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 感怀冬至美文(8篇)

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 感怀冬至美文(8篇)

时间:2021-02-03 18:05:19

相关推荐

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 感怀冬至美文(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写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精)一

2)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3)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4)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5)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6)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7)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8) 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孟郊《秋怀十五首》

9)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0)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11)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12)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13)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14)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15)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6)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17)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18)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9)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20)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1)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郡楼》

22)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李白《古风·其五十九》

23)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24)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寄远上人》

25)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6)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27)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8)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29)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30)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31)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32)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33)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34)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5)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36)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

37)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38)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39)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40)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41)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2)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43)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44)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李白《塞下曲六首》

45)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46)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7)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李白《乌栖曲》

48)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49)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50)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51)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52)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53)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54)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55)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南轩松》

56)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57)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8)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59)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60)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61)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62)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63)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刘基《眼儿媚·秋思》

64)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5)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骆宾王《送别》

66)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67)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68)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69)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70)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如何写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精)二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4、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螟北楼》

5、枫落河梁野水秋。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6、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7、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8、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0、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11、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12、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13、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睢对蓝跬跄埂芳p

14、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弹琴》

1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6、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17、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残菊》

18、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9、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0、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21、照影弄妆娇欲语。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2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23、梦从海底跨枯桑。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24、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26、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韩《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27、恼乱横波秋一寸。赵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28、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29、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30、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31、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32、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3、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34、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5、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36、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37、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8、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39、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40、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1、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2、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3、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柳永《甘草子;秋暮》

44、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45、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6、五夜飕秭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刘禹锡《始闻秋风》

47、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李觏《秋晚悲怀》

48、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49、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50、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51、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52、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53、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徐玑《秋行》

54、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55、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吴文英《瑞鹤仙;秋感》

56、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57、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58、秋菊有佳色,燕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59、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60、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6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62、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6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4、秋到长门秋草黄。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65、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66、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67、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68、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69、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秋日》

70、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如何写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精)三

学习本课时,我并没有直面新授内容。课前我浏览了课文,本课是一篇现代阅读诗,有趣也简单。于是教学本课的方法上并没有把本课当作要传授的新授内容,将后面“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作了新授的话题。出示教材图,尽情引导学生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插入了有关看图说话,写话的要求。比如,什么时间,天气怎样?(意在引导学生能用上平时积累的四字词语)什么地方?和谁去干什么?(把所看到的加以想象修饰语,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为了衔接新课,我在引导时,使用了现代诗句的形式,板书:

秋天是一幅画

红红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灯笼,

挂在枝头,

洋洋洒洒

时而碰头,时而私语

它们在争着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魅力。

听听,这是秋的话语。

秋天是一首诗,

一片片火红的枫叶,

潇潇洒洒

时而半空筋斗,时而落地打滚,

听听,这是秋的甜言蜜语

……

就这样,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我出示了阅读要求:1、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的声音?想想这些声音的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特点,声音是因事物特点而定)2、秋的声音在哪里?3、文中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自己也来写写这样的诗。(这环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勾、画、批、写”等方式。)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在板书的同时,也对秋的迷人景象作了些感悟,并且重复多遍,有很多孩子也能像我一样,手舞足蹈了。我像获得了宝贝似的,看着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快乐。于是出示了第一小节诗,让学生仿照写一段。(学生完成不错的,我巡视了一圈,可以说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有个女孩写到:

听听,

春的声音,

杨树拍拍手掌,

“沙沙”

是绿叶感谢大地的声音

……

我见孩子们,不但兴趣浓厚,而且进入了角色。前面已经学过《秋天的雨》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修辞运用上都有了一定的功底,“趁热打铁”把“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于是出示了题目“我的秋天”

这下教室里像热锅的蚂蚁,有孩子说:“我的秋天在校园里”接着“我的秋天在果园里”……我将学生说的一一板书。(一看明了,每句话都能成为一番景象的总句。只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实际+想象”就是一段优美的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河水,就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写。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现代诗的形式去写。)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快乐,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40分钟左右每个孩子都能写上三段以上的习作,无论是从语言的组织,层次的构建都是成功的,也有用现代诗的形式写的,挺新颖的。

