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秦晔:回望台子墕

秦晔:回望台子墕

时间:2024-03-05 04:05:11

相关推荐

秦晔:回望台子墕

回望台子墕

秦 晔

当日历翻到5月14日这天的时候,在日标的下方注着一行小字“母亲节”。看到这个让人怦然心动的节日,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这天恰好是府谷作协文学一部“黄河文化采风活动”日。浏览了一遍一部采风的路线规划,显而易见走龙口镇的大口村,我梦中常出现的台子墕,是一个必经的地方。由此又一次引发了我深切地回忆起两位终生难忘的母亲。

记得小时候,常随母亲到河曲探亲。从我的家乡古城出发,经过约二十里地的跋涉,于花儿圪台村进入黄甫川的支流巴仑沟。一入沟口,路熟之人便会产生一种怯森森的恐惧感。此时的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拽住母亲的衣襟,浑身的疲惫感顿时消失殆尽。因为这条长约八里、有十八道湾的狭窄河谷,除过冬季外,平时水流深处也不没脚背,用不着脱鞋袜,即可大步跳越着绕曲流过旋湾。让人担心的是此沟上游或当时当地遇上雷阵雨,就会山洪暴发,若大水涌壑,到时连躲灾避难的地方都找不到。自己此时的想法更深了一层。悄悄对母亲说:“要是前面来一条狼或疯狗什么的,咱娘俩可怎么办呀?”母亲总是以嗔怨的口气说:“别瞎想,快走吧”。眊一眼母亲右手紧握的木棍,胆子又壮了起来。不论是谁,每当进入此地,都会情不自禁地加快速度。如此恰能缩短行路时间,可以早点登上台子墕了。

站在台子墕的山岭上,一眼就能瞭见对岸矗立在河曲县城郊大东梁上那高高的笔尖了(现名文笔塔)。顺着目光的回移,依次是县城内密密麻麻的屋顶、起伏的城墙、掩映在树冠中的禹王庙、河岸石砌通道边的码头,(现在的西口古渡)以及靠水畔停泊的几艘渡船。滔滔黄河如虹似带,在台子墕下平缓而过;巍巍长城如龙似虎,与台子墕隔山相望。

台子墕是一个载有历史记忆的地名,它是始建于宋代的一个烽火台。当时,黄河东岸的河曲、保德等县为中原故地,沿岸有朝廷军队驻守。河西仅有府州、鄰州(今神木)地方由折家军、杨家将守关。长城以外的西北面,为西夏和突厥等外族境地。屹立在河曲县城西岸山岭上的巨大烽火台,就是边关守军所筑的瞭望哨所,这就是台子墕地名的由来。

登上烽火台,可以左眺梁龙台、黄甫川,右瞰龙口、榆树湾方向来犯的蕃夷兵马。如发现异常,哨兵就会迅速燃起烽火报警。在古代,这种战事信息的传递,是当时最为快捷的办法。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府谷边外的禁留地开放后,台子墕便成了河曲人走西口的必由之路,也是晋商北上包头、河套地方的便捷通道。在《走西口》原创本中就有“过了台子墕,瞭不见河曲县”的悲情唱词。当北地的人要去河曲,或雁行人(走西口的人)回口里时,来到台子墕,犹如靠近了家门,都要到烽火台下喘口气、歇歇脚,整理整理行装,然后一鼓作气地直奔山下的渡口而去。

我的外祖母家居河曲城关,从自己记事起,每年至少要过河去两次,家人谓此行曰“回河曲”。那时候,母亲年轻体健,肩上背着自己编织的花线叉子(褡裢),带着孩子,徒步近四十里,常回河曲看望她的母亲。夏天时,褡裢里装着自留地中採拮的豆角、玉米、冬瓜等菜蔬;冬天近年关时,装的是猪肉、软米、绿豆等稀罕东西。因为,古城地方地广人稀水源丰富,公社化时,镇上的农民,除自留地外,生产队还给每户留几亩养猪饲料地,群众生活还能过得去。由于外祖母家是市民,无论带上什么土特产他们都喜欢。每当走到台子墕时,赶路之人已是筋疲力尽举步维艰了。靠在大土墩的背阴面依墙而坐,真有种到家了得自在感觉。

