困境

城中村的原村民头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旧土观念,不愿意离开固有的居住区域。由于这些村民主要依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害怕失去房屋后,自身收益受到影响,因而会过高提出拆迁补偿标准,而且由于村民数量众多,很难达成一致的补偿意见。在一些城市旧城改造中就出现了钉子户现象。针对拆迁难、补偿难的问题,开发企业必须争取政府部门的配合与支持,用政府的公信力来主导城中村拆迁工作。

3.利益协调困境

在城中村项目改造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利益关系,包括:市政府、区政府、开发商、村委会、村民等利益主体。如何协调这些利益主体,对于城中村项目的顺利改造十分重要。开发商与政府的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地规划、公用配套建设、土地费用返还、项目报建等方面;开发商与村委会的利益关系主要是村民安置房建设与选址,最主要的是开发商与村民的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补偿标准和方式。征求多方利益主体要求,共同商量。

4.土地权属困境

土地权属不清是城中村改造最大的制度障碍,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城中村土地基本被各种建筑覆盖,许多建筑属于违规建筑。由于违法行为具有普遍性难以强制拆除,因此一旦承认其合法性必将加大改造补偿成本并引发新的抢建;如不承认其合法性,又无法进行拆迁补偿,改造难以进行。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之前,必须对城中村所有建筑进行摸查,计算出需要拆迁的总面积以及各种建筑的产权、年代、功能等,为下一步的补偿做好准备。

5.容积率困境

城中村改造项目容积率(红线范围内建筑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不提高,开发商无利可图则无积极性。郑州内城中村平均容积率接近3.0—5.0,要想有利可图,容积率要提高到6.0—8.0。即使在城中村范围内维持现状的开发强度都难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容积率再提高,不但将牺牲城市环境,市政公用配套的压力也太大。

6.规划设计困境

由于城中村改造项目成本投入高、容积率高、总体量大,因而给项目整体规划设计造成一定难题,如何来对项目进行科学定位策划成为规划的关键。开发企业一般需要借助于专业策划公司来进行前期的定位。项目前期根据项目自身的状况、区域特点、周边配套、竞争楼盘、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对项目进行了全新的超前定位与科学规划,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从而较好解决了项目规划设计难的问题。

7.开发周期困境

各利益主体博弈的时间决定了整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发的周期。很多城中村房屋拆迁过程中,由于开发企业与村民之间矛盾与纠纷并没有很好解决,结果造成了拆迁工作没有顺利完成,使得整个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后续的开发建设工作无法开展。同时,由于土地面积大和容积率相对较高,整个项目的总体量非常大,一般在30–50万平方米,甚至一些项目超过100万平方米。上述原因造成了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发周期长,开发周期过长增加了开发企业资金管理的成本与风险。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协调开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工作,规划、施工、报建、销售等部门密切配合,同时开展多项工作,尽量缩短开发周期。

一、如果是城中村改造房能买吗?

证件齐全的城中村改造房可以购买,否则需要谨慎。

1.城中村与商品房的本质区别在于土地使用权。城中村改造房是用于安置村民(居民)的住宅建设,所用土地一般是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楼盘开发成本,销售价格较低。城中村的土地,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生产、生活使用外,有一部分被进行房地产开发,开发出的房屋可进入市场销售;

2.城中村改造的房屋在交纳土地出让金,具备合法手续能够上市的情况下,与普通的商品房是没有实质区别的;

3.商品房有完全产权,包括房产使用权证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商品房屋在进入二级市场时,无需缴纳土地出让金。本栏目在此提醒您,不管购买哪种性质的项目,购买之前都需要查看五证,城中村改造房要上市销售,也需要取得五证。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4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较普遍现象,撤村建居社区在近几年中因周边土地大量征用开发,成为四周都是被城市居民住宅所包围的“城中村”,通过撤村建居已从村变为社区,村民变为居民,在组织形式上初步完成了城市化接轨。目前撤村建居社区从行政关系讲是隶属于街道,但其财政基本独立,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用设施管理等方面,仍有赖于原村经济合作社,因而在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出现了与城市建设脱节,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定海目前共有小石契、洞桥、长岗山、胜利、义桥、茅岭、庆丰等七个城中村和沈岭、甬兴、洋岙、东湾、城北五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由两个城中村组成),面积约31.2平方公里,总人口大概42000多人,其中流动人口与外来人口约3万。

