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随园食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美味佳肴

《随园食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美味佳肴

时间:2020-05-19 11:14:29

相关推荐

《随园食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美味佳肴

大家好,我是大厨乌雨,非常感谢你的点击阅读,真是由于你的支持,我才持续有动力创造。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国一本比较著名的食谱,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详细记载了美食的美味佳肴,是不可多得的一本记载当时的美食生活。

袁枚和《随园食单》是我国数以百计的食谱、食经中,袁校的《随园在食单》是其中的佼佼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乾隆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出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

四十岁起退隐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以文酒会友,享盛誉达五十余年之久,成为有清一代著名的文人、名士、诗家和美食家。一生著作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三十余种。

《随园食单》是他72岁以后整理写成的一本烹任专著。袁校论诗,首重性灵,主张写诗要有个性,要让本性自然流露。

他说:“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作诗,不可以无我”,"味欲其鲜,趣欲其真”,"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他的烹饪著作和他的诗歌理论在观点上相通,强调菜的本味和特色,反对大杂烩和千菜一味,认为“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

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又认为:“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一般的厨师,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煮,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善治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这是他对美食的独特见解,构成他颇有特色的饮食观,也是精华所在。书的开头部分,除《序》外,还提出了20个“须知",和14个“戒”,全面地总结了古代烹调经验,发展了我国的饮食理论,至今仍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紧接着,《随园食单》又分12类,简单扼要地记述了我国从14世纪到18世纪中流行于大江南北的328种菜肴饭点及其烹任方法,还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

同样,袁校用诗人的笔调,避免作枯燥的叙述,而是抓住特点,独抒已见,不落俗套,常发妙语,从而使这本技术性很强的烹任著作具有洁新可读的风格。目前,《随园食单》已被译成日文,并且受到法国、美国等有关大学的重视,成为一本中外的烹任“圣书”。

袁枚写《随园食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就,据我的看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

是自己的经历有关,一是他本身是个吃货。

袁枚与雍正、乾隆年间的权臣、重臣尹继善谊兼师友,尹四任两江总督,驻在南京,袁长期是尹的门下容。

由于尹是一个金衣玉食、养尊处优、生活享受非同一般的人,所以袁校受其影响,得以广交朋友,遍

尝美味,有丰富的饮食阅历和体验。有一则资料写道:“尹文端公督两江时,好平章肴馔之事,尝命

衷子才遍尝诸家食单,时有所称引。

甚至有很多人主动送上美味佳肴,请求品尝,这就为袁校写作食谱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随园食单》中提到的江南江北的官僚、富商,有杨兰坡、姿云岩、汤西崖、谢蕴山、吴小谷、席武山、钱屿沙、蒋士铨、唐静涵、程泽弓、何春巢、章淮树等数十家,可见当时豪门以饮食相尚的风气。

但袁枚比较实事求是。他无论从谁家得到秘传,都会注明"某某家制法最精”,极佳”。由此可见,《随园食单》确是在品味百味的基础上写的,他和一般摘录旧籍道听图书图説的不一样。

袁松园历丰裔、口福不钱。只是问题的一面。

另一面,却是主观上孜孜以求,留心观察,有雾必把所有美味学到手的决心和毅力;如此广搜博罗,

日积月累,才能汇集成书。他在序言中说:“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频集众美。

这是差厨师去学去求的,还不足为奇。《随园诗话》中有一条写他自己求方的故事,更叫人惊异。有一次,他在蒋戟门家吃蒋手制的豆腐,吃得非常满意,“一切盘食物尽废,于是向将求赐烹饪法。这时他已归隐,蒋笑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

袁枚真的向上三揖,蒋才告诉他方法。归家后,他如法炮制,果然朋友品尝后都夸奖。后来,毛俟园作诗夸奖他:谁知解组陶元亮,为此曾经一折腰。”这一趣闻说明,如果没有甘当小学生的好学之心,这几百条烹任方法也是积聚不起来的。

《随园食单》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也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袁校从来不迷信前人,不盲从名家,这

是他的优点。他对元代著名画家倪所撰《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仅取“云林鹤”的烧法,因为它是靠水气蒸和热锅产生的高温把鹅“烘”熟的,保存了原汁原味,符合袁枚的烹调理论,其余则无所取。

而对于明末清初的两位大名士-,陈眉公与李笠翁,更是极力诋毁,认为他们的饮食言论都是

“陋儒”的“陈言”,一概不予采纳。但也有人认为,袁枚以诗论菜,有时喜作过高之语,近乎偏见和

武断。如梁章钲在《浪迹续谈》中说:"《随园食单》言海参、鱼翅皆难烂,大凡明日请客,须先一日煨

之,方能融洽柔腻。若海参触鼻,鱼翅跳盘,便成笑话,可谓言之透切。

唯有随园调鱼翅须用鸡汤掺和萝葡丝飘浮碗面,使食者不能辨其为萝葡丝为鱼费,这是欺人,不用听从。

”又在《浪迹三谈》中说,"随园论味,最薄燕窝,以为但取其贵,则满珍珠宝石于碗,岂不更贯,自是快论,而其撰《食单》又云:燕窝贵物,原不轻用,如用之每碗必须三两。”则不但取其贵,而且取其多,免自相矛盾矣。

至言在广东食冬瓜燕窝,甚佳,则亦不可信。冬瓜本无性,亦无本味,不得谓之以柔配柔,以清配清。近人更以蛋鹌鹑蛋围碗边,求取采配柔、清配清之意,皆于真味不加毫末,更无谓矣。”

这些话都说得极有道理。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对《随园食单》来说,也不例外,所以以实践为准。

总结:

今天给大家分享了袁枚的《随园食单》,这本著作是作者七十多岁写的一本美食类的典籍,袁枚早期在当时的时代做官,更是拜当时的两江总督为师,可以说吃过各种各样的美食,对山珍海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吃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有独钟,经常自己动手实践学来制作美味的方法,邀请宾客品尝,朋友吃了都对他的厨艺大为赞赏。

所以袁枚的这本著作对于现在来说,非常的具有研究参考价值。更是被国外翻译成多国语言,被很多国外大学引起重视,研究中华美食。

他强调菜的本味和特色,认为各种菜有各自的本位,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我认为,每一种食材都有自己的本味,做出来的菜肴不能千篇一律,都是一个味道,所以要有自己的特色。

欢迎你在下方留言评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