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注水增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注水增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0-04-01 17:43:08

相关推荐

注水增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水增压装置,属于采油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本身能量将不断地被消耗,导致油层压力不断下降,地下原油大量脱气,粘度增加,油井产量大幅减少,甚至停喷停产,造成地下大量残留原油采不出来。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通常对油田进行注水。另外,对于碳酸盐岩油藏油井,需要周期性的进行注水,实现单井注水或单元注水替油。

现有的注水增压装置包括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其中主要注水设备包括注水泵、电机等重量较大,且为水体的流动提供动力的设备;辅助注水设备包括过水管道、仪表、阀门等重量较小的设备,过水管道用作注水泵吸水和压水的通路,仪表、阀门安装在过水管道上。当利用注水增压装置对油田进行注水时,需要在现场将注水增压装置的多个部件进行连接安装。一般先在地面安装注水泵及与其配套的电机等主要注水设备,然后在注水泵的出水端和进水端分别连接过水管道,且在过水管道上安装仪表、阀门等辅助注水设备,由于仪表、阀门等部件的两端都连接有过水管道,所以在预定位置安装不同的仪表、阀门时,需要多个过水管道,以组装成完整的注水增压装置。而在实际中对油田进行注水具有间断性,两次注水间隔的时间较长,注水增压装置被长时间闲置。

通常,为了提高注水增压装置的利用率,当一个井口的注水增压装置使用完后,需要将该井口的注水增压装置拆卸,并将注水增压装置的所有部件运输到另一个井口再次安装使用。在拆卸注水增压装置时,需要将过水管道及过水管道上连接的仪表、阀门等辅助注水设备全部拆除,并将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全部装载到运输车上,运送到另一个井口完成安装。

虽然可以通过注水增压装置的拆装和转移来提高注水增压装置的利用率,但是,目前的注水增压装置存在拆装和搬迁过程耗时费力的问题,且反复拆装会降低注水增压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水增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注水增压装置,包括相连接的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还包括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撬装底座,所述撬装底座包括朝向地面的撬装底座底面、背离地面的撬装底座顶面、以及与撬装底座顶面和撬装底座底面连接的撬装底座侧面;所述主要注水设备安装于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所述撬装底座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吊装部,所述第一吊装部用于连接起吊设备。

可选地,所述主要注水设备设置于所述撬装底座顶面的中部,所述辅助注水设备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且围绕主要注水设备分布。

可选地,所述主要注水设备包括注水泵;所述注水泵固定在撬装底座顶面上;或者,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注水泵机座,所述注水泵固定在所述注水泵机座上。

可选地,所述主要注水设备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注水泵的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撬装底座顶面上;或者,在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电机机座,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电机机座上。

可选地,所述辅助注水设备包括多根过水管道,所述多根过水管道中的至少部分与注水泵连接,其中部分过水管道用于将地面的水流导入注水泵,另一部分过水管道用于将所述注水泵中输出的水体引向油井;在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至少一个过水管道支座,且至少一根过水管道与所述过水管道支座连接。

可选地,所述撬装底座上至少有三个第一吊装部,且至少三个第一吊装部连线形成的多边形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注水增压装置的重心重合。

可选地,所述撬装底座为矩形板,所述撬装底座相对的两侧各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吊装部,且两侧的所述第一吊装部沿所述撬装底座顶面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可选地,所述撬装底座上的第一吊装部包括吊装柱,所述吊装柱上沿吊装柱轴向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吊装柱的第一端与撬装底座顶面或者撬装底座侧面连接,所述吊装柱第二端的横截面比第一端大;和/或,所述第一吊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撬装底座上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注水增压装置还包括多根立柱和多根横梁;所述立柱的底端连接在所述撬装底座上,所述立柱与撬装底座顶面垂直,且多根立柱分布在所述撬装底座的多侧;位于所述撬装底座同侧的立柱的顶端连接于同一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吊装部。