由于城中村的特殊性,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问题。

一、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不完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中村的排污管道、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各种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及配套建设都未列入城建统一规划,加之各村财政投入不均,各城中村环卫基础建设标准不一致,投入不平衡,总体基础设施普遍落后。造成目前公厕建造布局不合理、路灯亮化率未达标、垃圾箱破损严重、道路坑洼不平、市政管网不到位、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等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城中村当前急需新造公厕22座、安装路灯646盏、道路硬化修补面积达50000平方米、明沟污水管道铺设近30000平方米、绿化补种20000平方米。特别是因为市政管线不配套,城中村很大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全,居民生活污水很多往房前屋后一倒了之,一到雨天,污水横溢,或者截污纳管不到位,雨污合流,社区的生活污水和化粪池粪水直排就近河道、溪沟,造成环境污染。

二、环境卫生治理不尽如人意。

城中村的整治工作年年开展,但年年需要整治,反潮现象明显。租住在城中村的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低收入者,卫生意识较差,乱扔、乱倒垃圾和随地大小便现象比比皆是;当地居民虽已从村民转变成居民,但思想上仍保留着农村环境意识,往往只注意自家保洁而忽视公共卫生,因而城中村的卫生死角仍随处可见,农村尤其城区周边水库溢洪道附近居住的市民及部分店铺垃圾不按规定投放垃圾,习惯倒入溢洪道,至此产生死角垃圾。一旦遇到下雨天垃圾随着水流顺势而下,污染了城区河道,给河道整治工作带来影响。

三、出租房未能有序规范管理。

由于城中村地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同时又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区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城郊土地价值大幅上升,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想尽办法“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租赁给大量流入城市的外来人口,租房手续简单,出租房管理松懈,对出租面积又没有标准要求,一幢3至4层的农民房住上二三十人是司空见惯的事。此外由于这些违章建筑既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必要的卫生设施,租住的外来人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占用公共通道堆放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防火间距不足,有些房与房之间触手可及,无消防车通道,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蔓延成势,附近群众对此意见较大。城中村出租房管理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逐渐成为影响环境卫生和谐发展的一大因素。

四、居住在城中村人员的环境卫生意识不到位。

为彻底改变城中村的环境面貌,市区两级政府都开展了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专项创卫整治,但众多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平时忙于生计,对创卫的知晓率、认知度不高,参与的热情不足,普遍认为创卫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只求自己的经济收入,诸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小便等一些生活陋习、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普遍存在。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加强城中村的管理已迫在眉睫,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统一规划,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市与定海区的一些体制与机制还处于磨合期,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分工比较复杂,排污管道、道路修补、公共厕所等环卫基础设施规划、新建和经费投入属市属职能。但作为定海区的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做好调查统计,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好有关部门的参谋,积极要求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归口建设管理,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城中村基础设施与城区基本接轨。

二、加强环卫保洁工作监督管理。

区政府清醒地看到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中的不足之处,已经将定海城区17个城中村(除三官堂、黄土岭等偏远村外)中的11个城中村的保洁纳入了城区保洁一体化的范围。为提升保洁质量、确保保洁到位,区政府已经在9月1日实行“两把扫帚并一把”的基础上,于去年6月1日进行调整,实行新的“两把扫帚并一把”保洁机制,并明文规定:街道社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保洁人员的管理,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环卫部门加大监管考核力度,严格控制、杜绝死角垃圾的产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订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奖罚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制度上。

对城中村已经初步整治完成的卫生死角问题,建议园林、执法局、街道、社区、环卫等各有关单位要在长效管理机制与属地管理机制落实的前提下,对整治改造完成的地段及时采取措施,如改种上绿化树,设立宣传牌,加强管理督促,防止卷土重来。

