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落实“十个一”】行走孔孟圣地 乐享文化盛宴——青岛三十七中“登高必自卑 行远必

【落实“十个一”】行走孔孟圣地 乐享文化盛宴——青岛三十七中“登高必自卑 行远必

时间:2019-04-16 05:53:24

相关推荐

【落实“十个一”】行走孔孟圣地 乐享文化盛宴——青岛三十七中“登高必自卑 行远必

今天,我们研学的目的地是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两千多年来受到皇帝的礼拜,受到人们的膜拜;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孔圣人呢?何为圣?人之至者为圣。何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为至圣。孔子千百年来一直被尊称为“至圣”,这种尊崇在孔庙、孔府和孔林里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万仞宫墙

夫子之墙万仞,这是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一次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后来把数丈改成万仞,更形象比喻孔子思想的高深。

金声玉振

这是孟子赞颂孔子的话。出自《孟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完美无缺,自始至终、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是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古代演奏音乐,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是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的音乐,这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褒扬,也符合孔子所推崇的礼乐思想。纵观孔子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音乐的痴迷,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为恢复礼乐制度作出了毕生的努力。孔子访乐长弘,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在古代,乐主要作用是使不同等级的人,心灵彼此交流会通,产生一种和谐的情感,故称“和合之道也”。《乐记》则把乐的和合功能说得更加明确:“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之所以具有和合作用,是因为乐是诗歌舞的和谐统一,是金、石、丝、竹、土、革、匏、木等八种乐器发出的多种声音和谐统一。当人们听到乐时,便会从心灵深处油然而生一种和谐的情感,化解因身份差别而形成的隔阂和怨恨。这就是《乐记》所说的“乐至则无怨”。

另外,“金声玉振”四字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金声并不仅仅指钟声,也指美善之声。“金者,情和之至也。”以金玉比喻美善,有如“金玉良言”之例。古人多以玉比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玉者,国之重器也。”

金声玉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博大、和合、儒家核心的精神。

这种和谐精神铸就了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和思维方式,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

太和元气

“太和”就是“大和”。但“太”具有“比大还大”的意思,有学者说“太”是“大于大”“最于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太和”具有“根本性”意义与特征。元气,大化之始气。古人认为是太和元气哺育了世间万物。这里把孔子之道比作太和元气,显示了孔子思想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巨大作用。

孔子思想的如此魅力,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只是由于有了他的学说,这个有着众多省份的大国最终也没有瓦解。

说到底,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文化。孔子以小通大,提出“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通过孝悌培养爱和敬。他的方法贴近人心,他的思维符合人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本着“中人之情”的原则,以人人能知能行的方法,“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从而在日常与细微中洋溢温暖与深情,使历代的人们追求和谐与安宁,希望安居乐业,向往愉悦快乐。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内在地决定于如何处理自身与内心的关系,人们这样思考,就慢慢染就了自己的生命底色,就确立了明礼修身、推己及人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滋养和哺育历代炎黄子孙的“太和元气”。可以肯定,孔子思想必将继续为人类的和睦与和谐做出贡献。

戒贪图

孔府内院,一面墙上一幅彩绘壁画映入眼帘:壁画为明代古画,画的是一头怪兽,头似龙、口如狮、身似麒麟、蹄如马,张牙舞爪、卷舌露齿、怪诞凶恶。它周围散落着被吞噬的宝物,脚踏着“八仙”的宝器,但仍满足不了它的欲望,仍然目不转睛盯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企图将太阳占为已有,最终落得个葬身大海的下场。这幅壁画里的怪兽古人称为“贪”,整个壁画充满着寓言色彩,诠释了贪得无厌是自取灭亡的文化内涵。

孔府袭封的衍圣公请工匠绘制了这幅孔氏《戒贪图》,还立下家规:每当衍圣公从内宅出来路过照壁时,跟班的差人必须高喊一声:“公爷过犭贪了!”看似出于礼仪,向外通报衍圣公要出门,实则是提醒衍圣公到外面后,一定要以德为本,保持清廉俭朴形象。《戒贪图》作为家训,告诫子孙切不可贪婪纵欲。