可选地,所述注水增压装置还包括梯子,所述梯子架设于所述撬装底座和横梁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水增压装置,包括相连接的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通过将主要注水设备安装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且在撬装底座上设置多个用于连接起吊设备的第一吊装部。在对注水增压装置进行搬迁时将起吊设备与撬装底座上的第一吊装部连接,利用起吊设备将注水增压装置整体吊装到车辆上,便可实现增压注水设备在两个油井之间的移动,不需要对注水增压装置进行反复的拆装。本实用新型具有搬迁方便,在搬迁时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注水增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注水增压装置中注水泵和旁通管道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立柱和横梁的注水增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管道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管道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注水泵;2-电机;3-第一过水管道;31-第一压力变送器;32-流量计;33-喂水泵;34-过滤器;35-闸阀;36-第一由壬;4-第二过水管道;41-第二压力变送器;42-安全阀;43-止回阀;44-第二截止阀;45-第二由壬;5-旁通管道;51-第一截止阀;52-调节阀;53-排污管;6-第一三通阀;7-第二三通阀;8-撬装底座;81-第一吊装部;82-立柱;83-横梁;84-第二吊装部;85-梯子;86-管道支座。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应当对“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水增压装置,包括相连接的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还包括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撬装底座8,撬装底座8包括朝向地面的撬装底座底面、背离地面的撬装底座顶面、以及与撬装底座顶面和撬装底座底面连接的撬装底座侧面;主要注水设备安装于撬装底座顶面上;撬装底座8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吊装部81,第一吊装部81用于连接起吊设备。

示例性的,主要注水设备包括注水泵1、电机2等重量较大,且为水体的流动提供动力的设备;辅助注水设备包括过水管道、仪表、阀门等重量较小的设备,过水管道用作注水泵1吸水和压水的通路,仪表、阀门安装在过水管道上。

为了方便说明,将位于注水泵1的进水端的过水管道称作第一过水管道3,将位于注水泵1的出水端的过水管道称作第二过水管道4。其中,第一过水管道3和第二过水管道4是按照过水管道位于注水泵的进水端一侧或出水端一侧而作的分类,第一过水管道和第二过水管道均可以是多个过水管道直接或者间接连接成的。

本实施例的主要注水设备包括注水泵1和电机2,电机2驱动注水泵1完成吸水和压水的功能,注水泵1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一过水管道3,第一过水管道3用于将地面的水流导入注水泵;注水泵1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过水管道4,第二过水管道4用于将所述注水泵中输出的水体引向油井。

本实施例的注水泵1可以选择柱塞泵,因为柱塞泵具有额定压力高、结构紧凑、效率高和流量调节方便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本实施例中注水增压装置对油田注水时高压、大流量和流量需要调节的情况。柱塞泵依靠柱塞在缸体中往复运动,使缸体内的密封工作容腔的容积发生变化来实现吸水和压水。而电机2可以通过皮带传动的方式驱动注水泵1工作。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对注水泵1及与注水泵1相连的第一过水管道3和第二过水管道4进行检修、维护、泄压、排淤等操作,注水泵1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还与旁通管道5的两端连接,在旁通管道5上靠近注水泵1进水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截止阀51,且在旁通管道5上靠近注水泵1出水端的位置设置有调节阀52。在旁通管道5上位于第一截止阀51和调节阀52之间还连接有排污管53,排污管53的另一端与外界相通。

第一截止阀51和调节阀52为常闭状态,当第一过水管道3与注水泵1的进水端之间的水压过高时,打开第一截止阀51进行泄压,此时第一过水管道3和注水泵1的进水端之间的水即可从排污管53直接流出;当第二过水管道4和注水泵1的出水端之间的水压过高时,打开调节阀52进行泄压,第二过水管道4和注水泵1出水端的水即可从排污管53流出。

第一截止阀51为单向阀,只允许注水泵1的进水端一侧的水通过旁通管道5从排污管53流出。第一截止阀51用于切断和调节注水泵1的进水端和排污管53的之间水流。

调节阀52由执行机构和阀门组成,本实施例的调节阀52包括气动调节阀、电动调节阀、液动调节阀中的任意一种。调节阀52用于调节注水泵1的出水端和排污管53之间的水流。

为了实现注水泵1的进水端与第一过水管道3和旁通管道5的连接,在注水泵1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一三通阀6。第一三通阀6的第一端与注水泵1的进水端连接,第一三通阀6的第二端与第一过水管道3连接,第一三通阀6的第三端与旁通管道5的靠近第一截止阀51的一端连接。

