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王昌龄《出塞》:被称为“唐人骚语” 有深沉的历史感 耐人寻味

王昌龄《出塞》:被称为“唐人骚语” 有深沉的历史感 耐人寻味

时间:2019-11-17 03:23:15

相关推荐

王昌龄《出塞》:被称为“唐人骚语” 有深沉的历史感 耐人寻味

本文乃上登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盛唐的边塞诗人中,王昌龄以其诗作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很高的艺术概括力而著称。

《出塞》这首诗的前两句气象宏伟,境界苍凉。虽然只短短14个字,却有极大的容量。明月今古长在,本无所谓秦汉、隋唐之分。以月属秦似乎不合逻辑,但它却完全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浮现在诗人脑海中的并不是秦月、汉关的抽象概念。而是月临关塞的鲜明图景,以及由此产生的悠远的历史想象。

中天一轮明月,朦胧月色映照下透迤着起伏的崇山峻岭、万里长城、辽远的关塞。这景象雄伟阔大又带有一些苍凉寂寥的情调。古老苍凉的关塞经历了多少历史的风雨而巍然屹立。它自然会引起人们对逝去的遥远历史年代的回忆。

眼前这明月照临下的苍凉关塞,在遥远的秦汉时代曾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因此这一句写明月、写边关并不是在描绘景物、渲染气氛,而是通过秦月、汉关的所蕴含的诗意发散联想,抒写诗人对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的追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也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由古及今,当诗人的思绪由遥远的历史年代回到眼前的现实时,却不由得发现,尽管明月依旧、关塞长存,而代代征战,依然不熄。

诗人脑海中浮现出又一幅图景:一队队荷戈披甲的士兵,背井离乡,穿过茫茫的关塞,开赴塞外荒漠中的战场。但是战士中总有许多人不能生还,这一惨痛的事实从秦汉到唐是相同的。

此二句笼罩古今,包容上下。从历史上、地理上为诗篇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内涵极深广,所概括的是一部边塞史。首句音调激越、高唱入云。第二句寄概深沉。启人深思。三、四两句纯用议论。“但使龙城飞将在”,通过句首的“但使”二字、有力地勒转诗笔,振起全篇。

后面更以“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子。变悲怆之词为豪迈之语,变低沉之调为高昂之音。而诗人之所以从哀念长征未还之人,转到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正如沈德潜所说:“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适《燕歌行》“至今犹忆李将军’也”(《说诗碎语》)。

因此设想,假如李广今天还活着的话,那就决不会让胡马度过阴山,边境平安无事,征人也就可以还乡了。这里是用一种想象中的美妙来反衬现实中的缺陷。歌颂古人,意在对照现实。其言外之意是对朝廷的用人不当,备边无策及将领战守无方的不满。思古正以讽今。

这里思古与讽今、歌颂与不满,归结到一个愿望:就是要求国土不受侵犯,不教敌人越雷池一步,其主旨是积极的。

王昌龄的七绝被称为“唐人骚语,思情绪密,意幽情深,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陆时雍《诗镜总论》)。秦时明月汉时关两句意境高远,后两句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后人曾将其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是不无道理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