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秦晔:府谷文化的古韵新风

秦晔:府谷文化的古韵新风

时间:2020-05-22 08:44:26

相关推荐

秦晔:府谷文化的古韵新风

秦晔/文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府谷报曾登载过一首《府谷是个好地方》的诗歌。这首诗一度时期在府州老城文庙内的文化墙上展示,引起了一位游览记者的关注,于是投稿到中央党校的专刊上发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应,从而使好多人知道了地球村中还有府谷这么个好地方。

府谷是个好地方,不仅是府谷人源于故乡情结的由衷赞叹,也是悉知府谷之他乡人的同感共识。因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当今府谷,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环境,无一不在证实着自我的秀美和优越。

府谷位于黄土高原北缘的黄河中游地段,滔滔的母亲河,滋润惠顾着这片黄土地上的生灵和田园。在这里择水而居的先民们,不仅为世代繁衍生息找到了岀路,而且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荣河文明(府谷在宋代曾称荣河郡)。

府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若穿越时空详述其文化发展的全貌,可是蔚为大观的鸿篇巨著,有待于专项研究而完善。时下,只能就传统文化的要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简述梗概,以圆乡人让更多人领略府谷这块文化胜地的兴域之梦。

史前文化的记忆

凡读书之人,都会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中创造的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她从多方面折射岀人类生活的进化过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宝贵的潜能沉淀,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星火接力的传统文化。

府谷地方能体现先民文化创造的事例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庙沟门镇新庄则村、连城峁村,墙头农业园区的花豹峁村、蔺庄庙梁村,黄甫宗常山等村距今约7000年至5000余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先民生活遗迹,在近几年(),于田家寨镇发现的距今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城郭。遗址中掘岀许多石刀、红陶、彩陶和纺锤等生产生活用品。这些珍贵文物的现世,充分说明当时生活在这个具有都市设置城市里的居民,有了较为先进的制陶、纺织等技术,其文物的品质和西安半坡村陈列的文物相似。

由此可以证实,府谷境内的先民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和华夏文明的进化是一致的。

古代文化的积淀

在漫长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府谷曾有过7000余年前新庄则文化的遗韵,也留有4500余年前寨山文化的余响,谱续着2000余年前先秦文化的强音,链接着1000余年前设县置州文化的兴盛,传承着400余年前荣河文化的繁荣,使府谷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璀灿文明。但是,令人遗憾得是那些短暂的辉煌,如流星闪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连接。后继乏人的悲哀使许多历史阶段没有可查可考的史料记载。当时的人文发展情况,全凭民间文人的私存遗墨或庶民百姓的口口相传。这就是地方传统文化只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所谓传统文化,是相对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特定名词。她既不排斥现代文化,也不抵制外来文化。如果将其拟人化,她就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淑女,为了生存,她在不断地修正不适应时代的缺点、错误,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积极地吸收有益于自己健康发展的营养,从而充实丰富自我,以完善其追求真善美的大写人生。也就是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原则。

府谷的传统文化其主流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当地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所致,也有很多特殊的成份。

府谷地处陕西北端,从先秦时期至明朝末年,几番置于汉蛮交界的边陲之地。素称世界七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在莲花辿下“鸡鸣闻三省”的君子津前与黄河交汇。县境内战国时期魏国修建的长城依稀可见,从墙头起址的秦境内明长城绵延100余公里,至新民止,共设6堡190余烽火台。为成就如此巨大的工程,当时朝廷调遣了不少全国各地的兵丁劳役,其间所创造的戎边演武文化融合着大江南北的文化成份。

在北宋年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逐渐强大,觊觎中原江山的野心,促使他们不断地向南扩张,当时,阴山以南的大片地区皆被外族侵占。在晋陕大峡谷中段的黄河两岸仅留府州一隅,成为北扼辽、金,南拒西夏的边防要塞。在那烽火连天,战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府谷相继演炼岀折氏家族八代人,相袭十四任府州知州,由此产生了折赛花、杨继业七星庙招亲,而后联姻抗敌的故事。此时的府州文化,就凝炼成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正统演武文化。由此而来,府谷的传统文化中,黄土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爱国主义演武文化,以及与之随行的农耕、工贸、饮食、衣饰、礼教、风俗等文化都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到了元朝年间,府州卸却了边陲要塞的重负。元政府首次组织了对黄河河源的考察,加速了黄河流域的农耕发展。地处黄河岸边的府谷,真正接受了草原文化的影响,例如农牧业的有机结合,蒙古族的好酒豪饮,酒会上的猜拳行令唱酒曲的风俗一直流行。草原上的马头琴、四弦、长笛至今仍是府谷二人台的主要伴奏乐器。