为了实现注水泵1的出水端与第二过水管道4和旁通管道5的连接,在注水泵1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三通阀7。第二三通阀7的第一端与注水泵1的出水端连接,第二三通阀7的第二端与第二过水管道4连接,第二三通阀7的第三端与旁通管道5的靠近调节阀52的一端连接。

其中,第一三通阀6和第二三通阀7可以选择为等径三通阀或者异径三通阀,在实际中可以根据注水泵1的进水端和出水端、第一过水管道3、第二过水管道4以及旁通管道5的不同直径进行相应类型的选择。

在第一过水管道3上靠近注水泵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压力变送器31和流量计32,流量计32用于测试第一过水管道3上的水流量,第一压力变送器31用于测试第一过水管道3上的水压,便于人们直接读取第一过水管道3上的水流量和水压,或者将第一过水管道3上的水流量和水压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电脑。当发现第一过水管道3上的水压超过预定值时,可以打开旁通管道5上的第一截止阀51进行泄压。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注水泵1进水端水的流速较低,导致不能达到高压注水要求的问题,所以本实施例在第一过水管道3上还可以连接有喂水泵33,水流先进过喂水泵33进行增压,然后经过流量计32和第一压力变送器31。水流经过喂水泵33后,使注水泵1的进水端带压,增大了注水泵1的进水端水的流速。

在第一过水管道3上还设置有闸阀35和过滤器34,闸阀35用于控制第一过水管道3上水流的开闭;过滤器34工作时,待过滤的水流经过滤器34的滤网进入喂水泵33或者注水泵1,水中的颗粒杂质被截留在过滤器34的滤网内部。打开闸阀35后,水流由过滤器34过滤后经过喂水泵33的增压进入注水泵1,流量计32和第一压力变送器31可以分别监测在喂水泵33和注水泵1之间的水流量和水压。

在第二过水管道4上靠近注水泵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压力变送器41,第二压力变送器41用于测试第二过水管道4上的水压,便于人们直接读取第二过水管道4上的水压,或者将第二过水管道4上的水压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电脑。当发现第二过水管道4上的水压超过设定值时,可以打开旁通管道5上的调节阀52进行泄压。

在第二过水管道4上还设置有安全阀42、止回阀43和第二截止阀44。水流由注水泵1流出经过第二压力变送器41的压力检测后,依次通过安全阀42、止回阀43和第二截止阀44。

安全阀42是自动阀类的启闭件,安全阀42处于常闭状态,当第二过水管道4内的水压升高超过规定值时,安全阀42自动打开向系统外排水来进行泄压,从而对人身安全和设备运行起重要保护作用。

止回阀43又称逆止阀、单向阀、逆流阀、和背压阀,本实施例中的止回阀43依靠水流本身流动而自动打开和关闭阀瓣,用来防止水倒流,且可以防止注水泵1和驱动注水泵1的电机2反转。

第二截止阀44也是单向阀,只允许水体单向流动,安装时有方向性。第二截止阀44用于控制第二过水管道4中水流的切断和节流。

第一过水管道3用于接入地面水源的一端可以连接第一由壬,使得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可以通过第一由壬36与外部的金属软管连接;第二过水管道4用于对油田注水的出水端可以连接第二由壬,使得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可以通过第二由壬45与外部的高压万向头对接。本实施例中注水增压装置选择第一由壬和第二由壬与外部管道连接,具有安装拆卸方便的优点,且便于检修。

其中,第一由壬和第二由壬均是常用的管道连接件,用于连接两根管子,可以不动管子而将两根管子分开。

撬装底座8可以为圆形或者矩形的板状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实现承载撬装底座8上部的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的功能即可。撬装底座8可以用钢材或者木材等其他材料制成,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刚度,以满足承载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的要求。

第一吊装部81主要用于撬装底座8与起吊设备之间的连接,从而将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整体进行移动。第一吊装部81可以是设置在撬装底座8上的通孔、吊装柱或者吊环等任意种类。第一吊装部81可以设置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也可以设置在撬装底座侧面上。第一吊装部81在撬装底座8上的位置分布需要考虑在吊装过程中注水增压装置的稳定性,避免注水增压装置在吊装过程中发生倾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水增压装置,包括相连接的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通过将主要注水设备安装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且在撬装底座8上设置多个用于连接起吊设备的第一吊装部81。在对注水增压装置进行搬迁时,将起吊设备与撬装底座上的第一吊装部连接,利用起吊设备将注水增压装置整体吊装到车辆上,便可实现注水增压装置在两个油井之间的移动,不需要对注水增压装置进行反复的拆装。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具有搬迁方便,在搬迁时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的优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主要注水设备设置于撬装底座顶面的中部,辅助注水设备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且围绕主要注水设备分布。

