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有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 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有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 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时间:2019-02-10 16:49:37

相关推荐

有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 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 文 约 3006 字

阅 读 需 要

7min

在气象学的研究中,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曾提到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着名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在军事战争史上,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发明,往往改变了战争形态。

1马镫骑兵助推器马镫,是一种悬垂于马腹,圆环状,可以让骑手双脚得到支撑的器具。马镫的发明,很大程度解放了骑手的双手,也让农耕民族骑兵有了和从马背上长大的草原民族骑兵较量的能力。在马镫发明之前的时代,骑手驭马需要长时间培养,而且在马上也受限颇多。所以,骑兵并不作为农耕民族主力部队存在。骑兵的职能在于侦测、破袭、同敌军小股部队或骑兵部队作战。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更多散布于各个主力部队中。先秦时期的兵法着作《六韬》中,曾对早期骑兵的作用有如下分析:

“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大概意思是,骑兵制胜的关键在于突击、断粮还有尾袭。

游牧民族具装骑兵这种战法作为主流一直延续到汉景帝时期。直到汉武帝时,卫青抗击匈奴,才出现了成建制的骑兵冲击战术。早期的马镫是单马镫,主要是辅助上马的工具,在《三国志·吕岱传》中就有所记载。形制完备的双马镫,最早出土记录是在辽宁北票县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由于器件的发明时间肯定要早于出土时间,那么双马镫的发明大概是在三国到西晋时期。西方使用马镫的时间相对中国要晚,欧洲最早的马镫出土于公元6世纪阿瓦尔人的墓葬中,文献上也要在6世纪末的拜占庭皇帝提比略二世操练骑兵时才有记载。在双马镫普及后的中国南北朝时期,骑士解放了双手,双脚有了支撑,更利于发挥骑兵冲击力强的特点,当作战时骑兵冲击的收益高于机动性,集群骑兵冲击战术便逐渐代替原本的骑射,成为了主流。这一点,在高欢和宇文泰的多次交战中有所体现。后来高欢的孙子北齐宗室高长恭和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这种战法的忠实拥护者。在北齐北周对峙期间的邙山之战中,高长恭率五百骑两次冲击北周阵形,被军士传唱为《入阵曲》,而李世民也因为多次冲阵留下了《秦王破阵乐》。而在此时,马槊也基本取代了两汉时流行的戟(马槊可视为加长版的矛,专用于突刺),这一点也服务于常态化的骑兵冲击战术。

在西方,马镫同样影响深远。美国学者林恩.怀特(Lynn White)认为马镫革新了战斗方式,让骑士解放双手的情况下,可以借用马力冲击。

以李约瑟 (Joseph Needham)为代表的一部分西方学者甚至认为,马镫的出现对于欧洲社会形态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立了封建制度,他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马镫对于欧洲进入骑士时代有着重要的作用。

2铁丝网:骑兵终结者如果说马镫开启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冲阵时代,那么铁丝网就是这个时代的终结者。铁丝网是美国人约瑟夫·格利登在放羊时防止羊偷吃庄稼而发明的,铁丝网一经发明便广泛应用在军事中,成为骑兵的天敌。同一时期的1861年,加特林机枪问世。这时以铁丝网阻滞骑兵冲击、机枪收战绩的战术逐渐成熟,骑兵再也不复先前对步兵野战时摧枯拉朽的荣光。虽然如此,骑兵也并未被扫进历史的故纸堆。18世纪以前,骑兵的价值在于袭击对方时的高机动性,以及冲击敌军军阵的冲击性,由于机枪和铁丝网的相继问世,骑兵再难在战场上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军队摩托化并不完备的二战之前,骑兵又恢复了类似中国先秦时期的破袭、保障后勤还有作为机动力量运输的作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二战的苏德战场上。毫不起眼的铁丝网联合机枪终结了所向披靡的骑兵,威风勇敢的骑士们从此成为了保障运输的后勤兵。