到了明代,明王朝无心亦无力收复失地,而是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修筑长城,陕西段从府谷起头。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移民中,从江浙、山西等地迁来的移民遍布全县各地。这些移民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活力,而且带来了各地的文化艺术。如二人台《跳粉墙》《打酸枣》的唱词就有江南风情,因为粉墙黛瓦是苏杭园林建筑特色,“大姐姐梳上个苏州头”等,不是本地人能设想出来的。此时期的文化堪称多元文化可谓名符其实。

历史行进在清朝年间,长城内外疆土一统的帝国盛景再现。康熙皇帝西征途经府谷,看到塞上禁留地林草丰茂,故相继开放了自府谷起沿边六县的禁留地,允许各地百姓按规矩垦种。此后,走西口文化流行于黄河两岸,成为凝聚秦晋蒙乡亲的古道乡音。

到了乾隆道光年间,府谷成为了汉蒙回等各民族商贸交往的水旱码头。原本就是丝绸之路重要支线的府谷,此时复现岀故有的繁华景象。墙头槽渡连接秦晋,刘家川渡口通达江海。是时,烧锅酿酒、黄芥榨油、地毯编织、打船造车等行业兴旺昌盛,文化教育空前发达。县城内、墙头的尧峁村中,相継岀现了父子进士、兄弟举人的荣景。据《延绥揽胜》中记载:“有清乾道之际,府谷文化水准居陕北第一”。“礼仪乡俗颇俱文邦之遗风”。虽然乾道年间的文化盛况未能乘势节节攀升,但是,府谷地方良好的礼仪风尚,一直延续至今。

近代文化的传承

府谷地方人文环境的优越,人言是上苍造化的缘故。因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县境内9镇区、100余公里,接连黄河的6条河9道川的山峁里、原野上,蕴藏着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而且地大物博、宜耕宜牧。另外,还有秦晋蒙金三角悠久的商贸市场,如此优厚的经济硬实力,何患文化软实力不强呢!

其实,在这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土地上,不同的时期却展现出不同的景象。在清末民初时期,人称这里是“穷山饿石头,黄河向西流,女人挽苦菜,男人走西口”的穷地方。也是“地贫人烟少,遍野灰沙蒿,吃得糠窝窝,穿得烂皮袄”的苦地方。这些民谣,反映出当时当地凄凉贫穷的现象。相应这个时期的文化就是《走西口》《五哥放羊》等反映受苦人走他乡、扛长工的生活状况。有一首经久流传的民歌更是悲伤:“无奈何走口外泪圪答淹心,叫天高叫地远无处安生。进后山掏根子自打墓坑,小葱儿河耍一水拔断儿根。”(小葱河是府谷古城镇境内的一条小河)这首歌说得是开春以后,走口外人过刚消冰河时的痛苦以及很可能一去不返的忧愁。

岀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府州城内人柴根,是本县知名的民歌大腕。柴老年轻时赶着一头小毛驴,来往于府谷至包头一线当脚夫。有一天途经准格尔旗的纳林村附近时,看见前面走着个长辫子姑娘,于是触景生情唱了起来:“大摇大摆大路上来,你把你那白脸脸掉过来,摇三摆”……一曲民歌,使两个萍水相逢的年轻人成为知音。此后,摇三摆在府谷内蒙一带流传很广,直至如今,府谷人称摇三摆为“谷歌”。

2000年,年近八旬的柴老走进中央电视台唱摇三摆,一鸣惊人,被文艺界誉为陕北民歌第一代八歌王之一。他与《东方红》的作者李有源、《黄河船夫》的作者李思命、二人台的传承人丁喜才齐名。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率领东北军,连同黑龙江省政府一並到哈拉寨驻扎。其时,东北关外的文化也在府谷生根开花。如元宵节的高跷、舞狮,就是挺进军战士驻哈镇时上演过的社火节目。直至现在,哈镇的高跷技艺亦名冠毗邻县府。