孔林

游完了孔庙、孔府,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是时候去找些美食来填补饥饿的胃和空虚的心了。饱餐一顿后,我们来到了三孔最后一“孔”——孔林。

孔林,千秋激荡沉淀,埋藏代代孔人;孔林,万人凭吊,祭拜先祖;孔林,古木参天,茂林幽深,墓冢累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乃孔子于中国人之大义。

刚进入孔林就可以看到两根石柱竖立在道路两侧,那就是望柱,导游说走过了望柱就表示进入了墓主人的领地,而望柱就是一个这样的标志。走过望柱就能看到两只虎豹长相的猛兽,那就是文豹,据说文豹性情凶残,常被古人刻在墓室里作为镇煞鬼怪的神兽。

孔林,上演着一代代人的兄弟情义;孔林,聚集着永垂不朽的灵魂,世代相传的儒家文化,从这里崛起,流传;孔林,是后人回望历史敬仰历史的洞口。

孔子在政治道德方面的礼与仁的思想,重义轻利的经济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史学思想,美善统一的美学思想,他的着作与文献整理方面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

有人说:孔子是中国的无冕皇帝。其实,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也是未来之师,永远之师!

梁漱溟先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

1988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包括52名科学家)对议题"面向21世纪"经过四天讨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第一位,确实实至名归!

膜拜至圣,仰望先师,中华文化,自信满满!

"行走齐鲁,登高行远"游学感悟

级1班辛佳音:

三孔中每一处都令人叹为观止,刻骨铭心。行走在其中,内心似乎也少了一点浮躁,多了一点沉静。

级1班孙毓含:

当我们走出三孔,感慨万千之时,更重要的是体验这份真切的文化,感受古人赋予我们的一脉传承的神韵。孔庙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松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庙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高耸挺拔的苍松古柏间辟出一条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奥。座座门坊高持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孔庙的肃穆庄严不由得让人沉醉其中,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儒教的行为规范,受益匪浅。

级3班黄韵淇:

初遇三孔便深感儒学的博大。它就像一粒种子,历经千万年的孕育成长,早已成为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泽被后世。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棵“古树”的勃勃生机。

级3班王文鑫:

孔子,中华文明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走进三孔,在这些气势恢宏、布局严谨的建筑中,领悟着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感受着历史传承的典雅和文明。

级1班辛佳音爸爸: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文化之一,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二千余年。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到目前为止仍然在规范国人的道德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古今中国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如今中国在世界各地修建孔子学院近千所,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今天,学生们能够来到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先圣孔子的故里,追寻孔孟颜回等儒家先贤的步伐,聆听儒家思想的精髓,体会儒家思想的创立、发展、辉煌之过程,享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洗礼,意义非凡。在这里,学生们亲身感受了孔庙、大成殿、孔府的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思考孔孟的思想传承,了解了儒家文化的演变与更替。希望会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一颗思想的种子,这颗种子有朝一日或许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思想的果实。

行走于庄重的东方圣城,穿梭在静默的古树中,聆听着流芳百世的故事、传说和典故,感受这历史的沧桑和远久。俯仰千年学海,纵然炎炎夏日,怎敌赤诚向学之心?汗水虽布满了脸颊,但难掩眼神的焦渴;汗水虽浸湿了衣衫,但阻挡不住对先祖圣哲的崇敬。这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考验。在孩子们安静凝神的聆听中,在孩子们沉静深邃的眼眸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新生,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游走孔孟圣地,乐享文化盛宴。瞻仰万世之师,礼敬传统文化。

撰稿:张业芬

【落实“十个一”】行走孔孟圣地 乐享文化盛宴——青岛三十七中“登高必自卑 行远必自迩”研学活动纪实(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