本课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本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读与写”并联。

一、阅读感悟写法,习作妙笔生花。本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诗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声音,一种是能感觉到的声音,如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需要心领社会而不可闻的无形的声音,像文中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如何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亮点。

首先要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的景,搜集类似于诗中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吹稻谷“哗啦啦”,梧桐树叶飘落“哗啦啦啦”,风吹枯枝“刷啦啦”……然后要选择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声音,按本文的诗歌形式组织语言进行续写。(这环节本人在教学中,落到了实处,每个孩子都能写了,有几个孩子真写的好“学生作品内容略”)。最后要仔细阅读自己续写的诗歌,是否做到了内容美,有韵味。(这环节尽量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删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语文的快乐。)

二、“读”是体现学习语文的快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如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呢?这是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本课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诗歌的特点所体现的就是节奏美,只有通过“读”“悟”去想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从而体会秋天的美好。比如,诗的第5节,当读到“在每一片叶子里”可以想象落叶随风飞舞的美;读到“在每一朵小花上”可以想象在秋季开放的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读到“在每一滴汗水里”可以想象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及脸上所洋溢喜庆的笑容……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三、习作与仿写。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出示第一节诗(内容略)。点拨,把秋天风刮黄叶的“刷刷声拟人化为”黄叶道别的话音“一句话讲出了树叶与树的情意,多像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出示要求仿写,见前面学生作品为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文章的体裁选定自己的教学思想。根据话题定内容,根据内容定基调,有效实施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语文课要有读书声,每篇课文要有习作练习,哪怕是一段仿写,续写、依据内容写、日记等形式动笔练习方式,方能体现语文的快乐与实质。

如何写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精)四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等,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有诵读发、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为了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提高学生运用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伊始,我将在多媒体上呈现这样的五幅图片,一是香山如火的枫海,二是神秘幽静的胡同,三是钓鱼台的银杏大道,四是地坛公园,五是八达岭三林公园,并将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到北京旅游除了长城、天安门、故宫,你们还会去哪?除了我们熟知的北京著名景点外,我们还是否留意过北平的秋天有哪些不一样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去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怎样的迷人。

此时我将顺势板书我的课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在此环节会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接着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分组朗读领悟法,点名要求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郁达夫生平的材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形成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2)分组朗读领悟法,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齐读1-14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对秋的情感预设为(清、静、悲凉)及喜爱赞美之情。

(3)第2组学生齐读2、13小段,思考为什么总是写江南之秋。

(4)第3组学生默读剩下段落部分,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体现故都的特点。预设(秋晨图、秋槐图、秋雨图、秋蝉图、秋果图)

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学生已经明确本文作者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江南秋景进行对比,侧面概括以及正面从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表现展开叙写,从而对本文形成整体感知,更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深入研读打下好基础。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我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故都的秋的特点与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问题一:课文题目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

这一问题较简单,我预设学生能够回答出:“故都是过往繁华之意,怀有伤感之情,也包含作者对于故土的眷恋。

问题二:本文中的哪些景色表现了作者“清、静、悲凉”的情感?

明确: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这些描写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问题三:联系背景知识思考:作者如此喜爱故都的秋,为什么秋阳下的巍巍宫殿也没有欢快的充满生机的图景,而是一幅幅清冷幽静伤感的图画呢?

