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我和我的祖国②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我和我的祖国②

时间:2020-10-09 13:29:48

相关推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我和我的祖国②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飘荡在我们心坎中的旋律,代表着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依恋,也代表我们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是新时代摄影人的使命与责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摄影人就要通过影像向祖国献礼,歌颂这个美好的时代。

王群 青岛日报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荣获山东省功勋摄影家荣誉称号

王群 /乡情·胶南

1983年,乘座在来往薛家岛至青岛渡船上的村民。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往来逐渐多了起来。

1985年,山岭地上的小麦,因干旱缺水,欠收成。

1979年,灵山卫公社农民用镰刀收割小麦,一陇陇用麦秸捆扎好。

1986年,大场农民在忙春耕生产。

1990年,麦收时节,农民用小拖机抢运小麦。

1987年,农民给越冬小麦,追施氨水化肥。

1987年,铁山刘梅家庄傅贵彬一家用抬犂播种小麦。

1982年,“三夏”时节,王台农民抢收小麦。

1988年,小农机在“三夏”麦收中发挥作用,农民及时脱粒小麦,

1985年,麦收季节,大村农民在场院里打麦子。

1986年,农民抢运小麦。

1986年,麦收田里,一边是小型拖拉机收割小麦,一边是老牛车运输小麦,形成了鲜明对照。

1986年,农民驾驴车运小麦。

1988年,大珠山营海村,全村72%农户开采加工石料。

1989年,水利建设工地上,全靠农民肩扛手抬,劳动强度大。

1983年,海青公社后坡娄大队,石匠正在凿石盖新房。

1989年,大珠山镇开挖大桥水库,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1991年,入冬来,薛家庄乡西草夼全村劳力齐上阵,日上工250人,中小型拖拉机30台,小推车80辆,搬动土石3·3立方米,修建一座小二型水库。

1990年,大珠山镇入冬以来,大兴水利工程,挖大口井23眼、小塘坝27座,修水渠730米,搬土石方43·7立方米。

1987年,胶南县以治水改土为重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县一有效灌溉面积达50%以上,全县上阵人数达17万人。