在当时的府谷境内,北边有东北军驻守,南乡有陕北红军的神府支队在打游击,县城一带有地下党组织在活动,由此形成的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就成为府谷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化的发展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国家在兴教办学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当时,府谷的成年人中,文盲占90%左右。各地的扫盲班兼有开展文化活动的任务,学员们一边识字,一边参加唱歌、扭秧歌、剪纸绘画等活动。特别是广大妇女通过扫盲,真正认识到了妇女解放的意义,从有史以来只能守家门、转锅台的角色,开始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军,逐步扛实了顶起半边天的责任。如在文艺演出中改变了过去坤角男扮的现象,社火活动中,扭秧歌、跑驴、搬旱船等节目,女演员成了主力军。

其次,大力开展地方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成立了县剧团,鼓励各乡镇创办业余文艺团体,支持特定时节的古集市、古集会的启动,从而保证了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当时,县剧团特聘民间组班的老艺人为骨干,根据府谷以晋剧为主剧种的传统,鲜明地起名“府谷县晋剧团”,这就是三晋文化的洇渗对府谷文化产生的特殊效应。而各乡镇也发挥地方优势,组织起不同形式的文艺团体。当时麻镇剧团能唱歌剧,也能唱二人台,如《皮筋顶灯》《方四姐》等戏曲且表演艺术不凡;赵寨的道情班,能唱《刘权进瓜》《三娘教子》等传统戏;清水剧团能演出《打金枝》《穆桂英挂帅》等晋剧;古城业余演出队能上演《小二黑结婚》《王贵李香香》等歌剧。逢传统集会,各地都自报班子上演节目,可谓自娱自乐,热闹非常。

府谷地方的传统古会各乡镇都有,但是日子各有不同,比较统一的是元宵节古会,除哈镇、黄甫、孤山、庙沟门等地是正月二十五外,其它地方都是在正月十五。解放初期,各乡镇、甚至好多村庄都兴办元宵节社火,而且社火节目有秧歌、旱船、跑驴、担灯、高跷、狮子龙灯等国统节目,只有独龙杠、二女子拉碌碡、灯游会是府谷的特色社火。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将一些传统剧目、传统集会、寺庙古会说成是封资修毒草,打入破四旧的范围而加以批判和革除。取而代之的文革文化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从城市到农村,背诵“老三篇”、毛主席语录的擂台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演讲会、学习小靳庄、普及革命样板戏等活动空前高涨。那时,人人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人手一册毛主席语录,尤如现在大家都备有手机一样重要。

一度时期,县剧团解体,演员改了行。各公社的红色宣传队却十分活跃。如清水、黄甫剧团常年在内蒙、山西晋北地带演出,成了为生产队创收的集体组织。这些剧团,不仅能上演《红灯记》《沙家浜》等八个样板戏,还能上演《红嫂》《三月三》等准演戏剧。如哈镇剧团的《刘四姐》,让内蒙准旗暖水和合令格尔的群众赞不绝口,古城剧团的媚户调《智取威虎山》,应邀在准格尔旗革命委员会成立的庆典演出中,迷倒了一个县级地方的干部群众。虽然当时样板戏是文艺舞台的主角,但是府谷地方的传统剧目,如道情、二人台等一直以她相应的形式在活动着。

墙头的二人台戏班,走村串户地演出自编的《姑嫂挑菜》等节目。后来,该节目在1979年陕西省第四届群众文化调演中,由武玉英、邬果英、王向荣合演而获一等奖。尤其是王向荣的演唱,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从而为一代西部歌王的成名奠定了基础。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破旧立新思潮的推动,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间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有些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例如,始建于元代的文庙,由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途经府谷驻跸府州城时,亲书的“万世师表”牌匾被毁;麻镇大庙改建为粮站、古城富昌遗址上的祥云寺,做了前城村的粮库;黄甫镇的许多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换之以水泥裹墙门面。一些牌楼和古式门店,挑角楼檐上换刻了“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标语。

