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30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

(30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

时间:2022-07-21 21:47:34

相关推荐

(30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

问题补充:

(30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选官办法有四种:一是“纳赀(买官)”,二是“任子(高级官吏可保子弟一人为官)”,三是“察举”,四是“征辟”。最有意义和影响的是“察举”。刘邦建国后,奉行“打天下者坐天下”原则,任用跟随自己的旧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科目很多,都以“德行”为先、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对策)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材料三 贞观初年,唐太宗亲自查看考进士的情况。发榜时,他带着几个内侍,来到端门前,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高兴的对身边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为,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材料四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 清

任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请回答:

(1)据材料,秦汉时期的“任子”与先秦时期哪种选官制类似(3分)?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完备的表现有哪些(6分)?“德行”为先、“儒学”为主,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思想文化政策(3分)?

(2)材料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6分)?

(3)据材料四的图表,分析从科举制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6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类似:世卿世禄制度 (3分)

答案:

(答案→)类似:世卿世禄制度 (3分)

解析:(1)从材料信息“高级官吏可保子弟一人为官”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任子制度是一种依据血缘关系做官的制度,类似于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从材料“科目很多,都以“德行”为先、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对策)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可以分析的出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发展到完善阶段的标志。“德行”为先、“儒学”为主,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家思想治国的策略。(2)从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信息可以看出大小官员皆有吏部考核升迁任免,从材料三可以看得出皇帝对科举制非常满意,从而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3)从图示可以看出选官的来源,从士族子弟家庭比重减少,庶族比重上升。对于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0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 选官办法有四种:一是“纳赀(买官)” 二是“任子(高级官吏可保子弟一人为官)” 三是“察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