1984年,胶南农业水利建设投入大量劳动力,蔚为壮观的水库工地。

1988年,六旺山周村,在半山腰处,开挖一座水容8·6万立方水的塘坝。

1983年,柏乡公社后立柱大队,投资10万元建起一座砖瓦厂。农民正在备烧砖用土。

1987年,入冬来,铁山苗家全村劳动力齐上阵,修水浇地配套设施。

1987年,宝山出动劳力,整修改造村庄道路,方便村民出行。

1988年,六旺农民在水库坝上打夯。

1983年,山区,头戴围巾,肩扛锄头的农民妇女。

1985年,红石崖纯朴的妇女,手挎箢子在播种。

1988年,隐珠海滩上,几位妇女一起打海蛎子。

1991年,灵山卫,休鱼期,渔民齐心协力将渔船抬上岸,修䃼整理。

1991年,渔汛,出海前,渔船上的“船老大”。

1982年,小场海边,一群孩子跟着爷爷下小海。

1993年,大场,农民收拾大白菜过冬。

1994年,城里蔬菜公司的业务人员,到菜地里收购农民的大白菜,供应市民。

1988年,夏粮收购开始后,售粮队伍排起长龙,农民冒雨交售公粮。

1983年,红火的王戈庄大集。

1987年,农民排队买化肥。

1990年,铁山后石沟村农民养殖黄牛,增加村民收入。

1984年,农村集市上的驴经纪。

1984年,兽医站扶持农村发展养殖业,技术员上门为农民饲养的猪仔打防疫针。

1979年,冒雪推车出工的社员。

1988年,张家楼,农民用手扶拖拉机进行夏播,孩子趴在犁具上压重扒地。

1989年,集市上兜售老鼠药摊位。

1986年,村里的大喇叭。时代印记。

1983年,农村的集市上,一位老汉手持烟袋买箢篼。

1989年,铁山乡 ,农民翻地垒堰种植林果。

1984年,岛上渔民出海捕捞作业。

1989年,春播时节,小场农民等待购买化肥。

1989年,春播时节,小场供销合作社千方百计组织货源,购进了复合肥、尿素、氮肥等农资,满足农民需求。这位购到化肥的农民,笑容写在脸上。

1983年,胶南最繁华大街人民路,那时,路上全是骑自行车的人。

1985年,泊里年集上,农民正挑选一领“泊里红席”过“大年”。春节时,当地习俗,家家户户的炕上都要铺一领红席。“泊里红席”历史悠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代代相传,是当地的 一种传统家庭手工制作,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8年,等待购买化肥的农民老大爷。

1984年,年集上,大胖孩儿和美人儿的年画最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1987年,海崖台子沟,是当地闻名的铁匠村,打制的农具铁锨、锄头,非常受农民的欢迎。

1995年,大珠山花会上,看热闹的群众。

1983年,正月里,铁山杨家山里的乡间小路上,一位儿子正用小推车载着老母亲串亲戚。

1983年,六旺公社,老哥俩抽烟、聊天。

1981年,市美公社,热灶上,一壶老酒喝起来。

1983年,海青公社后坡娄大队,两位村妇摊煎饼。

1998年,冬闲,小场后岚农民,热灶头上看电视。

1987年,灵山卫东门外村潘进香,是当地有名的养貂专业户,凭借一手养貂技术,使家庭逐渐富裕起来,盖起八间大瓦房,家中添置电视机、电冰箱、录音机、电话等高档家用电器。这是她一家人在午饭,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

1979年,琅琊夏河城北村,乡村的早餐。

1986年,王戈庄农民冒雪看戏。

1986年,正月里,㬵南举办了首届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1988年,黄岛镇建起一座敬老院,23位五保老人颐养天年。入院仪式上,五保老人受到热烈欢迎。

1986年,县文化馆的戏剧人员在辅导农民赶排地方戏荗腔。

1985年,一位小朋友加入到两位琴师中间看戏。

1997年,泊里农民用自行车,将集市上的高粱秸运回家,编织“泊里红席”。有着千年历史的泊里红席,在红席合作社的带动下,泊里镇已有500多农户重新拾起了多年不干的老“手艺”。

1986年,泊里一户老俩口,盘着腿在炕上吃饭。

1996年,新春佳节,大珠山胡家小庄,村民燃放起烟花爆竹迎新春。

1985年,用120海鸥双镜头相机拍照,是件奢侈的事。

1979年,琅琊斋堂岛渔民持帆远航,出海捕鱼。

时代印记

这段时间,重操旧业,整理数十年拍摄的底片资料,清洗、筛选费心劳神,熟悉的味道,享受的过程,仿佛又回到黑白影像年代,怀念从前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回溯旧时光,传统㬵片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视线,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

整理尘封已久的老照片,当这些黑白照片、黑白底片布满书房、客厅甚至餐厅时,我立马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整个身心笼罩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欣悦,像春天的微风,像冬日午后的阳光,我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它们,似乎受了一种魔力的牵引,我走了进去,去到了它们营造的那个叫做“过去”的情境之中,听他们诉说,听他们歌唱,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琐屑日常,我倏然感到一种异样的轻松,精神也为之振奋。于是,我将这些沉寂的岁月从沉寂的角落里唤醒,稍加筛选,陆陆续续将这些曾经的“多余的素材”见诸于媒体和省、市展览之中,谁知,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社会的诸多关注,反响强烈,许多认识的陌生的朋友打电话、发评论,使我蘧然觉得自己的工作和曾经的辛苦原来这么有价值!

王 群

责任编辑:杨振勇

通联编辑:林 静

人文情怀 经典关注

山东新闻摄影与您同行!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0531-83197516

投稿邮箱:sdpic@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