三、妥善安置外来务工人员。

一是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拆迁力度,特别是对严重影响环境卫生乱搭乱建的廉价出租房,坚决清除掉;二是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城中村,建议建造民工公寓,出租给企业单位,用于安置外来务工者;三是加强对出租房的管理,对城中村的出租房管理设定前置条件,如对出租房的面积与人员租住数量进行限制,对车棚车库出租及出租房出租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的坚决取缔;四是要求将出租房消防安全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普及消防知识,提高自防自救和规范消防安全行为的能力。

四、加强宣传和素质教育并举,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力宣传,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加以宣传教育,把乡规民约融入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之中;二是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可通过建立社区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办公室和“暂住人口之家”、“新居民委员会”、“流动党支部”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管理的范围,在外来人口较多的社区村可建立流动人口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各项创建的学习教育,增强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和环境知识,并按外来人口的不同阶层,制订不同的管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通过开展特色社区创建等多种活动载体,使村民从职业上、文化上、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真正成为现代市民,推动城市文明的传播,不断提高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城中村建设步伐是否跟进,直接影响着我区创卫工作的开展,是我区创卫的瓶颈。管理好、建设好城中村,不仅直接为百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也是我区城市化进程中一项举足轻重的民心工程。重视城中村所凸现的问题,积极应对,势在必行。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5

摘 要: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城中村”便是其一。“城中村”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本文结合现实,以泉州“城中村”为视角,分析城中村的产生、现状,最后阐释治理城中村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泉州城东片区;状况;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01-17-0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的外拓,过去处于城郊的农村逐渐被纳入城区的范围,最终为城市所包围,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脱离了传统的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受到城市生活的巨大影响,但在土地权属、管理体制以及思想观念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管理存在漏洞、治安问题突出等,严重阻碍着城市的发展步伐。对“城中村”的有效治理,是一项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理论难题。

本文以泉州市城东片区中的四个社区:华大社区(华侨大学社区)、城东社区、南浦社区、浔美社区居民委员会为访谈调查对象,深入了解“城中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城中村”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城中村”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泉州城东四社区“城中村”治理的基本状况

城东片区是泉州中心市区的重要板块,是泉州市“东进、南下、西拓”城市发展战略中“东进”计划的主战场,自10月开发建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初具现代化宜居新城的雏形。但是,城东片区作为原城乡结合部基础之上建设起来的新区,存在一些典型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内部存在很大的问题,影响着整个城东片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形象。通过对城东片区四社区的访谈调查,了解到这些“城中村”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与困境。

(一)经济问题

1、“城中村”治理所需资金不足

“城中村改造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1]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往往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城市重点建设区重点项目,对“城中村”问题无暇顾及,当资金充足时,“城中村”问题已经变得很严重,治理难度大。华大社区与城东社区处在政府建设目标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代住宅建设,被征用土地居民会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对该社区的治理也是街道办重点扶持对象;而浔美社区和南浦社区则没有在建设计划之列,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土地与生活方式,“城中村”问题依然存在,并且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会形成一种现象或者认识“一区得道,鸡犬升天”。

2、社区居民经济来源种类有限,生活水平较低

城中村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既有农村中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也有民营经济、外来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例因村而异,彼此间差距较大。据调查所得,四大“城中村”基本上不存在第一产业,大部分居民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比较突出的第三产业,以房屋出租、餐饮小店和零售为主,科技含量低。同时限于文化水平与思想观念,居民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工资较高或者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这就制约了“城中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政策问题

困扰四大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是缺乏统一政策支持。“城中村”的治理是一项新问题,又是一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土地利用制度、财政制度、投资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虽然许多地方政府要求治理改造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例”,符合坚持实际、因地制宜,但也相应的增加了改造的难度。目前泉州市政府没有明确统一的治理规定,在实践中也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制定的政策往往是领导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或者是朝令夕改式的。同时政府的政策倾向是有特殊照顾对象的,而“城中村”内部治理政策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操作文件或者方针,因此缺乏实用性。

