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新疆出土一本古书 颜良之死真相大白 学者:关羽的形象大受影响

新疆出土一本古书 颜良之死真相大白 学者:关羽的形象大受影响

时间:2018-11-07 16:56:40

相关推荐

新疆出土一本古书 颜良之死真相大白 学者:关羽的形象大受影响

"

关羽斩颜良这事,正史这么记载: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大意是说:关羽望见颜良大将麾盖,骑马冲入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枭颜良首而回军,袁绍大将没有能够抵挡的,于是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这处记载,初看自觉匪夷所思。古代行军打仗,大将单挑之事非常罕见,何况阵斩,还是单人单马斩大将。要么就是记载方面的问题,要么真是神一级别的表现了。

后来对这事的唏嘘,主要与张辽有关。《武帝纪》和《张辽传》中,都记载了破颜良时,张辽为正,关羽副之一事。按此两传之载,则当时不但只有张辽和关羽两将进攻颜良大军,必然还会带一些手下冲入,如张辽合肥八百破十万一战。如果此记载可信度更大,则关羽之斩颜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许并不是关羽一人一马冲入颜良大军,肆无忌惮将他砍掉,还能毫发无损回军,当时有可能是张辽和关羽,率领一些人马,冲入颜良大军之中,在交战时,斩掉了颜良。

然而,三国后千余年出土的一本古书,有一段白马之战的记载,可能会重塑人们的历史认知。

出土于鄯善的裴注三国志抄本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魏书》

大意是说:刘备败亡青州。青州刺史袁谭(袁绍长子),是刘备过去的茂才,率领步兵和骑兵迎接刘备。刘备跟随袁谭到平原,袁谭遣人飞驰去报告袁绍。袁绍派遣大将在道路上迎接刘备,亲自离开邺城二百里迎接,与刘备相见。王沈《魏书》说:刘备归袁绍后,袁绍父子对刘备倾心敬重。

从这则史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条信息。首先,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时,抽身离开前线,在徐州击败了刘备。之后,刘备和关羽走散。刘备败亡青州,关羽被曹操活捉,去了许都。再后,袁绍长子袁谭,对刘备极其尊敬,亲自迎接,还迅速告知了袁绍。这说明,刘备和袁绍的儿子袁谭的关系极好,受到袁谭敬重。第二,刘备见袁绍前袁绍的表现,说明他对刘备也非常敬重。袁绍之前和刘备打过两次交道。一次是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一次是刘备第一次投靠袁绍(那时赵云还在袁绍军中效命),说明刘备与袁绍的这两次交往,二人的关系也非常不错,否则,袁绍如何会亲自离开邺城两百里迎接刘备。王沈的魏书,再次佐证了袁绍父子对刘备的爱戴,一句话:刘备和袁绍,当时处在蜜月期。

当然,二位如此相投,也不全是私交好这一缘由。袁绍当时正在官渡和曹操对峙,因此,袁绍和刘备,自然而然站在了一条战线上,这是其一。刘备是英雄,这个在当时已是人们公认的了。刘备的优势,在于非常能得人心,而且刘备的能得人心,完全不是出于权谋,是他的的确却是那种和人交心的主公。比如,他在徐州,比如,他在荆州,以及后来在益州,都是刚去不久,就已经非常得人心了。熟悉正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刘备刚去荆州不久,刘表就因刘备强大的收人心能力而忌惮刘备;刘备刚去益州,刘璋也因同样的原因而忌惮刘备。可以说,刘备能得人心,纯粹是他的天赋。因此,这样一个人,既和曹操不共戴天,又是一位英雄,又非常能得人心,袁绍自然要重用刘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再看关羽。关羽投降曹操时,刘备和袁绍正处在蜜月期。《武帝纪》中明确记载,曹操知道关羽必然不会久留,只是关羽一定要报答曹公才会离开曹操。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关羽在曹操军中时,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一定会想方设法离开曹营。

