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赏词如风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

赏词如风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

时间:2023-08-22 18:15:26

相关推荐

赏词如风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

当时光倒退一千年的时候,无论从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看东方,无一例外,最后的目光都会投向开封,都会聚焦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大宋王朝的都城。那时的开封城,车水马龙,汴水滔滔,行人如织,四野如市。这段盛世繁华,被一个叫张择端的画家,淋漓尽致地画在了一幅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中。直到今天,我们面对这幅真实的风俗画卷时,仍然会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它让我们目睹了那个时代开封的繁华、中国的发达与世界的文明。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不能亲耳听闻那个时代的声音了。实际上,那时的开封城中,青楼画阁、茶坊酒肆、勾栏瓦子,比比皆是。彻夜不眠,灯火通明,绣户珠帘中飘荡着管弦丝竹之乐,亭台楼阁间交响着太平盛世之音。一曲曲,柔婉缠绵,肝肠寸断;一首首,字字清脆,声声婉转。虽然那些旋律我们听不到了,可那些歌词,却被文字记录下来,一直传承至今。

这些当时演唱的歌词,在今天有一个专有名称——宋词。被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为宋代文学代表的正是宋词,与唐诗、元曲三足鼎立的也正是宋词。

说到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想起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淡淡哀伤;想到欧阳修,想起他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的爱情自白;想到柳永,想起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相思;想到苏轼,想起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福;想到秦观,想起他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美好愿望;想到贺铸,想起他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无边愁绪;

想到李清照,想起她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满腹愁思;想到陆游,想起他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难言之隐;想到辛弃疾,想起他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突发狂喜……宰相也罢,白衣也罢,人人都在宋词的音乐与文字中狂欢不已。这里有眼泪,有悲伤,有纯粹的欢喜,有凄凄的别离,亦有寥寥文字背后的无数故事。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穿越千年时光隧道,萦绕在当代人的耳边,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一份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源自宋词之美。含蓄的美,热烈的美,纤柔的美,豪放的美,哀婉的美,悲壮的美。宋词之美是永恒的,就像那一轮明月,亘古不变。

从前的宋词是用来唱的。青楼歌女、文人雅士,把那满腹的心事、幽怨的情思、不平的牢骚,一丝丝地抽发出来,毫不避讳地尽情宣泄。现在的宋词是用来品的,一个人,一杯茶,抖落一身红尘,远离外边的世界,沉下心听一听宋词的浅吟低唱,读一读千年前文人墨客欲说还休的心事,焦虑的心情便安静下来,疲惫的身体也不再劳累,世间的悲欢离合仿佛化作了一抹历史的青烟,平和而翩然远去。

宋词,的确能让你认识更多的字句,说话更漂亮.;知道更多的故事,知识更丰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生活更容易。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宋词所记录的就是宋人的种种生活琐事、绵绵离情别绪、殷殷爱国热血、脉脉儿女情长。这就是他们真实的内心、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爱恨情仇。宋词宛如一条河,裹挟着宋人的慷慨激昂、悲欢离合流到我们面前。我们用真心、真情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我们喟叹着相似的境遇,抒发着相似的情感。

他们经历过的,我们正在经历着;他们感怀过的,我们正在感怀着;他们遭遇过的,我们正在遭遇着。他们的人生,便是我们的人生。所以,品读宋词,就是品读我们自己的人生。在那些哀伤的体验中,我们的眼睛湿润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从心底被唤醒;在那些欢愉的体验中,我们的笑靥展开了,枯燥的日子有了趣味,苍白的人生有了亮色;在那些豁达的体验中,我们的心灵舒展了,纠结的不再纠结,放不下的也看淡了,生活多了几分优雅,添了几分从容。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繁花似锦的大宋王朝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却在大浪淘沙的岁月中毫不褪色,情韵依旧。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已从瞬间成为永恒,历久弥新。

一千年前的人看世界,目光会定格在开封;一千年后的我们,从宋词的字里行间,又看到了当时的世界。诗词,就是你坐在这里,她就是远方。宋词,就是你坐在这里,她就是整个世界。

王立群

10月

书摘:

唐朝末年,地方藩镇势力渐次坐大。其中,居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902年受封吴王,历史上称为吴杨。905年,杨行密下世,大权旁落,大将徐温的养子、金陵府尹徐知诰受封齐王,并在937年受禅让,建齐国。升元三年(939)改国号为大唐,并改名李昪,建国南唐,他就是南唐的第一代国君。

因此,南唐是在唐末藩镇割据、社会动乱中诞生的一个江南政权,开国帝王是李昪,继位者分别是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从955年至958年,后周世宗柴荣的三次南伐,唐军大败,淮河水军全军覆没。中主李璟被迫向周世宗柴荣上表,自请划江为界,尽献淮南十四州,对后周称臣,从此,南唐国力大减。

后主李煜961年继位,此时,后周已为大宋所代,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先南后北”、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

既然是“先南后北”,开宝七年(974),赵匡胤发兵灭南唐。为了顺利灭掉南唐,赵匡胤派六路大军,合围南唐都城金陵。

开宝七年十月,大将曹彬率领水军,从荆州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一路畅通无阻,很快就到了池州附近。为什么大宋军队的进军能够如此顺利呢?

大宋与南唐以长江为分界线。曹彬率领大宋水师很可能是沿着长江北岸南下的。大宋每年都有派遣军队巡江的惯例,因此,南唐沿长江戍守部队都认为这是宋朝派遣舰船巡视长江,遂闭营自守。曹彬率军从荆南出发,直到池州,这是一段很长的水路,中间没有与江南的南唐军队发生任何冲突。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南唐沿江军队普遍认为的这支部队是大宋巡江军队的错误认识。按理说,大宋巡江的军队数量应该不是很多,而此次曹彬部率领大批战船出发,应该能引起他们的警惕,但事实上并没有。

这样,曹彬率领的部队顺利躲过南唐在长江南岸驻守的大批人马,直奔池州。

南唐池州守军最初以为是大宋的巡江军队,和往年一样,准备了酒肉,派使者前去慰问。但是,池州驻军很快发觉这次的巡江军队不同以往。等到发现真相,为时已晚,池州守将弃城而逃,宋军不战而下,顺利进入了池州。

此前,负责架桥的军队已顺利到达了石牌口(今安徽怀宁西南长河口之南石牌河口处)。有人提议说,长江江阔水深,自古以来没有架设浮桥而过江的先例,最好先在石牌口试验一下。于是,依照设计方案,类比采石矶的江面,在石牌口江面架设浮桥,试验成功,派大军守护。

曹彬大军占领池州后,先后顺利攻克铜陵、芜湖、当涂,直逼采石矶。采石矶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另两处为城陵矶、燕子矶)。自古以来,南北分裂以江为界时,江北攻伐江南,十有七八是从采石矶渡江。大宋计划渡江之处也在此。因此,曹彬率军一举击溃南唐军队两万余人,占领采石矶。

占领采石矶以后,大宋负责架桥的工匠立刻将石牌口架设的浮桥整体迁移到采石矶,然后系上绳索,三日而成,不差一尺一寸。在长江北岸早已待命的大军立刻渡江,如履平地,南北宋军会合。

刚开始建造浮桥的时候,李煜听说后不以为意:我认为这是儿戏。他万万没想到,采石矶上的浮桥不但架成了,而且大宋的军队也顺利渡过了长江。待他急忙派人前去攻击浮桥时,为时已晚。

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李煜未曾抵抗,实际上,李煜对宋军进行了抵抗,他不想亡国。

从开宝八年(975)二月到冬天的十一月,大宋军队持续九个月围困金陵,李煜坚决不肯投降。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宋对金陵发起全面进攻,金陵失陷。此时,李煜率众臣奉表纳降,仓皇辞庙。第二年正月,李煜被送到京城开封,开始了做大宋臣子的生活。

李煜最后的投降是不得已而为,君临天下和毁家灭国的区别他是拎得清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李煜的这首词,便能理解他当时的心境。

这首词上片的前两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是对江南故国的沉痛回顾。从徐知诰受封齐王,并于937年接受禅让建齐,至李煜975年亡国入京,历时39年,言“四十年”,只是一个概数。“四十年”后加一“来”字,更显得这段历史对李煜来说多么重要。毕竟这是传了近四十年的“国”,更是传了三代人的“家”。“家国”,指“家”和“国”。对中国古代的帝王来说,“家”和“国”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体。“家”没了,“国”也没了。这一句是从时间上来讲的。“三千里地山河”一句从空间上来讲。南唐鼎盛期有三十五个州,大致包括今江西全省和安徽、江苏、福建、湖南、湖北等省的一部分。言“三千里地山河”,大体不差。如此辽阔的一片国土,转瞬之间化为乌有。李煜困惑而又惶恐。