(三)社区管理问题

1、城市农村双重管理体制并存

“城中村”虽然被纳入了城市的管理范围,但是在实际管理方式上仍然保留着农村的管理体制。城市居民委员会是负责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等常规性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却承担着各项政治、社会职能、村民就业、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文化卫生等农村居委会式的工作,造成城乡两种管理体制责任不明。很多“城中村”管理机构直接由原来的农村居委会直接改制成社区居委会。同时“城中村”管理者往往与本村村民血缘密切,是村中大族姓成员,这使他们在管理时总是会优先照顾本族居民,容易造成“管而不治”“治而不严”的局面。

2、管理人员自身定位出现偏差

原来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承担农村集体管理所需的一切费用,拥有对集体实物的管理权,包括土地管理、人口管理、宅基地使用等,有很高的自主性。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则只是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政府承担社区居委会管理费用,只负责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以服务为主的辅工作。因此,一些社区人员特别是原村委会人员就会认为社区居委会只是“上级信息传达站”,没有发挥自身才干的机会,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没有存在的价值。偏差的自身定位难免造成消极怠工、影响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与质量。

(四)社会问题

1、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

主要表现在四大“城中村”内部存在没有规划的建筑群和违章建筑物。社区内居民有的只是在原有宅基地上进行翻盖,部分用作住房,部分用作出租,用地方式杂多。同时建筑群密度较大,参差不齐,布局十分混乱,容易给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隐患;在规划管理上,政府乃至街道办把重点放在新开发建设的新型居民住宅区,而没有把社区内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范围;城中村的绿化建设(华大社区内华侨大学除外)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

2、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建设滞后

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便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衡量社区建设。“城中村”内居民所需的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设施配套不足,缺少文化娱乐设施,老人活动、儿童游戏场地和公共绿地等更是不见踪迹,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缺乏,供水、供电、排水系统不完善。同时交通建设滞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调查中,泉州城华北路,作为一条城市主干道,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路面磨损严重、立交桥太少、不利横穿马路、违章摩托车过多等等。严重的交通问题不利于居民的出行,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加大了“城中村”治理的难度。

二、“城中村”治理对策分析

“城中村”治理是一项复杂、艰辛的过程,需要政府、开发商、居委会、村民等各种组织团体共同努力。

(一)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方案,尤其是“城中村”内部规划

城市发展,规划是第一步。考察泉州城东片区建设过程,会发现在规划上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政府重视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而忽视“城中村”内部建设。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考虑到“城中村”的改造。应该坚持“城中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坚持改造、保护、引导、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相结合的理念,将“城中村”的改造与治理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上来。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6

摘 要:随着近些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位于城市和农村交界地带的城中村日益兴起,它的发展一方面给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给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带来了隐患。积极应对和解决好城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良性运行。

关键词:城中村 问题 原因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带来了城乡边缘带的迅速城市化。位于其中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起来,形成了半城半乡特色的二元结构,变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解决城中村发展中存在问题已经成为必然。

一、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治安方面

1.治安隐患突出

一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城中村在开发初期,城市管理介入滞后,社区管理水平较低。一些已撤村改居的城中村社区自治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或尚处于初期摸索阶段,人员不足、业务不精,对社区服务、治安调解等工作内容不熟悉,对群众的教育管理职能和社会调控能力不足。

二是由于管理体制制约及相关配套法律尚不健全,一些职能部门监管滞后,履行职责不到位,增加了社区不安全隐患,一些场所甚至发展成为藏污纳垢的窝点,严重影响了社区的稳定。

2.管控力度不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政府一些职能部门的关注点、注意力大多投入到城市繁华地带、重点地区。对城中村的重视程度、投入力量、管理力度必然有所减弱。

一是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警力不足。受社会治安形势大气候的影响,繁华、重点地区的110警情、刑事(治安)案件等牵扯了民警的精力,城中村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就顾之不及。

二是经费保障缺口较大,导致防范设施不足,一些防范措施难以落实,治安管理存在漏洞,难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掌控。

