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实用8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实用8篇)

时间:2024-02-16 13:13:18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实用8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电子版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总结经验的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要与方向。文笔的优美与准确是一篇总结的亮点。当你在写总结时感到困惑时,不妨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解惑。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篇一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故择先王之成法(同“释”,舍弃,抛弃)。

尝一肉(同“脔”,切成块状的肉)。

雍水暴益(同“溢”,涨水)。

溺死者千有余人(同“又”)。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篇二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篇三

一、《荆轲刺秦王》。

1.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鸿门宴》。

1.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三、

《纪念刘和珍君》。

1.“真的猛士”与“庸人”。

“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2.“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帮闲、帮凶。

“无恶意的闲人”指没有是非观念,愚昧无知的人,他们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惨案真相,因而麻木不仁。

四、《小狗包弟》。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1)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因为红卫兵抄“四旧”,要杀狗,包弟变成了“包袱”,有人建议将它送医院作解剖实验用。包弟的命运未卜,它却浑然不知,而“我”作为它的主人,自身难保,又怎样能救下包弟?所以“我”很伤感,但又不愿让包弟看出,所以只得“暗暗地”流泪。另外,“我”当时处于“半靠边”状态,言行受监视,不能明确地流露出对“宠物”的感情,也只能“暗暗地”流泪。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篇四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长歌当()哭桀()骜()立仆()殒()身不恤()菲()薄黯()然浸渍()喋()血。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轻手蹑脚。

c深沟陷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暴戾恣睢d花团锦簇好高骛远谬种流传贫瘠不堪。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b)。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受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都熟悉了。

c每当夜暮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5.根据课文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惨淡的人生,敢于()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第8课《小狗包弟》小狗包弟。

一、字词。

作揖狗吠叱骂煎熬租赁篱笆揪回来。

二、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字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篇五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篇六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涂,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篇七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买五人之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

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

载:

载舟覆舟(乘载,装载)。

载歌载舞(又)。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盖在殷忧(因为)。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闻道百(听见)。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开始)。

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

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

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

时不与法俱至(时代)。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

以益所见(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

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

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

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岂取之易(天下)。

择善而从之(它)。

代百司之职(的`)。

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董之以严刑(人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

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贪于财货(对于)。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

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为天下笑(被)。

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

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君为我呼入(替、给)。

为之奈何(对,对于)。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四梳理资料范本篇八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