关羽如此,刘备必然也是如此。当时,关羽和张飞依然是刘备手下最重要的将领,而且三位关系非常好,刘备在袁绍军中,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关羽的下落,如果他找到了关羽的下落,也一定会想方设法与关羽团聚。而且,刘备自然是不可能去曹操军中的,因此,要么刘备离开袁绍,关羽离开曹操,二人相聚;要么关羽投靠袁绍,和刘备一起帮助袁绍,打败曹操。

刘备的这些想法,袁绍不可能不知道,刘备也必然会想尽办法让关羽来到袁绍军中——虽然不是为袁绍效命,但也可以如之后刘备去汝南联合刘辟那样,扰乱曹操后方。袁绍知道这些想法,袁绍的首席大将颜良,如何能不知道?既然颜良知道,那么颜良就明白关羽并非是自己的敌人,而是不得已才投降了曹操,从而不设防备。

因此,关羽斩颜良这事,很可能是这样:曹操大军和颜良大军对峙,颜良知道关羽在曹操军中,而且关羽也不是真心要降曹操,所以对关羽并无很强的戒心。之后,曹操遣张辽为先锋,关羽为副将,率领人马冲入颜良大军之中,在交战的过程中,关羽难免会与颜良照面,此时,颜良自然能识别出这位赤面长须的美髯公,关羽却不能,他只知道这是敌军统帅。因此,关羽极有可能是在颜良措手不及时,一枪刺死了颜良,因而,关羽之杀颜良,或许并没有正史记载那么匪夷所思,而是“偷袭得手”。顺便,关羽在历史上使用的也不是什么青龙刀,而可能是槊或长矛一类的捅刺兵器,一方面,那时候还没有青龙刀这种兵器,另外,那时候绝大多数将领在上阵时,都用矛或槊,比如吕布。

从关羽斩颜良这事,我们还能辐射出另一个问题:为何当时打仗,会出现几百人大败几万大军的情况?

张辽在合肥,干过这事;曹仁在江陵,干过这事。张辽率领八百人,曹仁更威猛,只有十几人。然而,二位花了一上午,在数万大军之中,进进出出,如入无人之境。我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因为一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突然性。张辽在合肥攻破孙权十万大军一战,是临阵突袭的代表作品。张辽冲锋的时间,选择了“平旦”,就是清晨五点那会儿,太阳刚刚过地平线。这个时候,东吴大军必然不会充分防备,但是张辽一方,却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第二,其实几百人攻破几万人这种说法,很有迷惑性。人们一听到这种说法,往往会产生一种联想,几百个人,和几万人都交过手,然后还能战胜他们,实则不然。几万人的大军,光连营,少则数里,多则十几里。官渡之战时,袁绍有十万大军,当时袁绍大军的连营,就是十几里长。这么长的连营,张辽只有八百人冲入,其它地方的孙权大军,怎么可能反应过来。即便能反应过来,又如何能直接参战,毕竟能直接与张辽等人交手的,也只有他身边那几百人。因此,所谓几百破几万,并不是真的几百人和几万人交战,然后还打败了几万人,而是几百人与几百人交战,打败了对方,其余的大军,要么待在营里,要么爱莫能助。

第三,和正史的记载方式有关。凡正史记载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往往会偏袒那个被记载的人物。比如关羽斩颜良这事,在张辽传里,就是简单的几个字:破斩良。到了关羽传里,就洋洋洒洒几十个字,而且记载非常生动。张辽在合肥击破孙权大军这事,也是如此。这件事在张辽传中,记载非常详细,用了几百个字,在孙权传里,几个字而已,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下孙权这场战事的情况。而且,张辽传中的记载,显出张辽是大破敌军,孙权传中的记载,却是孙权撤军。这,就是原因。下面,就给大家看一看记载的差距,上一则是张辽传对这件事的记载,下一则是吴主传(孙权传)对这事的记载。

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 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张辽传》

昭兵不利,孙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孙权退。——《吴主传》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