(二)健康方面

1.生理健康

城中村村民生理健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以及生殖健康和孕产妇保健。

第一,由于房屋和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大,空气对流不充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污染严重。再加上有些人尚未进行免疫接种以及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现象的存在,造成结核、疟疾、性传播疾病(STDs)及急慢性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第二,无论是村民还是外来人员素质均较低,缺乏生殖健康知识,对孕产妇保健重视不够,生殖感染率高。三陪小姐等特殊服务行业和未婚青年同居现象造成人工流产现象普遍。这些都是公共卫生问题。

2.心理健康

城中村村民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心理不安全感和身份认同感差。

第一,大量管理混乱的出租屋成为犯罪之源,入室盗窃、黑社会团伙、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安全因素对城中村人群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由于本地人和外地人在观念上区分明显,外来人员面对陌生的环境,会感到无所适从,加上生活、工作巨大压力,以及受到本地人歧视,存在身份认同危机,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本地人物质上的相对富裕也并不能直接拉近他们与都市人的距离。

(三)就业方面

1.就业不充分

就业不充分是劳动力利用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饱满,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协调的表现。“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郑州市城中村学生家长就业率只有13.1%”。可见,城中村村民就业不充分的现象在多数地区是普遍存在。

2.就业不稳定

据调查,城中村村民的就业主要渠道:

一是通过“招工安置”。这种工作表面上看似稳定,但是有些人会随着企业转制、技术进步以及企业用工制度的市场化,因自身缺乏知识技能而下岗和失业。

二是“自谋职业”。这些在本地企业务工、开店经商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具有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人在城中村村民中所占比例极小,同时又面临资金支持不足、经营不善等风险。

三是“临时性”工作。多数人选择跑运输、干零活、摆小摊或者城市绿化、交通协管等临时性的工作,但这种工作由于受季节性或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从业人员往往面临随时失业的危险。

二、城中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中村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流动人口多

城市的拓展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谋生空间,也为原住居民将闲置房屋出租提供了条件,外地人员的落脚谋生使城中村人口急剧膨胀,迅速演变为流动人口聚居区。由于居住地地理位置便捷、房租低廉,使一些居民不顾市政规划,违法强建、私搭乱建房屋,由此引发一系列潜在的治安隐患。

2.配套设施不足

由于城中村尚未进行开发建设或还没有纳入市政建设规划,结构不合理,布局杂乱无章,建筑密度大;社区处于开放状态,防范难度大;街道胡同内违章建筑、乱堆乱放等现象较为普遍;环卫、市政等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低且陈旧老化;市政道路、商贸及娱乐休闲等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防火通道被挤占甚至堵死,火灾隐患突出,公共卫生环境质量与城市管理要求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城中村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差

城中村私房巨大的收益以及文化素质较低使得城中村阶层与城市其他系统没有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具有较大的封闭性。而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只是房东和租客的租赁交易关系,不能享受到本地人的待遇,很难和城中村村民和城里人融合,也从经济上、身份上、生活方式上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2.医疗保障缺失

合作医疗制度规定,凡是非农化的村民,都有资格参与社区合作医疗,获得在就医和保健上的优待。但对占人群大多数的外来人员来说,很少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一些打工人员无法负担去正规医院看病的高昂费用,导致一些无证诊所泛滥。“黑诊所”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城中村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就业观念落后

城中村村民缺乏就业意识,尤其年龄较大者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使他们养成了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维意识,不愿改变多年的生活方式,因而面对城中村城市化所带来的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缺乏寻找就业机会的胆识。

2.文化素质低下

城中村村民无论是种地还是出租房屋都不需要有很高的技术与文凭,只需要有自己的房屋和本村户口就可以生活下去。“在这一代人中,尤其是上个世纪8O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高中以下文化的比例相当高。据调查显示,城中村村民高中以下学历的占89.8%。”较低的文化素质成为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