示例性的,主要注水设备中的注水泵1和电机2的重量和体积都比较大;而辅助注水设备中的仪表、阀门等重量较轻的部件安装在过水管道上。辅助注水设备连接形成的结构通常比主要注水设备长,但是在宽度上要比主要注水设备要小。所以将主要注水设备设置于撬装底座顶面的中部,辅助注水设备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且围绕主要注水设备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撬装底座顶面的空间,进而减小本实施例中注水增压装置整体的占地面积,使得注水增压装置不仅在搬迁过程中方便,而且也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注水增压装置和其它设备布置时的相互干扰的可能性。当辅助注水设备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且围绕主要注水设备分布时,利用弯头即可以实现过水管道路线的弯折。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主要注水设备中的注水泵1固定在撬装底座顶面上;或者,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注水泵机座,注水泵1固定在注水泵机座上。

示例性的,注水泵1可以通过焊接、紧固件连接等方式直接固定在撬装顶面上。如注水泵1采用螺栓与撬装底座8连接时,可以在注水泵1的靠近撬装底座8的底端设置垂直于撬装底座8的螺纹孔,螺栓穿过注水泵1的底端将注水泵1固定在撬装底座8上。采用将注水泵1直接固定在撬装底座顶面上的连接方式时操作较简单,并且可以节约安装成本,同时使得注水增压装置整体的重量较轻。

但是,注水泵1需要与电机2及过水管道之间进行连接,因而对注水泵1的高度有一定的限制,通过在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注水泵机座,并将注水泵1固定在注水泵机座上,可以实现注水泵1相对于撬装底座8的高度调节。

注水泵机座可以与撬装底座8一体成型,或者可以将注水泵机座焊接撬装底座顶面上,注水泵机座也可以与撬装底座8通过螺栓连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注水泵机座可以是圆柱状或者长方体等形状。注水泵1与注水泵机座可以焊接在一起,注水泵1也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与注水泵机座8连接。注水泵机座与注水泵的连接面可以为平面或者与注水泵的外部形状相配适。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主要注水设备中的用于驱动注水泵1的电机2;电机2固定在撬装底座顶面上;或者,在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电机机座,电机2固定在电机机座上。

示例性的,可以是电机2直接固定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也可以是在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电机机座,电机2固定在电机机座上。电机2在撬装底座8上的具体设置方式既要实现电机2在撬装底座8上的稳定性,也需要满足电机2与注水泵1高度匹配的要求。

其中,电机2的形状和结构以及电机2与撬装底座8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参照注水泵1,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辅助注水设备中的多根过水管道中的至少部分与注水泵1连接,其中部分过水管道用于将地面的水流导入注水泵1,另一部分过水管道用于将注水泵1中输出的水体引向油井;在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至少一个过水管道支座86,且至少一根过水管道与过水管道支座86连接。

示例性的,过水管道除了与注水泵1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连接,不同的过水管道还需要连接仪表、阀门等辅助注水设备,所以需要多根过水管道。当某根过水管道位于较近的两个设备与撬装底座8的固定点之间,且这两个固定点已经完全满足过水管道的支撑要求,为了节约成本,这时该过水管道就可以选择不设置过水管道支座86。

但是,当过水管道位于较远的两个设备与撬装底座8的固定点之间时,由于过水管道在使用时会增加水的重量、受到水流的冲击力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过水管道的可靠性,可以选择在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至少一个过水管道支座86,且至少一根过水管道与所述过水管道支座86连接。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过水管道支座86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过水管道支座86的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过水管道支座86的侧部为由中间向两端直径逐渐增大的柱体,且过水管道支座86的下端通过螺栓和撬装底座8连接。如图5所示,过水管道支座86的结构可以是柱体的上端面形成与过水管道相配适的形状,如圆弧形,柱体的下端比柱体其他部分的横截面大,且柱体下端通过螺栓与撬装底座8连接。

