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康熙派他收复台湾 他到郑成功庙里烧一炷香 台湾顺利收复

康熙派他收复台湾 他到郑成功庙里烧一炷香 台湾顺利收复

时间:2020-07-28 12:37:28

相关推荐

康熙派他收复台湾 他到郑成功庙里烧一炷香 台湾顺利收复

明朝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当时明朝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因为台湾孤悬海外,所以一直没有被收复。直到清朝康熙登基时,明朝遗臣郑成功率师攻打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时,台湾已经被荷兰人侵占38年之久。由于郑成功代表着明朝政权,和清朝分庭抗礼,又过了,康熙派大将施琅攻打台湾,两岸终于统一。

在郑成功父子管理台湾的时期,施琅被誉为第二个“吴三桂”,因为施琅3次背叛旧主,被称为“无主之臣”。施琅是福建晋江人,从小不喜学文,但喜习武,17岁就跟着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打仗,屡立战功。这一时期,施琅和郑成功是战友,关系亲密。顺治三年,郑芝龙和其子郑成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继续抗清,施琅选择了跟随郑芝龙,归顺清朝,这是他的第一次叛变。

随后,清朝将领李成栋反叛,施琅跟随李成栋反清复明,这是施琅第二次叛变。施琅很快找到了郑成功,继续支持郑成功。顺治八年,施琅和郑成功意见相左,被郑成功解除兵权,二人逐渐闹掰,施琅又投奔清朝,而此时,郑成功却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这是施琅第三次背叛旧主。

康熙平定三藩后,开始思考收复台湾之事。当时朝廷上意见并不统一,索额图等人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对清朝的价值并不大。而李光地认为,台湾虽然是海岛,但关四省之要害,必须收复。康熙是赞成李光地的,但在任用施琅上,却犹豫了,康熙有三点顾虑:第一,施琅是汉人,也是明朝旧将。第二,施琅和台湾郑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三,施琅屡次背叛,不一定可靠。但最后,康熙在召见施琅之后,决定任用施琅。因为施琅对康熙说:

“吾在京二十又五年,日夜磨心熟筹,无时不注台湾之动向,台虽孤悬,而连骨血,若他日为夷所据,再出兵讨之,必晚矣。至如耳之蝇,不能寝食以安。”

康熙看出了施琅的决心,同时知道,施琅有其他将领没有的海战优势。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1年),台湾郑经去世,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位,康熙料定台湾政权必定不稳,立即派施琅南下福建,准备攻打台湾。不仅如此,为了能让施琅顺利收复台湾,康熙不仅授予施琅“太子太保”衔,而且还给了“自行进取”的权力。也就是说,施琅独自掌控军事大权,不受后方姚启圣等人的干涉。

施琅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在澎湖之战中击败台湾刘国轩,郑氏政权损失惨重,施琅并没有乘胜攻打,而是进行招降。这一举动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台湾郑克塽最终愿意投降。施琅让大家都不要轻举妄动,而是派人急请康熙的“招抚诏书”。

在此之前,那些满洲将领在康熙面前进献谗言,认为施琅一旦攻下台湾,为报父亲和弟弟之仇,必定公报私仇,大开杀戒。康熙不相信施琅会如此,当康熙看到施琅的奏报后,哈哈大笑,他知道,他信任施琅是没有错的。

施琅按照康熙的诏书招抚郑氏,并且在登岸后第一时间去郑成功庙前上了一炷香,台湾百姓本把施琅当做“吴三桂”,如此以来,纷纷感动不已。施琅给康熙的奏折上说道:

“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从不大开杀戒,到主动给郑成功上香,可以看出,在施琅心中,国事大于私仇。正是因为施琅的努力,台湾以最小的牺牲的统一,施琅成为千古英雄。

笔者曰:我辈自强不息,以国事重,必定再出施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