在当时,人们对传统习俗的改革,有的迷茫,有的沉默,有的却能适应形势,率先移风易俗,如乡人最敏感的红白事务,多数地方一改旧俗。有首顺口溜说娶媳妇的情况:"娶媳不坐轿,迎亲不放炮,点礼不磕头,待戚不喝酒"。这种娶媳妇聘女子的新事新办,省去了许多繁冗礼节,既不铺张浪费,又免却了一家请人两家难的纠结,是值得推崇的礼俗。再说办白事毑,也有打油诗为证:"不请和尚与阴阳,不用和娘家细商量,黑纱白花顶戴孝,三天一过就安葬"。这种丧葬礼俗的改革,既避免了大操大办之嫌,又解决了当时粮食欠缺、布帛限购等困难,是多数人认可的好规矩。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保留着这种习俗。

回想起文化革命中的故事,有的令人不可思议,有的亦有一定的保留价值。那种红卫兵大串连创造的重走长征路,再苦再累也不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贫困农村安下家的艰苦历炼,是除华夏大地之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产生的文化。

当今文化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事业,列入国家的重要规划之中,在政策上放宽,投资上放大,有的地方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文化引领经济扬帆,从而使文化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府谷城中有两件集中在十字街西口影剧院里的事情,让人们的震撼程度不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那样一石激起千重浪。一件是全国恢复高考的动员会,另一件是山西右玉县道情剧团上演的《穆桂英挂帅》。这一出戏整整重复演了六场,每场连加座能容3000多观众的上下两层,场场爆满。可见人们对观看历史剧的向往,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不久以后,府谷县剧团邀请已退休的、招回改行的老艺人,上演了《三滴血》《游龟山》,票房收益亦激剧上涨。

随后,文化部门办起了戏校,府中专设了文艺班,职中启动了音乐、舞蹈、美术、弦管乐、键盘等专业培养文艺人才。目前,活跃在府谷文化界的骨干,大部分是当地自行培养出来的人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府谷保留了晋剧团和二人台演出队。在河滨路上修建起图书馆和文化大楼,县剧团和文化馆有了宽畅的工作环境,一些中小型演出,各社会文化团体的业务活动、举办展览等有了固定场地,全县文艺工作十分活跃。

5月,文化部批准府谷二人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9月,成立了府谷县二人台剧团。秋,二人台剧团应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一行30余人代表国家出访欧洲进行文化交流。其时,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国际舞台上,让海外人士欣赏了二人台的魅力。

和这次岀访相距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建国初期,府谷麻镇民间艺人丁喜才,因演唱二人台而成名,被上海音乐学院聘为教授,他的学生鞠秀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于莫斯科大剧院演唱《五哥放羊》获金奖而驰名中外。在二十一世纪初,府谷剧团以二人台为基础创作的歌舞剧——《天是个甚地是个甚》荣获国家、省、市级共15个奖杯。如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府谷传统剧目二人台的艺术价值,同时为府谷的文化自信充实了力量。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时隔不到十年,又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收上,指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而直到当今,这些方针政策才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广泛的应用。纵观府谷文化的发展,可谓是贯彻“双百方针”和“双用原则”的具体表现。

在府谷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形势的感召下,中央电视七台于秋组织明星来府谷演出,府谷剪纸协会将《全国百强县、魅力新府谷》的巨幅剪纸搬上了舞台,向全国展示了府谷剪纸的不同凡响。

时隔不久,二人台剧团演员王丽萍、民间艺人刘美玉在王向荣先生的捧场下先后走进中央电视台,温永开、刘美兰在上海世博会上演唱《走西口》,他们演唱的府谷民歌和二人台,不仅成就了自己,同时也宣传了府谷。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府谷学子高考中榜率逐年攀升,每年有50%以上的考生进入本科院校。别说清乾道年间文化摘冠的光环略显弱缓,就在全省、全市的科考排行榜上亦名列前茅。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县上先后两次圆满地组织了秦晋蒙冀四省区民歌二人台比赛暨研讨会,每年都上演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府谷春晚。

从以来,三次圆满地举办了海红花观赏节,两次成功举办了海红果暨全国镁业论坛。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在9月举办的以府谷的特产黄米红枣为主打品的美食节,用45000个油糕,摆成巨幅府谷标志,一举创造了这个项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就在此活动后不久,府谷又走进了央视“丰收中国”大舞台,“县长带你游府谷”在陕西电视台播放,使府谷的外部形象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府谷人大创办了《人大会刊》并启动了人大志的编写工作。府谷政协发挥自身人才资源库的优势,创办了《府谷政协》同时大力支持《府州文苑》的办刋工作。相继府谷大剧院,新府中、职中,新图书馆投入使用。府谷文库共20卷丛书,己成功付印。这就是地方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硬实力的支撑,使文化软实力提升得以保证。