3.就业期望过高

城中村村民由于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村域经济为依托,又有出租房屋租金的稳定收入,长时间的无忧生活使其农民身上本具有的内在品质边缘化。一方面,与农民工相比,稳定收入和富裕生活使他们吃苦耐劳的农民品质异化,不愿接受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的脏累工作。另一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又缺少城市居民善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因此,就业就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三、解决城中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治安问题的对策

1.齐抓齐管,共同治理

一是全面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加强基层居委会、治保组织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基层治保组织的监督指导,发挥治保组织在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中的牵动作用。

二是由基层镇(街)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公安、民政、工商、城管、卫生、计生等部门,按照各部门承担的职责实施综合治理,通过政策导向,不断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意识,堵塞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清理整治,净化环境

一是要加强对犯罪活动规律特点的分析研判,通过多种途径延伸信息触角,扩大获取犯罪线索的范围。坚持与刑侦专业队密切配合,以大案和入室盗窃、入室抢劫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以及团伙犯罪、流窜作案为突破口,强化打击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是强化阵地控制,对城中村地区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中小旅店、公共娱乐场所和出租房屋等易发案、高发案地区,坚持连续、反复、及时的清理整治工作。

三是强化人力情报信息网建设,形成公秘结合、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和违法犯罪线索,为实施精确打击提供有力保障。

3.开展社区警务

一是抓好人口管理。社区民警坚持深入住户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掌握辖区人员情况和社会关系,抓住重点人口、刑嫌等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逐人建立档案,制定控制措施,实行重点管理、重点监控、重点帮教。

二是畅通治安纠纷调解的“绿色通道”。城中村矛盾纠纷多、治安问题多,基层派出所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组建纠纷调解中心,积极调解处理、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社区”,有效避免“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4.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

基层派出所要紧密依托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

一是落实“以证管人”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为一体的实有人口现居住地管理服务工作新机制,实现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效能。

(二)解决健康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外来人群健康教育

对外来人口进行健康教育对改善该社区人群健康问题意义重大。落实流动人口户口申报制度,派出所、街道、村委会等加强流动人口户籍申报,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动态情况。制定相应的流动人口卫生管理制度。

2.提高社区医疗服务

“行政、卫生部门及城管部门等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定期对本地区城中村主要负责人、安全卫生负责人进行安全、卫生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强对色情等不健康服务业的管制,保证社区生活和谐。另一方面,投资建设正规社区医疗中心,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等的基本医疗服务,解决收入低下人群看病问题,并加大对“黑诊所”查处的力度,严惩无证行医者,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1.参加就业培训

首先,通过培训把村民原来的小农意识转变为现代市民精神。其次,通过开展一系列技能培训使村民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提升他们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再次,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对参与培训的村民给予政策优惠,如有条件的可在培训后安排工作等。

2.开发就业岗位

把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适时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并有意识地扶持这些岗位,以满足村民就业。

解决城中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努力,有关部门也必须做好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工作。此外,注重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将对城中村自身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城中村的发展工作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势必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桂平.城中村村民就业问题与对策.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8(2).

[2]陈刚,吕军,张德英.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概述.中国全科医学..9:541.

[3]丁洪建,刑海峰.城中村的问题、成因及管理对策.中国房地产.(12).

[4]张成福,王丽.城中村现象透视.经济论坛.(8).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7

摘要分析了推进城中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原因,并从强化规划引导,推进城中村物质形态城市化;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中村社会管理形态城市化;加强教育培训,实现城中村完全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城中村如何发展的问题,打破目前这样一个盲目、被动、低速发展的格局,增加抢抓机遇的意识,树立大气魄,提升大境界,统一思想认识,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工作机制,找准发展路径,充分发掘发展空间,推进城中村经济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城中村从农村向融入城市转变、从农民向居民转变,真正将城中村管理完全纳入城市政治、社会管理体系中,纳入城市福利与公共产品分配体系中,从而加快实现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1-4]。

1存在的问题

1.1文化素质问题

城中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断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认识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导致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被动和激进化,使传统农村文化尚未转变为现代城市文化,物质财富急速增长并未带来村民素质迅速提高;加之本地文化与外来人口带来的外地文化的冲突,使村民城乡二元性和社会边缘性凸显[5]。

