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通用 秋去冬来的随笔(五篇)

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通用 秋去冬来的随笔(五篇)

时间:2018-07-07 00:11:23

相关推荐

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通用 秋去冬来的随笔(五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通用一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等,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有诵读发、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为了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提高学生运用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伊始,我将在多媒体上呈现这样的五幅图片,一是香山如火的枫海,二是神秘幽静的胡同,三是钓鱼台的银杏大道,四是地坛公园,五是八达岭三林公园,并将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到北京旅游除了长城、天安门、故宫,你们还会去哪?除了我们熟知的北京著名景点外,我们还是否留意过北平的秋天有哪些不一样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去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怎样的迷人。

此时我将顺势板书我的课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在此环节会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接着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分组朗读领悟法,点名要求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郁达夫生平的材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形成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2)分组朗读领悟法,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齐读1-14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对秋的情感预设为(清、静、悲凉)及喜爱赞美之情。

(3)第2组学生齐读2、13小段,思考为什么总是写江南之秋。

(4)第3组学生默读剩下段落部分,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体现故都的特点。预设(秋晨图、秋槐图、秋雨图、秋蝉图、秋果图)

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学生已经明确本文作者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江南秋景进行对比,侧面概括以及正面从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表现展开叙写,从而对本文形成整体感知,更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深入研读打下好基础。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我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故都的秋的特点与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问题一:课文题目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

这一问题较简单,我预设学生能够回答出:“故都是过往繁华之意,怀有伤感之情,也包含作者对于故土的眷恋。

问题二:本文中的哪些景色表现了作者“清、静、悲凉”的情感?

明确: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这些描写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问题三:联系背景知识思考:作者如此喜爱故都的秋,为什么秋阳下的巍巍宫殿也没有欢快的充满生机的图景,而是一幅幅清冷幽静伤感的图画呢?

此处是我的教学重点部分,因此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以语文组的形式进行,给予学生8分钟的时间充分讨论,每组讨论后形成观点,推举一名代表发言。

我预设学生形成以下观点:本文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在求学和回国后都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他不可能会有欢快而充满生机的图景,也不可能出现热闹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冷清、幽静、悲凉的图画。

同时我会在多媒体ppt课件上出示关于作者郁达夫写作的背景材料,如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19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通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并这样去引导学生:这是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伤,作者看到的不是明快的秋景而是人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不写身世飘零只是凭借着一个普通文人的眼光和体验。他笔下的故都的秋都蒙上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如作者写落下的槐树叶,并不是一种哀叹,而是像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回到原文中划出作者细腻且独特的句子,多读多感受作者正是由于郁达夫这样一个平民且饱受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深刻细腻感受到的情怀,并深入体会作者寓情于景写作手法的妙处,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完成对我本课重点内容的挖掘。

问题四: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文中描写的五幅秋景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景,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四)再读课文,延伸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

问题:有人说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味,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追去,你是否支持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通过小组的激烈讨论及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我预设学生会这样解读,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描写的秋味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哀的心境的观照,文中细腻难而又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也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而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真正体验得到,才能表现的细腻难而又深刻,因此作者怀念故都的秋其实是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心里平衡,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看到的不是整洁而是细腻、落寞和深沉。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我难点部分的讲解。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在此环节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梳理本文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我将设计以下2道作业:

1.搜集古代关于秋的诗文及名句名篇;

2.搜集素材,进行排列筛选,撰写一篇“中国古代文人与秋”的小评论。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不仅会有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情感的体验与熏陶。

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有关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通用二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4、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螟北楼》

5、枫落河梁野水秋。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6、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7、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8、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0、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11、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12、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13、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睢对蓝跬跄埂芳p

14、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弹琴》

1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6、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17、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残菊》

18、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9、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0、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21、照影弄妆娇欲语。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2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23、梦从海底跨枯桑。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24、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26、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韩《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27、恼乱横波秋一寸。赵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28、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29、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30、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31、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32、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3、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34、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5、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36、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37、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8、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39、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40、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1、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2、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3、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柳永《甘草子;秋暮》

44、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45、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6、五夜飕秭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刘禹锡《始闻秋风》

47、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李觏《秋晚悲怀》

48、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49、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50、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51、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52、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53、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徐玑《秋行》

54、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55、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吴文英《瑞鹤仙;秋感》

56、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57、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58、秋菊有佳色,燕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59、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60、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6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62、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6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4、秋到长门秋草黄。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65、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66、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67、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68、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69、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秋日》

70、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有关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通用三

你要问我人间的天堂是多少?不知道。我只知道像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你要问我人间最可爱的地方在哪里?告诉你,它在我心里,那就是我的家乡——湛江市的一个小村庄。

我的家乡一切都是独有的,散发着淡淡的最原始的乳香,尤其是秋天,更是与城里截然不同。

城里的秋天只是忙碌的人们无暇顾及的一个个的配角,除了人们衣饰的更换上看出来,几乎被人们遗忘,而家乡的秋天则是原原本本的秋天,很真实,很单纯,很专一,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秋天特有的气息,一切事情都与秋天默契配合着,都把自己属于秋天的色彩摆显出来,都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兴奋着。

家乡的秋天很纯朴,如同不善言辞的乡下人,只有一颗实在的平常心。没有漫天飘逸的浪漫,没有细雨潇潇的伤感,没有秋风飒飒的撩人。有的只是一块蓝天,蓝得干干净净;一块收获后的土地,辽阔而丝毫不让人感到空旷;一棵沉默挺拔的大树,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如果再有那么一缕炊烟和一抹夕晖,那便是乡下人心中最美的画儿了。