此处是我的教学重点部分,因此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以语文组的形式进行,给予学生8分钟的时间充分讨论,每组讨论后形成观点,推举一名代表发言。

我预设学生形成以下观点:本文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在求学和回国后都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他不可能会有欢快而充满生机的图景,也不可能出现热闹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冷清、幽静、悲凉的图画。

同时我会在多媒体ppt课件上出示关于作者郁达夫写作的背景材料,如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19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通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并这样去引导学生:这是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伤,作者看到的不是明快的秋景而是人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不写身世飘零只是凭借着一个普通文人的眼光和体验。他笔下的故都的秋都蒙上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如作者写落下的槐树叶,并不是一种哀叹,而是像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回到原文中划出作者细腻且独特的句子,多读多感受作者正是由于郁达夫这样一个平民且饱受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深刻细腻感受到的情怀,并深入体会作者寓情于景写作手法的妙处,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完成对我本课重点内容的挖掘。

问题四: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文中描写的五幅秋景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景,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四)再读课文,延伸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

问题:有人说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味,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追去,你是否支持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通过小组的激烈讨论及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我预设学生会这样解读,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描写的秋味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哀的心境的观照,文中细腻难而又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也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而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真正体验得到,才能表现的细腻难而又深刻,因此作者怀念故都的秋其实是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心里平衡,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看到的不是整洁而是细腻、落寞和深沉。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我难点部分的讲解。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在此环节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梳理本文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我将设计以下2道作业:

1.搜集古代关于秋的诗文及名句名篇;

2.搜集素材,进行排列筛选,撰写一篇“中国古代文人与秋”的小评论。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不仅会有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情感的体验与熏陶。

如何写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精)五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等,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有诵读发、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为了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提高学生运用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伊始,我将在多媒体上呈现这样的五幅图片,一是香山如火的枫海,二是神秘幽静的胡同,三是钓鱼台的银杏大道,四是地坛公园,五是八达岭三林公园,并将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到北京旅游除了长城、天安门、故宫,你们还会去哪?除了我们熟知的北京著名景点外,我们还是否留意过北平的秋天有哪些不一样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去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怎样的迷人。

此时我将顺势板书我的课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在此环节会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接着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分组朗读领悟法,点名要求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郁达夫生平的材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形成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2)分组朗读领悟法,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齐读1-14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对秋的情感预设为(清、静、悲凉)及喜爱赞美之情。

(3)第2组学生齐读2、13小段,思考为什么总是写江南之秋。

(4)第3组学生默读剩下段落部分,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体现故都的特点。预设(秋晨图、秋槐图、秋雨图、秋蝉图、秋果图)

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学生已经明确本文作者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江南秋景进行对比,侧面概括以及正面从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表现展开叙写,从而对本文形成整体感知,更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深入研读打下好基础。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我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故都的秋的特点与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问题一:课文题目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

这一问题较简单,我预设学生能够回答出:“故都是过往繁华之意,怀有伤感之情,也包含作者对于故土的眷恋。

问题二:本文中的哪些景色表现了作者“清、静、悲凉”的情感?

明确: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这些描写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问题三:联系背景知识思考:作者如此喜爱故都的秋,为什么秋阳下的巍巍宫殿也没有欢快的充满生机的图景,而是一幅幅清冷幽静伤感的图画呢?

此处是我的教学重点部分,因此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以语文组的形式进行,给予学生8分钟的时间充分讨论,每组讨论后形成观点,推举一名代表发言。

我预设学生形成以下观点:本文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在求学和回国后都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他不可能会有欢快而充满生机的图景,也不可能出现热闹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冷清、幽静、悲凉的图画。

同时我会在多媒体ppt课件上出示关于作者郁达夫写作的背景材料,如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19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通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并这样去引导学生:这是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身世飘零,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伤,作者看到的不是明快的秋景而是人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不写身世飘零只是凭借着一个普通文人的眼光和体验。他笔下的故都的秋都蒙上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如作者写落下的槐树叶,并不是一种哀叹,而是像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回到原文中划出作者细腻且独特的句子,多读多感受作者正是由于郁达夫这样一个平民且饱受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深刻细腻感受到的情怀,并深入体会作者寓情于景写作手法的妙处,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完成对我本课重点内容的挖掘。

问题四: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文中描写的五幅秋景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景,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四)再读课文,延伸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

问题:有人说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味,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追去,你是否支持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通过小组的激烈讨论及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我预设学生会这样解读,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描写的秋味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哀的心境的观照,文中细腻难而又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也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而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真正体验得到,才能表现的细腻难而又深刻,因此作者怀念故都的秋其实是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心里平衡,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看到的不是整洁而是细腻、落寞和深沉。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我难点部分的讲解。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在此环节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梳理本文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我将设计以下2道作业:

1.搜集古代关于秋的诗文及名句名篇;

2.搜集素材,进行排列筛选,撰写一篇“中国古代文人与秋”的小评论。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不仅会有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情感的体验与熏陶。

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如何写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精)六

1、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欧阳修《秋怀》

2、瞥然飞过水秋千。张炎《阮郎归有怀北游》

3、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屈大均《鲁连台》

4、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徐祯卿《在武昌作》

5、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6、短篱残菊一枝黄。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7、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元好问《秋怀》

8、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李贺《开愁歌》

9、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10、乍凉秋气满屏帏。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1、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12、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13、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14、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15、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16、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王沂孙《齐天乐蝉》

17、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18、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19、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20、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21、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王士祯《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22、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纳兰性德《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23、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冯延巳《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

24、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如何写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精)七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4、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螟北楼》

5、枫落河梁野水秋。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6、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7、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8、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0、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11、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12、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13、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睢对蓝跬跄埂芳p

14、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弹琴》

1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6、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17、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残菊》

18、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9、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0、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21、照影弄妆娇欲语。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2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23、梦从海底跨枯桑。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24、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26、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韩《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27、恼乱横波秋一寸。赵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28、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29、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30、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31、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32、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3、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34、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5、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36、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37、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8、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39、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40、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1、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2、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3、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柳永《甘草子;秋暮》

44、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45、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6、五夜飕秭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刘禹锡《始闻秋风》

47、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李觏《秋晚悲怀》

48、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49、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50、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51、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52、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53、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徐玑《秋行》

54、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55、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吴文英《瑞鹤仙;秋感》

56、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57、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58、秋菊有佳色,燕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59、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60、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6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62、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6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4、秋到长门秋草黄。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65、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66、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67、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68、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69、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秋日》

70、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如何写与秋去冬来感悟的现代美文(精)八

凉风从海上吹来,轻轻地叩响季节的窗棂,是秋天了。

一株渐渐干枯的迎春,追忆曾经的似水流年,我不知道,来年,谁将和我一起入住春天?

蔷薇的青果开始泛红,那些桃树、梅树、樱花树上,我无从找寻美丽花儿的影子,唯有贮藏记忆的芳香告诉我,春天,曾经那样的真实。

艳阳炙烤,梧桐阴凉,橡树葱郁,盛夏的果实做着一个个香甜的梦。我汗流浃背,在春与秋的夹缝,喘息着,行进着,疼痛和疲惫都是上天的赏赐。

而一眨眼,秋,静静的来了。

小池中央的水莲,娇羞着黄色的朦胧,清亮地鸟叫和着几声喑哑的蝉鸣,大海平静如蓝宝石的硕大镜子,心,醉倒在镜子里,随着高天的流云时卷时舒。

大海幽蓝的清波里,白帆远影,渐渐消失在天边。你,离我越来越远了,又是一个秋天了,秋雁已经布阵,我多么想跟随她们飞到有你的天涯。

百花凋零的秋日,唯有紫薇却依旧绚烂,她们或红或紫,或粉或白,如烟如霞,一缕幽香袭来,恍然中,那些芳菲的日子仿佛如在眼前。

然而,哪些清澈如水的岁月,顷刻间又变得朦胧恍惚,我早已触摸不到往事的衣袖,一任黄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

夜色下的湖畔,柳枝摇曳着清风,悠闲的人们或散步,或在广场跳舞,一束束蓝莹莹的渔火倒映湖中,如梦如幻的夜晚更加神秘。

蝙蝠随悠扬的舞曲低飞而过,我抬头,天幕上淡蓝色的星星可是你对我深情凝眸?

紫薇花开的秋天,任如烟的往事纷扰季节,任南飞的大雁悲鸣声声,秋风起夕,轻轻问一声,有你的天涯是否也有白云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