1.2现实生活问题

城中村村民土地被征用后,要将村民转变为居民,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困难众多。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城中村的村委与居委会合并为社区委员会,村民仍保留农业户籍,没有转变为居民,形成二元结构,给城市管理及社区建设带来困难。根据国家和省的现行政策,村民能享受到计生、建房、殡葬、参军、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而转变成居民后就不能继续享受,村民不愿转变为居民。村民担心身份转变后,原有的集体财产、集体经济等利益分配受到影响。同时,历史上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制,使教育资源向城市过度集中,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一些城中村的村民由于有高额房租收入,生活相对富裕,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无所事事。一些经济条件差希望就业的村民,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从理论上讲,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城中村村民生产、就业提供了更多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丧失基本生产资料,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后,自身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限制了村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不高的工作,只依赖村里股份分红和出租房屋收入维持生活,使村民在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城乡差别,也使村民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此外,普遍存在的规划滞后、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个城市现代化进程。

1.3“寄生型、外生式”村集体经济问题

城中村村民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导致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氛围不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中村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各地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提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导致城中村集体经济以三产尤其是纯土地出租等为主业,经济收入依赖出租房租金、政府或开发商征地补偿金,为典型“寄生型外生式经济”,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源于集体分红和出租屋收益[6]。

2引发城中村问题的原因

2.1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直接原因

随着发展加快,计划经济时期二元体制缺陷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二元土地管理制度使农民凭借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成为“食利”阶层,导致城中村经济增长的外生性。二元行政管理制度使城中村仍保留农村行政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集体经济利益与城市公共利益发生矛盾。

2.2人口增多与土地短缺是根本原因

城市快速发展,需征用周边农村耕地获得扩展空间,于是周边农村逐渐被纳入城市,形成城中村。以失去土地为代价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社保压力越来越大。由于配套制度缺乏,使城中村村民难以获得平等教育等社会权利。同时,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中村仍保留农村传统宅基地和一部分村集体土地,地价上涨使村民得到以建房出租或土地出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机会。安于现状,不思劳作,使自身发展和城中村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此外,城中村村民和城市人口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也制约着城中村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3对策

3.1强化规划引导,推进城中村物质形态城市化

将城中村纳入城市发展轨道,一是实现城中村物质形态城市化,在规划中,应立足长远、统筹考虑、高标准制定城中村发展规划。即打破原行政村区域界限,搞好与城市周边环境和设施衔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基础设施共享率。二是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土地等资源市场运作效率,同时确保村民、开发商、政府三方利益的共同实现。推进城中村物质形态城市化,从而达到改善居民生活,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3.2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中村”社会管理形态城市化

推动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运用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对城中村进行管理。一是通过健全管理机构,转变管理职能,使其纳入城市统一管理体系。二是通过逐步缩小城中村与城市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最终使城中村完全纳入城市发展轨道。

3.3加强教育培训,实现城中村完全城市化

一是用先进文化塑造村民思想观念,通过教育指导,逐步改变部分农民依赖思想,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二是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三是为村民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进行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必要的信息支持,使城中村村民完全融入城市经济生产和社会分工中,逐步实现城中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4参考文献

[1] 高书森.浅析“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3):54-55.

[2] 高婉炯.“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及反思[J].四川建筑,,28(6):11-13.

[3] 李煜.城中村的成因分析及存在问题[J].山西建筑,,33(7):35-36.

[4] 邵任薇.论城中村的成因及改造的必要性:以深圳市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32(7):55-57.

[5] 邓炜.城中村改造策略初探——以重庆市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14(7):99-101.

