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鹤冲天》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鹤冲天》

时间:2023-12-29 16:18:20

相关推荐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鹤冲天》

柳永(约 987—约 1053),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宋词的一个传奇,而且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他的一生,为歌妓大量填词,并因此成为北宋婉约词派代表作家。尽管后世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因为他对宋词的发展的确产生过重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流行歌曲音乐人。

柳永的家庭虽非世传儒业,祖父也没有功名,但是,他的父亲,叔叔,两位哥哥柳三接、柳三复,儿子,侄子都是进士,可见,柳永的家族很重视儒学、重视科考。这样的家庭,对柳永本人影响巨大,压力亦大。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宋代社会对科考的追求与重视的风气极浓,这对读书人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柳永的人生也是从科考开始的,但是,这条路他走得并不顺。

柳永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体现在这首《鹤冲天》(黄金榜上)中。上片九句,讲科考落榜和落榜后的人生选择,大体分为三层。

我们先看第一层,讲科考落榜。柳永怎么写的呢?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什么叫“黄金榜”?科举考试录取进士的金字题名榜叫黄金榜,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叫“龙头”。这次科考的失败,在柳永看来,只是“偶失”。什么叫“偶失”?偶然失误。“偶失”并不是水平不行,这显示了柳永的自信与自嘲。其实,这是柳永的故作轻松,他的内心一点儿都不轻松。从父辈到兄长都由进士而入仕途,自己岂能做一白丁?

柳永嘴上说这次失利是“偶失”,心里并不认同。怎么证明他不认同?因为他写作了《鹤冲天》(黄金榜上)这首词。

这首词一问世,立即广泛流传,宋仁宗也在第一时间听到了这首词,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听到了”。在一个没有互联网,没有广播、电视,没有报纸、杂志,仅仅依靠口耳相传的时代,柳永写的这首词迅速传遍了朝野:他依仗自己的词完胜了世界。不过,宋仁宗却对这首词大大不满。

科考的失利对年轻的柳永打击极大,这注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科考失利之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呢?

第二层,谈落榜后的打算。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柳永开口就说:“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清明盛世,暂时遗忘了我这位贤才,我该怎么办?

柳永的这种说法,是对朝廷的讽刺。仁宗朝是宋代的盛世,盛世应当“野无遗贤”,结果却是“明代暂遗贤”。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这三句,柳永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目标。

既然得不到际会风云的人生机遇,为什么不放纵一下自己,随心所欲地活一把,何必再计较人生的得失呢?人生不得意处常常十之八九,得意处往往十之一二。一般人是忘掉了一二,记住了八九,所以陷于苦恼中。柳永力图将不得意的八九变成得意的一二,但是,关键是怎么将不得意的八九变成得意的一二呢?无拘无束地过一种为一般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便是他的选择,这就叫“争不恣狂荡”。

这种选择,是对皇权的嘲弄,对科举的轻慢,对圣主的揶揄,对卿相的蔑视。

这样的选择对吗?

第三层,表明对自己人生选择的肯定。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白衣”是布衣、平民,“卿相”是高官、贵人,二者是矛盾对立的,但是,柳永却要把他们统一起来,以“才子词人”的身份,当一个“白衣卿相”。

下片九句,具体描写了他的落榜生活和对这种生活的态度。

我们先看下片的第一层: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这四句概写青楼生活。柳永落第后,把歌妓的秦楼楚馆作为经常光顾之处,寄情于声色,醉卧于烟花。这里彩绘的屏风让人感到温暖,不以自己落第为羞的歌妓成为可以真心交谈的知己。青楼虽然为社会所不堪,但青楼人的真诚让柳永在灯红酒绿中得到了很大的宽慰,让柳永受伤的心得到了暂时的休憩。

第二层写自己的快意人生: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如此左拥右抱,让柳永感到畅快。这一层露骨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柳词的另一面。这种生活在宋代文人中比较普遍,我们熟悉的欧阳修、苏轼、晏殊都曾流连于此,但是,他们写得不多,写得含蓄,甚至干脆不写,避开了清流的口诛笔伐。柳永写得多,又写得坦荡,于是成为被讨伐的对象。

第三层写自己快意人生的理由: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人生短暂,青春更加短暂,因此,柳永才高唱“青春都一饷”。唐人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对柳词这几句的最好注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柳永高唱“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时,那个“忍”字,饱含了多少辛酸和无奈。

柳永不是不追求功名,而是追求而得不到,终其一生,柳永都没有放弃对科举功名的进取,就连不惜改名“三变”为“永”,还是为了科考。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多数士子在追求功名的征途上,皓首穷经,锲而不舍。当然,此中不乏最终的成功者,但也不乏最终的失败者。

我们可以看一下宋初的进士录取。

宋太祖在位十六年,举行了十五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一百八十八名进士,平均每榜录取十三人。宋太宗即位后举行的第一次科考,进士科录取一百零九人,其他各科录取二百零七人,正常的录取已有三百一十六人,和太祖朝十三人相比,录取人数激增。同时,宋太宗又让礼部翻阅考生档案(贡籍),找出太祖朝完整参加十五次科考的考生。十五次,意味着从宋代建国伊始就投入科场,整个太祖朝一直在这条道路上拼搏,却始终没有及第,这批人共一百八十四人,一并录取(赐出身)。这样,这次科考创纪录地录取了五百人。

看完这个数据就会明白,虽然大多数士子在这条道上奋斗,但如果不是碰到宋太宗出于种种原因大力扩招的机遇,太祖一朝考了十五次的一百八十四名考生,很难有翻盘的机会。到了仁宗朝,扩招的种种原因不存在了,连考十五次最终也无法走上去的士子,只有落魄人间了。

柳永不甘心失败,不愿意服输,他对自己的落榜充满怨愤,他要以放浪形骸对抗不公正,他要以自己的方式反击不公正。这件事的本质是柳永以自己的俗文学对抗整个社会的雅文学。

力量悬殊啊!

柳永写的这首《鹤冲天》(黄金榜上)传到宋仁宗的耳中后,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且去填词。”意思是:这个人只会风前月下浅斟低唱,怎么能做官呢?填词去吧。这下子,柳永想通过科考踏入仕途的梦彻底破灭了,他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记住了这个教训,把自己的名由“三变”改为“永”。宋仁宗景祐(1034—1038)初年,一位名为“柳永”的考生中了进士,做了屯田员外郎。但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柳永的这首词大胆直白,不用典故,入嘴即化,甚至用了当时的口语入词,“如何向”“争不”“且恁”都是地地道道的口语。

当柳永被科考拒之于大门之外时,他大胆地摒弃了仕途,一头扎进市井,全身心地创作新兴文体——词。因此,他成为宋词的第一位大家,成为宋词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宋词发展为一种最具艺术美的文体贡献不菲。

一个天才,因为一场考试改变了命运,真不知道这是柳永的幸运还是不幸。以一人之俗,对抗一个社会之雅,真不知是喜是悲。

摘自《赏词如风: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 Ⅰ》,王立群著,大象出版社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