3绑腿:远征必备绑腿的传统自古有之,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在《诗·小雅·采菽》中,《诗·小雅·采菽》记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郑玄笺:“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胫(小腿),自足至膝,故曰在下。”《左传·桓公二年》也有相关记载:“带裳幅舄。”孔颖达疏:“邪(斜)缠束之,故名邪幅。”绑腿是一种腿部防护措施,是用长布条裹至膝盖以下,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充分避免血液由于长期行军停留在腿部,造成腿部酸痛,利于长途行军。除此之外,在山地丛林作战时,也可以有效避免蚊虫叮咬等等。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大部分时间难以拥有大量战马,步兵始终是主力,所以绑腿尤为重要,被各国军队广泛使用,直到二战时期。绑腿的消失,除了机械代替双脚行军以外,还有其他原因。抗美援朝战争时,美军使用大量燃烧弹药,如果衣服着火,需要尽快脱掉,这种情况下,绑腿成为了拖累,再加上军靴可以代替原来绑腿的部分功能,绑腿就这样被逐渐淘汰。

明军南方步兵中的绑腿

4罐头:补给革新19世纪前后,拿破仑率军南征北战,但食物保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为此,他悬赏了12000法郎(当时的巨款),希望有人能提供切实可用的食物长期保存方法。当时,法国人阿佩尔采取加热密封的方法,以玻璃罐、木塞、铁丝等制成了最早的罐头,并在海军试验报告中通过,赢得了大额赏金,同时也加速推进了战争形态的发展。罐头问世以前,后勤补给很大程度依赖于建立的补给线和水流。例如在明初的征讨安南的战役中,由于越南北部的地形没有河网顺延而下,明军驻守成本太大,才在宣德年间最终退出安南。罐头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况,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让军队不用再过度依赖于原先的补给线,同时,运输成本和保存成本大大降低,远征军队的规模可以迅速提升,国家对于边疆的掌控力也有所加强。拿破仑入侵俄国的超长距离作战,动员了五十万军队,这样的远征动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在依赖补给线的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罐头的革新作用毋庸置疑,只有军人的胃吃饱了,军队才能取胜,毕竟再也没有什么比吃饭更重要。

二战时期军用罐头

5燧石击发装置:近代战争的开端燧石击发装置是自生火枪的初代产品燧发枪的点火装置,由法国人马汉在16世纪末发明。在中国,由明代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在其《军器图说》(崇祯八年即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在燧发枪发明的火绳枪时代,风雨天气和射速过慢是主要限制,以明朝的鸟铳为例,据明末火器专家赵士桢描述,鸟铳的使用步骤繁杂,可分为以下步骤: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仅仅能发射1发弹),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这时才能算是准备完毕,射击时,还要打开火门盖来点燃火绳。

毕懋康《军器图说》中所研制的燧发枪(自生火铳)繁杂的步骤让鸟铳的发射速度为每分钟2-3发,这个时间已经足够让敌军骑兵冲入阵营。除此之外,不能专心射击的情况下,鸟铳的准心也相当感人。万历末年,熊廷弼去辽东练兵时发现“三十人射打通计仅中一铅”。虽然有明末边军武备废弛的缘故,但其繁琐的操作也起到了负面作用。更大的缺陷在于,非自生火铳一旦天气潮湿或是风雨天气时,就会直接变成烧火棍。

普鲁士时期燧发枪比起火绳枪,燧发枪的优点在于,它的发火装置依靠机械撞击生火,相对而言不受天气因素干扰。而且使用步骤更加简单,射速更快。在轮射战术下,燧发枪手的射击准度提高,火器轮射战术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极大推进了近代火枪的发展。尽管在1635年毕懋康已经将其发明,但还没来得及普及明朝就灭亡了。中国的火器发展也从此陷入了停滞。你认为军事中还有哪些小发明影响了大历史?欢迎留言分享。

“果粒历史”暑期“大放价”老用户续费只需69元

新用户同享老用户优惠

七年杂志+一年新刊+百集音频小课

两杯咖啡,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

(优惠活动时间:.7.2-9.2)

苹果用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进入“果粒历史”微店购买

安卓用户直接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