过水管道支座86可以与撬装底座8一体成型,或者过水管道支座86焊接撬装底座8上,过水管道支座86也可以与撬装底座8通过螺栓连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过水管道支座86可以是圆柱状或者长方体等其他形状。过水管道与过水管道支座86可以焊接在一起,或者过水管道与过水管道支座86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过水管道支座86与过水管道的连接面可以为平面或者与注水泵的外部形状相配适。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撬装底座8上至少有三个第一吊装部81,且至少三个第一吊装部81连线形成的多边形的几何中心与注水增压装置的重心重合。

示例性的,撬装底座8上可以只有三个第一吊装部81,且这三个第一吊装部81的连线形成三角形的几何中心与本实施例中的注水增压装置的重心重合。优选的,三个第一吊装部81的连线可以为等边三角形,当等边三角形的几何中心与注水增压装置的重心重合时,三个第一吊装部81在以注水增压装置的重心为圆心的圆上分布,使得三个第一吊装部81的位置选择更方便。

撬装底座8上也可以有3个以上的第一吊装部81。例如,当第一吊装部81为四个时,四个第一吊装部81的连线可以形成矩形,矩形的四个点分布在以注水增压装置的重心为圆心的圆上,此时矩形的两条中心线的交点与注水增压装置的重心重合,使得四个第一吊装部81的位置选择也很容易。

在此处要求多个第一吊装部81连线形成的多边形的几何中心与注水装置的重心重合,主要考虑的是本实施例的注水装置在起吊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平衡,使得起吊过程方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撬装底座8为矩形板,撬装底座8相对的两侧各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吊装部81,且两侧的第一吊装部81沿撬装底座顶面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示例性的,撬装底座顶面的中心线包括与矩形板长边平行的第一中心线和与矩形板短边平行的第二中心线。例如,在矩形板的两个长边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关于第二中心线平行的第一吊装部81;位于矩形板的两个长边侧的第一吊装部81可以关于第一中心线对称。当矩形板的两个长边侧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吊装部81时,每个长边侧可以有第一吊装部81位于矩形板的两个长边侧的中点。

在此示例中,以矩形板为例,对撬装底座8上第一吊装部81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说明,其说明的要点为第一吊装部81沿撬装底座顶面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对于其他多边形的撬装底座8也可以适用。其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使得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在吊装过程中保持平衡。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撬装底座8上的第一吊装部81包括吊装柱,吊装柱上沿吊装柱轴向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吊装柱的第一端与撬装底座顶面或者撬装底座侧面连接,吊装柱第二端的横截面比第一端大;和/或,第一吊装部81包括设置于撬装底座8上的通孔。

示例性的,在此处以吊装柱和通孔为例对本实施例的第一吊装部81进行示例性说明。

其中,吊装柱的第一端可以焊接在撬装底座8上,吊装柱的第二端的横截面比第一端大,使得吊装柱的第二端与撬装底座8之间形成用于栓接绳索的结构,且第二端用于限制绳索从吊装柱上滑出。第一吊装柱可以设置在撬装底座顶面或者撬装底座侧面上。

第一吊装部81也可以是与撬装底座顶面垂直的通孔,吊绳穿过通孔与撬装底座8栓接。

可以理解的是,撬装底座8上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第一吊装部81,这样并不妨碍撬装底座8与起吊装置连接的功能,仍然属于本实施例说明的范围。

如图3所示,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还包括多根立柱82和多根横梁83;立柱82的底端连接在撬装底座8上,立柱82与撬装底座顶面垂直,且多根立柱82分布在撬装底座8的多侧;位于撬装底座8同侧的立柱82的顶端连接于同一横梁83;横梁8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吊装部84。

示例性的,立柱82可以为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立柱82的底端可以设置有底座,通过螺栓将立柱82的底座连接在撬装底座顶面上;或者,立柱8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撬装底座顶面或者撬装底座侧面连接。

多根立柱82分布在撬装底座8的多侧,以撬装底座8为矩形板为例,多根立柱82可以分布在矩形板的相对两侧,例如分布在矩形板的两长边侧;或者,在矩形板的长边侧和短边侧都分布有立柱82。但是,当撬装底座8有多侧时,并不要求撬装底座8的每一侧都设置有立柱82。

