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这首诗引发了“乌台诗案” 最后一句更是让苏轼差点死于非命?

这首诗引发了“乌台诗案” 最后一句更是让苏轼差点死于非命?

时间:2022-06-01 10:22:06

相关推荐

这首诗引发了“乌台诗案” 最后一句更是让苏轼差点死于非命?

苏轼年少成名,同万千古代学子一样,想要为国效力的苏轼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科举应试当中一举成名,进入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中心官场。多次的守孝,让苏轼熟悉的朝廷被以王安石为主导的变法派大臣所主导,苏轼的官场之路就此开始颠簸曲折起来。由于政见不合,苏轼多次上书进言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为“乌台诗案”埋下了伏笔。

由于反对新法,作为文坛领袖的苏轼,经常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对新法的弊端和不满。于是御史台大量收集苏轼的诗文,牵强附会的隐射苏轼的罪名。妄图治苏轼于死地。

其中最典型的一首就是《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中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二句更是被判定为大逆不道。成为引发“乌台诗案”的导火线。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宋代·苏轼

吴王池馆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记名。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称赞双桧的正直,昂扬不屈之态。是苏轼赠与钱塘的秀才王复,借用王复院中两颗高耸的古桧,来赞扬王复悬壶济世,刚正不阿,表里如一的优良品格。

诗的前四句是对双桧所在环境的描写,通过奇草幽花来衬托双桧高洁的品行。一二两句写池管遍开整个城市,奇花异草数不胜数,“不记名”暗示“奇草幽花”的数量之多。三四两句通过对青盖遮蔽下不见踪影的“奇草幽花”与高耸挺立的双桧对比,来引出双桧,为后文写双桧做铺垫。苏轼未尝没有通过“奇草幽花”与“古桧”的数量对比,来暗指品格高洁的君子数量稀少的意思。

后四句是对双桧的特写。五六两句是对双桧外形的刻画,两颗古桧相对而立,都表现出一股凌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树干笔直高耸入云。七八两句是对双桧深藏地下的根部描写,夸张的想象双桧的根在九泉之处也是笔直毫无弯曲的状态,这个只有隐藏在地下的“蛰龙”才能知晓。苏轼通过对根部和表露出来外形的具体描写,主要体现表里如一的优良品德。

诗歌的最后四句“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然而这样一首好诗就是因为最后一句的“蛰龙”可能跟皇帝的“真龙”扯上关系,便被打上了叛逆的罪名,更是引发了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差点让苏轼死于非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