四十年来的江山,三千里地的山河,是祖宗留下来的家业。这一切都在李煜的手中丢失了。这首词一开篇就表达了李煜十分沉重的心情。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凤阁龙楼”,指金陵城中的宫殿楼阁,雕龙铸凤。“霄汉”,指天河,“连霄汉”,是直通霄汉。“玉树琼枝”,形容树木的名贵。“烟萝”,烟雾中的女萝。“烟萝”前加一“作”,是“当作”之意。这么名贵的树木,在南唐的皇宫中,看得如同山中的“烟雾女萝”一般普通。这两句虽然只写了宫殿楼阁的巍峨、名树的众多,但是却将南唐金陵的繁华写出来了。如此繁华的都城竟然也荡然无存了!

上片最后一句“几曾识干戈”,道出了拥有如此豪奢的宫殿、名园的南唐,为什么会一下子丧失了这一切?因为,这片辽阔、富饶的国土的主人,何时会想到还会有血流成河的战争?何时会懂得要面对手持刀兵的凶神恶煞?真是人生的不幸!“几曾”,何曾。“干戈”,武器,代指战争。“识干戈”,懂得战争。

历史悠长、土地广袤、宫殿奢华的故国,只因一场战争,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下片换头二句: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这是写亡国后成为俘虏的李煜,苍老、消瘦,精神备受折磨。“一旦”,表示某一天。“归为臣虏”,李煜归宋为臣,实际上只是一位特殊的俘虏。“沈腰潘鬓”是两个典故.:“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记载:沈约老了,经常害病,皮带常常要移动孔洞。后人就用“沈腰”代指人一天天消瘦。“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说:我三十二岁时,鬓角开始出现白发,因为黑发、白发并存,所以为“二毛”。后人遂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这两句是说,自从做了亡国的俘虏,我为悲痛所折磨,人瘦了,腰细了,两鬓斑白了。李煜的精神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三句是说,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仓促之间拜别太庙时,宫中的教坊乐队,尚在演奏着别离的曲子,我只能垂泪面对宫人了。“最是”二字,极为沉痛,因为拜别太庙是李煜最为痛苦的时刻。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说:“太上不辱先。”古人一向将不辱没先人作为人生的最高原则。李煜亡国是辱先之举,其沉痛、自责的心境可想而知。更何况,李煜的辞庙是在十分“仓皇”的特殊情况下完成的,连从容地拜别都不允许,这更让他悲痛异常。

太庙是帝王祭祖之地,也是皇家最看重的地方,李煜降宋以后,丢了江山,太庙亦无人照看了,自己更不能每年祭祖了,成了不肖子孙。

古人认为,项羽四面楚歌之时,还能悲歌慷慨,唱出《垓下歌》,犹有喑呜叱咤之气;而李煜辞庙离宫时,只能挥泪对宫娥,简直如小女儿一般。我想,这也正是李煜的悲剧,他终究是文弱的,即便历史赋予了他高高在上的帝王身。

这首词的上片极写南唐的繁华,下片极写南唐亡国时李煜的伤感。一荣,一悲,对比鲜明,写尽了李煜的亡国之痛、亡国之悔、亡国之恨。

项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泣数行下,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东坡志林》载,李后主去国之词云:“二十余年家国,数千里地山河。几曾惯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苍黄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东坡谓后主当恸哭于九庙之下,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对宫娥?其词凄怆,同出一揆。然羽为差胜,其悲歌慷慨,犹有喑呜叱咤之气,后主直是养成儿女之态耳。

——〔宋〕萧参《希通录》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索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令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词作开篇即写“无言独上西楼”,“无言”,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无话可说;二是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无人可以对话。

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换句话说,“无言”该如何解读呢?