文化事业的发展,拉动了旅游业的兴起。随着沿黄路的开通,大美墙头的黄河入陕第一湾、宋太祖赵匡胤的故居赵家山、高寒岭生态公园、胡桥沟、石马川大峡谷、郝家角渡假村相继走进游人视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府州石城,基本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原貌,和老城相依相伴的文庙、荣河书院、千佛洞重现出往日的风采。位于府州城北的五虎山、玉帝庙由当地群众集资修葺,人称为“小布达拉宫”。这里不仅是古庙宇遗址,而且还是九十年前中共府谷县委第一次党代会的会址。村委会的党支部,在重修庙宇的同时,留出百十多平米的地方设立了红色革命纪念馆。文化部门在五虎山连接新府山经济适用房东边高架桥侧的崖壁上,雕上了书法名家题词赞美府谷的摩崖石刻。

与府州城隔山相望的新区屏障——香炉山,近年来一展新姿,山上有恐龙化石馆、折家军展览馆,矗立在山巅的文元塔,整整七层的内置中,书法、绘画、剪纸、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装饰有序,辉耀着地方民间艺术的缤纷色彩。距文元塔不远的听雨楼里,展示着反映府谷胜景的摄影作品。还有新区的科技馆、荣河博物馆,向人们讲述着府谷不菲的科技成果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具有黄河中游居冠“府谷新十景”之一的河滨公园,“黄河母亲”等雕塑,文化柱、文化长廊、绿植字艺、霓虹彩桥、音乐喷泉等,成为聚府谷人幸福指数、文化集锦的名胜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和北大师生的一次座谈会上,习主席讲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地方文化,在府谷已成为一种风尚。近年来,不仅在县府之地开展了好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文化活动,而且延伸到了镇区乡村。

例如黄甫镇于中元节举办的面艺大赛,引来了关中、内蒙、山西以及陕北各地的参赛者;墙头在盛夏时节举办西瓜节;木瓜镇于秋收季节举办打谷节;高石崖的红花村在荞麦成熟时举办荞麦节等,都起到了宣传地方形象,推广特色物产的作用。还有的学校将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剪纸、农民画等作为课余兴趣学习项目,收效甚好。如府中学生以剪纸展示校园生活,举办剪纸展;四完小、华阳、前石畔等学校剪纸走进美术课堂,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艺术生活。如此等等都在说明,府谷地方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重视。

府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靠得是党和政府的重视,同时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民间文化组织,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地相继组成了黄土文化研究会、诗词学会、老科协、国学学会、佛教协会、书法、摄影、美术、剪纸、二人台、道德学会、旗袍走秀等十几个社会团体。凡参加协会者,所好不同,但是志趣相投。他们很珍惜来自各方面的助力,共同的特点是:有个小平台,就能唱大戏。给点小投资,就能成大事。如黄土文化研究会、诗词学会坚持办文化刊物、摄影、书法、美术、剪纸协会能在传统节日里办展览,读书会、道德协会、国学学会、适时举办讲座、诗歌会等,这些文化活动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更值得点赞的是,府谷地方的文人志士,有得不怕劳累,自行走南访北调查、搜集属于府谷文化的资料,自带干粮饮水徒歩沿黄路,跋涉古长城。北上内蒙寻找府谷人走西口的足迹,东赴上海探访丁喜才先生的所为,遍走全国各地调研折氏家族的后嗣,查阅相关地方的史志资料,记录明末“闯”字大旗的首帜人,生于府谷黄甫镇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家胤的踪迹。还有书法、美术、摄影、剪纸艺人们,自费请进来、走出去投师学艺,自费装裱所创作的作品参加各地举办的展览和比赛,而且在资料整合后自行编辑、自费付印。有的镇区、村庄、家族,责人编撰谱志,许多已付梓成册。据不完全统计,仅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自费付印的各类专辑巨著有近千集之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左书文苑

府谷人珍视传统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历史上铸就了上下五千年的荣河文明,于当今,创造了宽厚、务实、争先、共享的府谷精神。憧憬未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将促进府谷各项事业的繁荣昌盛。

作于4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