[6]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J].中国经济报告,(4):123-127.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8

一、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一)落实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发展必须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而反观居住在城中村的本地村民和外来人口,聚居在人口密度极高、生活质量较低的环境中,缺乏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不利于村民融入城市,而且容易对社会精神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善城市治安,有效解决城市卫生、交通等社会问题。城中村人口繁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制度化建设和系统化管理,有着环境卫生较差、治安和消防安全得不到保障、交通混行等问题,对居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城中村改造可以通过改变空间形态,大大改善安全隐患和卫生状况等问题,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盘活城市土地,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由于土地规划和管理滞后,造成了许多城中村位于城市的优质区位,却有着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的浪费情况。当前城市的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必然要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此,盘活城中村的土地资源,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迫在眉睫。

二、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指导和统筹。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整体性工作,涉及到土地、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多层面,以及有居民、多级政府部门、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其中,某一方面存在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着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开展。目前城中村改造中,缺乏系统性的政策对改造工作进行全面指导,难以将多方主体联动起来,且各方主体的政策依据不同、预期目标不同,加剧了开展难度。

(二)资金筹集问题难解决。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征迁补偿和安置房建设的资金筹集是最大的难题。虽然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节约建设用地,但土地的置换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务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且当前在城中村内,房屋出租为村集体和村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村民对于征迁补偿和安置房的补偿要求也不尽相同,导致“拆不起”的情况出现。

(三)社会管理滞后。随着改造工作推进,城中村发展面临着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型,而“村民”也由此转变为“市民”。但由于部分村民的观念尚未转变,对于城市违章建筑规范、环保卫生习惯、消防安全和治安维护等缺乏主动性,加上相关的宣传教育和系统化管理不到位,造成城中村改造后难以和谐发展,影响改造成果。

三、城中村改造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政府统筹调控,实行综合管理。城中村改造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城市整体出发,加强统筹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工作,严格管控各项标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不仅要明确工作机制,严格监管各项流程,而且要端正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地投入到改造工作中,以民生意识解决问题,改善城中村环境,为居民创造发展条件。

(二)完善相关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改造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城中村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重点梳理好城中村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充分了解城中村的现状和村民需求,加强规划的控制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开展切实可行的改造工作。

(三)创新融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筹集足够的资金是城中村改造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可以搭建、扩大官方的融资平台,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同时,健全前期资格审查机制和相关经营机制,必要时可选择优先出让的方式,将先拆迁平整出来的土地先做抵押。此外,可以加大有关城中村改造规费的减免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中村改造项目。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对当地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完善城中村的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建设,以引导村民加强对环境卫生的保护,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教育,引导村民培育正确的财富观、就业观,大力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让村民享受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效益,进一步参与到城中村的建设中来,真正融入城市发展,推动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互惠共赢。

总结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开展工作中,必须要精准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以牺牲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要充分保障村民的根本利益,全面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标本兼治地谋长远规划。同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消除城中村的安全隐患,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与长期经济收益,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推动城市稳步发展。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9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一些老旧住宅区,这些住宅区的房屋多为旧式建筑、供电、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老化,居住条件恶劣,社会管理混乱。由于城市扩张的需要和房地产的发展,很多城中村被拆迁或改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

城中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陈旧:城中村内的道路、下水道、电缆、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破坏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2. 建筑安全隐患:城中村的建筑多为老旧建筑,房龄较长,结构和材料有些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存在安全隐患。

3. 社会管理混乱:由于城中村居民多为外来人口和下岗职工等特殊人群,由于居住条件恶劣、社会管理混乱,常常出现治安问题,同时,小区内的秩序也不太好。

4. 环境脏乱差:由于人口密集、卫生设施严重不足等原因,城中村的环境常常脏乱差,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对策探讨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造过程中必须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完善城中村的下水道、燃气、供暖、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并且要逐步实现现代化建设。

2. 建设住房保障房:城中村内很多住户房子老旧脏破,需要通过政府的资金奖励和配套措施,建设住房保障房,改善城中村居民的住房环境。

3. 建设公共设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还需要加大公共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托幼机构、学校、体育设施、医疗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居民。

4. 建设社区治理机制:为了解决城中村管理混乱的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社区治理机制,在社区内设置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增强社区的自治能力,提高居民的公共治理意识。

5. 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加大对环境的改善力度,加大城市垃圾收运力度,优化环境,同时宣传环保的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结论:

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发挥作用,只有这样,城中村的改造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有力即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城中村,使其既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