家乡的秋天意味着收获,家乡因秋天而充实。乡民们不懂“艺术”,不懂“欣赏”,他们对秋天的要求也是他们认为秋天对他们的馈赠就是收获。秋天的到来似乎为乡民们助长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以惊人的体力奔走在田间地头,去面对那么多的稻谷。这些曾经弱小的生命,在经历了季节的轮回以后,迫不及待地扬起健壮的臂膀骄傲地炫耀他的成熟,在农民的心目中,那是汗水,那是心血,那是起早贪黑,没有过多的兴奋,这是只不过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他们平静地举起明晃晃的镰刀……收获后又扬起锄头,为下个收获播种。

家乡的秋天有点凉。有时忽起一阵冷嗖嗖的风儿,于是树上那叶儿就像赴一个早已约好的宴会一样准时去了,落地前的身影飘飘摇摇,好似轻舞的蝶儿。于是乡民们吃罢晚饭再聚在一块儿聊天的时候便要扯长衣裹在自身上了。窗外的蛐蛐儿有一搭儿没一搭儿地叫,娘倚着门框唤儿的声音却始终不断,听多了就觉得烦,觉得耳边总有娘的唤声。后来便觉得身上渐渐暖了,甚至竟有些燥热,刚扯了褂子,娘就一巴掌扇过来,我不舒坦啊,你!

家乡的秋天有时候也很漫长。播种后闲了好长段时间。农民起初还安慰自己歇一阵子,后来就耐不住劲了,就有事没事地忙里转,后来就忍不住埋怨:这天咋还这么长?再到后来刚张嘴时,却暮然发现已是冬天,于是哑然失笑,于是想念秋天,于是盼下一个秋天……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它永远在我心里。

有关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通用四

1、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欧阳修《秋怀》

2、瞥然飞过水秋千。张炎《阮郎归有怀北游》

3、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屈大均《鲁连台》

4、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徐祯卿《在武昌作》

5、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6、短篱残菊一枝黄。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7、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元好问《秋怀》

8、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李贺《开愁歌》

9、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10、乍凉秋气满屏帏。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1、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12、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13、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14、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15、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16、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王沂孙《齐天乐蝉》

17、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18、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19、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20、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21、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王士祯《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22、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纳兰性德《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23、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冯延巳《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

24、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有关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通用五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等,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有诵读发、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为了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提高学生运用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伊始,我将在多媒体上呈现这样的五幅图片,一是香山如火的枫海,二是神秘幽静的胡同,三是钓鱼台的银杏大道,四是地坛公园,五是八达岭三林公园,并将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到北京旅游除了长城、天安门、故宫,你们还会去哪?除了我们熟知的北京著名景点外,我们还是否留意过北平的秋天有哪些不一样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去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怎样的迷人。

此时我将顺势板书我的课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在此环节会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接着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分组朗读领悟法,点名要求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郁达夫生平的材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形成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2)分组朗读领悟法,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齐读1-14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对秋的情感预设为(清、静、悲凉)及喜爱赞美之情。

(3)第2组学生齐读2、13小段,思考为什么总是写江南之秋。

(4)第3组学生默读剩下段落部分,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体现故都的特点。预设(秋晨图、秋槐图、秋雨图、秋蝉图、秋果图)

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学生已经明确本文作者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江南秋景进行对比,侧面概括以及正面从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表现展开叙写,从而对本文形成整体感知,更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深入研读打下好基础。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我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故都的秋的特点与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问题一:课文题目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

这一问题较简单,我预设学生能够回答出:“故都是过往繁华之意,怀有伤感之情,也包含作者对于故土的眷恋。

问题二:本文中的哪些景色表现了作者“清、静、悲凉”的情感?

明确: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这些描写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问题三:联系背景知识思考:作者如此喜爱故都的秋,为什么秋阳下的巍巍宫殿也没有欢快的充满生机的图景,而是一幅幅清冷幽静伤感的图画呢?

此处是我的教学重点部分,因此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以语文组的形式进行,给予学生8分钟的时间充分讨论,每组讨论后形成观点,推举一名代表发言。

我预设学生形成以下观点:本文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在求学和回国后都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他不可能会有欢快而充满生机的图景,也不可能出现热闹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冷清、幽静、悲凉的图画。

同时我会在多媒体ppt课件上出示关于作者郁达夫写作的背景材料,如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19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通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并这样去引导学生:这是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伤,作者看到的不是明快的秋景而是人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不写身世飘零只是凭借着一个普通文人的眼光和体验。他笔下的故都的秋都蒙上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如作者写落下的槐树叶,并不是一种哀叹,而是像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回到原文中划出作者细腻且独特的句子,多读多感受作者正是由于郁达夫这样一个平民且饱受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深刻细腻感受到的情怀,并深入体会作者寓情于景写作手法的妙处,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完成对我本课重点内容的挖掘。

问题四: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文中描写的五幅秋景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景,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四)再读课文,延伸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

问题:有人说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味,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追去,你是否支持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通过小组的激烈讨论及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我预设学生会这样解读,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描写的秋味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哀的心境的观照,文中细腻难而又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也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而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真正体验得到,才能表现的细腻难而又深刻,因此作者怀念故都的秋其实是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心里平衡,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看到的不是整洁而是细腻、落寞和深沉。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我难点部分的讲解。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在此环节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梳理本文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我将设计以下2道作业:

1.搜集古代关于秋的诗文及名句名篇;

2.搜集素材,进行排列筛选,撰写一篇“中国古代文人与秋”的小评论。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不仅会有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情感的体验与熏陶。

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