我们来看两条史实。

第一条:

从开宝八年(975)的春天到冬天十一月,大宋军队连续九个月围困南唐都城金陵,等待总攻。

金陵城内李煜请求退兵不成,外围援助彻底无望,城中士气低落,百姓生活陷入危机。大宋战前总指挥曹彬下发了最后通牒,但李煜仍拒绝投降,迟迟不肯归顺。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手下大臣的蛊惑。

李煜手下有两个坚决主战的实权人物:陈乔和张洎。

城陷之时,两人一起去见李煜。陈乔劝李煜背城一战,言外之意是劝他自杀殉国。李煜只哭不应,陈乔最终自缢殉国。

与陈乔相约同赴国难的张洎,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并没有自杀的念头。陈乔自杀后,张洎对李煜说:臣子我与陈乔共同掌领国家中枢要务,照理应该一起为国捐躯。但想到陛下要到中原朝廷,谁能够帮助陛下说明江南的事情,只有我啊。最终,张洎跟随李煜降宋。

大宋灭南唐的总指挥曹彬在李煜降宋之后,一再交代李煜:归顺朝廷后,俸禄赏赐有限,你平素花费那么多,多带一些宫中的财宝物品吧。如果经官吏造册登记后,一件物品也不能再动了。他让李煜回宫,随意拿取南唐宫中的物品,尽量多带。

李煜国破家亡,内心的滋味极不好受,哪儿有心思蓄积财物,他利用最后这次机会,把大量黄金赏赐给近臣,自己所取极少。

降宋后,张洎经常去拜访李煜,但不是去看望他,而是去索取钱财。李煜离开江南时,心灰意冷,宫中财物几乎一无所取,入宋后生活本来就很苦,手头也紧。张洎来的次数多了,李煜无奈就把自己的一个白金脸盆给了他,张洎仍觉得不满足。张洎的表现让李煜非常难受,自己的臣子降宋后,竟然也敢到自己住处来搜刮财产。

第二条:

伴随李煜降宋的还有小周后。小周后的漂亮众所周知,她姐姐还没死,李煜就和她有了肌肤之亲,并且还写了香艳的词作,传遍大江南北。宋太宗对小周后也上了心,经常召唤她入朝,一去就是好几天,每次回来,小周后都会大骂李煜,李煜只能忍气吞声,任凭小周后怒骂。这显然是赵光义强幸了小周后,宋代因此还产生了一幅名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宋太宗赵光义喜欢小周后,李煜心知肚明,却无能为力,实在是苦不堪言。

根据上面两点,大家可知,李煜的“无言”,应该是二者兼有,既有无话可说的意思,又有无人可说的意思。南唐的坚城、利兵,一无所用,国破家亡能说些什么?昔日的近臣欺负到主子的头上,最喜爱的女人也被当今皇上欺负了,他能向谁说?

如今,他迈着沉重的步履,孑然一身,独自登楼,想起过去的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有何可言呢?向谁可言呢?怎能不“无言”呢?

抬头仰望,一弯残月,照着萧索的瘦影;低眉俯视,清秋锁住了梧桐,锁住了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这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了“梧桐”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梧桐”往往与“秋”相伴,表达凄凉悲伤的情感。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用“梧桐”这一意象渲染了秋天的悲凉和自己内心的凄凉。

这首词的下片抒写离愁:

本来,离愁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而且对于不同的人,离愁的伤害也各不相同。对于敏感的李煜来说,离愁的伤害更深更重,也更难消除。

但是,李煜是一位高明的词家,他将离愁比作“丝”。再乱的丝,再难理的丝,都可以剪、可以理。但是,自己的愁思却不能理,也不能剪。

由于李煜用具体可感的比喻,将摸不着、看不见的离愁写得真切、感人,十分贴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最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道出了这位昔日南国国君,今日北地囚徒的极为复杂的心情。

昔日的自己,身为南唐国主,每天都是车马喧阗,正如他自己的《望江南》其一所写: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昔日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好不气派,好不热闹。今日却运交华盖,踽踽独行,凄寒孤寂。这种强烈对比的滋味不是人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五味,而是一种难以言传又不可言传的滋味;是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是自己能够说得清,但又不愿向他人倾诉的滋味;是自己明白,却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滋味。是叹,是恨,是悔,这种深愁长恨让人感到它竟如此缠人,如此折磨人。

望江南(其二)

〔五代南唐〕李煜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