且位于撬装底座8同侧的立柱82的顶端连接于同一横梁83,撬装底座有两侧设置有立柱82时,需要至少两根横梁83分别与两侧的立柱连接;当撬装底座8有四侧设置有立柱82时,需要至少四根横梁83分别与撬装底座8四侧的立柱连接。以撬装底座8为矩形板为例,多根立柱82可以分布矩形板的两长边侧,相应地,两个长边侧也分布设置有横梁83,且横梁83连接在相应的长边侧的立柱82的顶端。

立柱82和横梁83相互连接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可以在该框架结构上安装板材或者搭接塑料布等以形成简易的房子,使得本实施例的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被板材或者塑料布遮挡,以防止雨水的侵蚀。此外,也可以将电线等挂接在立柱82或者横梁83上。

在横梁83上设置第二吊装部84,在用起吊设备吊装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时,可以将起吊设备只与第二吊装部84连接,也可以是起吊设备既与第二吊装部84连接也与第一吊装部81连接。第二吊装部84的结构与第一吊装部81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还包括梯子85,梯子85架设于撬装底座8和横梁83之间。

示例性的,人们可以借助梯子85将绳索连接在注水增压装置的第二吊装部84上,以使注水增压装置与起吊设备连接,在立柱82和横梁83上安装板材或者搭接塑料布时也可以借助该梯子85。本实施例的注水增压装置上也可以设置多个梯子。

梯子85可以设置于撬装底座8的中部或者设置在撬装底座8的一侧。梯子85可以通过在立柱82上设置多个平行与撬装底座顶面的杆或者板形成。梯子85可以一端与横梁83铰接,且梯子85的另一端直接支撑于撬装底座顶面上。也可以是梯子85的两端分别和撬装底座8和横梁83固定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注水增压装置,包括相连接的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撬装底座,所述撬装底座包括朝向地面的撬装底座底面、背离地面的撬装底座顶面、以及与撬装底座顶面和撬装底座底面连接的撬装底座侧面;

所述主要注水设备安装于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

所述撬装底座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吊装部,所述第一吊装部用于连接起吊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要注水设备设置于所述撬装底座顶面的中部,所述辅助注水设备在撬装底座顶面上且围绕主要注水设备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要注水设备包括注水泵;

所述注水泵固定在撬装底座顶面上;或者,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注水泵机座,所述注水泵固定在所述注水泵机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要注水设备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注水泵的电机;

所述电机固定在撬装底座顶面上;或者,在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电机机座,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电机机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注水设备包括多根过水管道,所述多根过水管道中的至少部分与注水泵连接,其中部分过水管道用于将地面的水流导入注水泵,另一部分过水管道用于将所述注水泵中输出的水体引向油井;

在所述撬装底座顶面上连接有至少一个过水管道支座,且至少一根过水管道与所述过水管道支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撬装底座上至少有三个第一吊装部,且至少三个第一吊装部连线形成的多边形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注水增压装置的重心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撬装底座为矩形板,所述撬装底座相对的两侧各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吊装部,且两侧的所述第一吊装部沿所述撬装底座顶面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撬装底座上的第一吊装部包括吊装柱,所述吊装柱上沿吊装柱轴向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吊装柱的第一端与撬装底座顶面或者撬装底座侧面连接,所述吊装柱第二端的横截面比第一端大;

和/或,所述第一吊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撬装底座上的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多根立柱和多根横梁;

所述立柱的底端连接在所述撬装底座上,所述立柱与撬装底座顶面垂直,且多根立柱分布在所述撬装底座的多侧;位于所述撬装底座同侧的立柱的顶端连接于同一横梁;

所述横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吊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注水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梯子,所述梯子架设于所述撬装底座和横梁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水增压装置,属于采油设备技术领域。该注水增压装置包括相连接的主要注水设备和辅助注水设备,还包括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撬装底座,主要注水设备安装于撬装底座顶面上;撬装底座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吊装部,第一吊装部用于连接起吊设备。在对注水增压装置进行搬迁时,将起吊设备与撬装底座上的第一吊装部连接,利用起吊设备将注水增压装置整体吊装到车辆上,便可实现增压注水设备在两个油井之间的移动,不需要对注水增压装置进行反复的拆装。本实用新型具有搬迁方便,在搬迁时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谭川江;单全生;李琦;陈广明;张晓哲;王彦秋;柳楠;贾海民;陶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3.05

技术公布日:.01.03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