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奔袭红盐池 大败蒙古军!虽为文臣却成为大明帝国的边防支柱

奔袭红盐池 大败蒙古军!虽为文臣却成为大明帝国的边防支柱

时间:2018-09-05 12:38:24

相关推荐

奔袭红盐池 大败蒙古军!虽为文臣却成为大明帝国的边防支柱

大明帝国中期,虽有“远迈汉唐”的豪气干云,但也有土木堡之变的奇耻大辱。也就是在明帝国中期,涌现出一大批有领兵将才的文臣,他们成为大明帝国的边防支柱,逐渐洗刷了土木堡之变的耻辱。其中战功最为显赫的当属“三王”——正统年间的王骥、成化年间的王越、正德年间的王守仁(即王阳明),他们皆以军功封侯。在“三王”中,王越长期出任明朝的重要地方领导,也曾作为明军高级指挥人员直接参与作战,更先后在北部和西北边境取得不俗战绩,其中就包括红盐池和威宁海大捷。

红盐池大捷

成化六年(1470 年),朝廷将王越提升为总督,全面负责河套的军务。这时明廷再一次提出“搜套”(将蒙古人强制驱逐出河套),但此时王越手下只有不足两万军队,且“士卒衣装尽坏”,还分散于各个城堡之中,能集中在手上的军队更少。而蒙古方面却有数万骑兵,因此王越深感难以胜任“搜套”任务。于是王越和朱永向朝廷献上战守两策。

同年,河套的蒙古军队再次入寇,王越和朱永将其击退。这时兵部尚书白圭又提出“搜套”。第二年,朝廷为了真实判断局势,特地派吏部侍郎叶盛来边关巡视,并与王越等边关将领商讨对策。面对当时士卒衣甲损坏严重、战马损失过半的局面,王越再次提出休兵。叶盛拿不定主意,就和王越一同回京探讨。

在京师廷议上,方案不外乎增加兵力防守险要之地;或者增加兵力大举出关,驱逐蒙古军队;更有人提出恢复明初河套北部设置的东胜卫。叶盛首先否定了大举出兵的建议,认为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增兵设险,之后再准备出塞的事,而选拔统帅是第一要务。

这时边关的兵力虽然已经被增加到了八万多,但互不节制,不能形成合力。于是朝廷命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节制陕西、宁夏、延绥三镇官兵,任命王越为总督军务。由于当时实行文官统兵,所以真正的统帅无疑是时任总督军务的王越,这也就是将三镇的兵事交于王越。

但不巧的是,此时蒙古军队再次入侵,而这一次,明军却没有成功地截住蒙古军队。于是言官们纷纷弹劾王越“玩寇殃民”。当然,坐在后方的言官是不懂前方的战事的,河套地区边防线长达两千多里,不可能处处设防,蒙古骑兵可以依靠自身的机动优势,从薄弱处进入长城,任何人也不可能准确预知对方的行动。

王越则深感现在不是“搜套”的最佳时机,便向朝廷上奏:“搜套”必得调精兵十五万,但现在的局面是粮饷不济、陕西疲敝,而内地已经出现不稳的苗头,所以万万不可出兵“搜套”。而且王越还认为蒙古方面已经知道明帝国大军云集的消息,“搜套”的突然性也已经没有了。在这关键时候,赵辅又因为患病被迫离开陕西,“搜套”实际上已经陷入停滞。

但是,明军不进攻不代表蒙古人就不行动。成化七年(公元1471)蒙古军队再次入侵,王越与新到的宁晋伯刘聚在温云岭再次击败入侵的蒙古军队。此战之后,王越晋升为左都御使,并被赏赐蟒袍一袭。

河套的问题很显然不是靠这些零敲碎打的战斗可以解决的,最终必须通过一场硬对硬的会战才能解决。

成化九年(1472 年),蒙古头领满都鲁和孛罗忽联合入侵。此次入寇声势浩大,蒙古部落主力尽出。蒙古人如此自信,是因为他们是攻击者,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而且依据他们往常的经验推测,自己的后方是不可能被攻击的,但是这一次他们失算了,他们的对手是能力出众的王越。率军驰援的王越剑走偏锋,认为与其被敌人牵着鼻子乱转,不如直捣敌巢。

王越此举也是仰仗自身的优势所在。他为人豪爽、善得士心,且在边关多年,与将士交心已久,对边关的情况是很熟知的。而在此之前多次成功拦截蒙古骑兵的进犯,也证明王越在当地拥有相当准确的情报资源,所以王越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敌军巢穴的准确位置——红盐池。于是他决定兵行险招,亲率五千骑兵突袭红盐池。

明军从榆林出发经过红儿山和白盐池,两昼夜跑了八百里。王越到达红盐池时,突然狂风大起,遮天蔽日。这时一个老兵跑上前对王越说:“这是天助啊!我们乘风而击,敌人必然没有防备。我们回师之时却正好处于上风,我们又可以乘风而击,一举打垮敌军。”于是王越跳下马对着大风拜谢,并将这个老兵提升为千户。

之后王越以总兵许宁、游击周玉分别为两翼,自己亲自带兵突击。蒙古人毫无防备,被王越打了个措手不及。此战斩首三百五十级,缴获驼马无数,将蒙古的后方基地全部焚毁。与此同时,入侵的蒙古军队也受到明军痛击。刘聚在三岔大破癿加思兰主力,而王越在击破红盐池之后,迅速赶到韦州,痛击回师的满都鲁军。被击败的蒙古军队仓皇逃出边塞,而这时他们仍不知道自己老巢已被摧毁。

当他们回到红盐池时发现,这里满目疮痍,到处是被焚毁的帐篷,自己的妻子儿女全被明军一扫而光。满都鲁与癿加思兰只有相顾痛哭。之后他们做出的第一个打算就是迅速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两个部落全部北渡黄河,逃离河套。自此河套地区终于迎来了和平。

这场战斗,骑兵长途奔袭,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果断出击,指挥官机智沉稳,士兵素质优秀,情报准确及时,可谓是明军大规模“搜套”的经典战例。凭借此次胜利,王越也一跃成为大明帝国西北边防线上最为耀眼的将星。当然,王越的胜利也不是轻易得来的。在他之前的文官带兵,只是在后方发布命令、监督士兵攻击,以及在战后赏罚而已。王越却能和普通士卒一起向敌军发起冲锋,更为关键的是,王越还重视普通士卒,远强于同时代的大多数将帅。在选拔人才上,王越同样是注意选拔敢战之士,将在作战时勇于冲锋的勇士作为心腹将领,而且赏罚分明。所有这一切,都是这场惊天胜利的基石。

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23》

目录日不落的光辉岁月——大不列颠崛起和祸乱欧洲史屡败屡战的不屈斗将——立花道雪战记热兵器时代的先锋——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火门枪突袭红盐池——明帝国中期边防史与文官名将王越传略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辞》背后的鲜卑汉化与柔然战争

↓↓↓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