就这样南来北往,不知在台子墕下走了多少个来回。

后来,年年往返河东的事依旧,但是,走在这条路上的角色却在不断地变换。

起先是父母亲牵儿带女一起走。走着走着,变成自己引着弟弟妹妹走。其间发生了一些故事,令人至今回味无穷。

有一年暑假期间,外祖母要到古城。下渡船后时,不慎崴伤了脚,实在走不动了。好不容易挪至台子墕,自己让妹妹和外祖母歇着,然后一路小跑地找到当地住户,说明想雇个脚(带步行的驴马或小平车)的意思。恰好该村民包喂着一头毛驴,若带车,可乘多人,要价十元,若单骑价钱减半,不论是乘车还是单骑,定钱立马付半数。由于自己口袋里仅有两元钱,只好选择了单骑。通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四元成交。这次之所以在大集体时能例外地雇到毛驴可骑,是因为这个村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村里自定有一些土政策。比如,大家畜包个户饲养,用时生产队调配,平时各行其便。一路之上,听赶毛驴的老乡说,台子墕荒山野洼多,地亩从来没个定数,山后的巴伦沟,下湿湾不顶耕地,只要勤快些,开荒种地不怎么受限制,村里人的口粮不成问题。至于台子墕前的那条发白西口古道,多数走的是他乡之人。这种情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确实是不可思议的超前作为。也许台子墕就有那么点北方世外桃源的韵味!

又过了几年,我家常回河曲的规矩没变,可是,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变成了我的弟弟们。每年的两次回河曲,他们是玩着耍着地渡四道河,跑着跳着过巴伦沟。所以,不到中午十一点就上了台子墕。这样,他们可以在烽火台下多歇一会儿。

有一回,兄弟俩上了台子墕,觉得时间早,便不加警惕地睡着了。一觉醒来,瞭见大口地渡船已至河心,急得二人边跑边哭,任凭怎么呼喊,渡船也不会回过头来。两兄弟只好移身树荫凉处等下午开船。原来,当时河曲城关的河运社和大口村早有协议,两家隔天摆渡,每天中午十二时,下午二时准点开船,超时不待。这天属大口村摆渡的时日。看到上岸的人,当哥哥的连忙上前询问下午开船之事。船夫告诉他,渡船需要修理,下午停摆。听此言,急得两个皆未成年的孩子,又大哭起来。这时,有位穿着金莲尖角鞋的老大娘走过来,劝二人别哭。问明情况后,要孩子们跟她走。言说她是台子墕人,不放心两个孩子在无渡的河滩上撂荒,和同村几个老乡力主孩子们返上台子墕。

就是那位慈祥善良的老母亲,就是那位素不相识的台子墕人,就是那位敢于担当的庶民百姓,将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引回自己家,给他们吃饭喝水,让他们睡炕盖被,第二天送他们赶路渡河。这等善举,就是在当时也为数不多。如果在时下,有人跌倒了,无人问津倒也罢了,还要在网上讨论该不该扶的问题。路遇俩孩子,引回家去万一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自找不自在吗!

这种作为该如何评论呢?是中国人乐施好善的传统美德,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可以说,都是。那种急人之难的可贵人品,尤其体现了一个慈母的大爱之心!人常说,母爱是纯洁的、母爱是无私的。一个生活在黄河畔上的母亲,她的爱,如山一样厚重,似水一样清纯。同时,也彰显了台子墕村友善淳朴、厚德载物的优良民风。

转眼间,时光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但是,荏苒的岁月难以磨灭过去那美好的记忆。当自己再过台子墕时,这里已成为龙口镇一个回望西口古道的旅游景点,常常有当年走西口的前辈或者是他们的后人来寻踪觅亲,从而给这个硕果满枝、绿满山谷的小村,带来了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温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