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建筑知行说 | 象牙塔中的“大屋顶”们

建筑知行说 | 象牙塔中的“大屋顶”们

时间:2018-10-03 17:40:11

相关推荐

建筑知行说 | 象牙塔中的“大屋顶”们

燕京大学

20世纪无疑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大量西方事物涌入中国,这其中便包括建筑领域。全新的建筑理念与材料凭借自身优势,不断冲击中国传统建筑。新的时代,中国建筑又该何去何从?

北京故宫

整个20世纪,中西方建筑学界都在探索如何将中国民族建筑的形式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在探索与实践中,最杰出的便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他在19至1935年间为中国设计了大量高质量建筑。

清华大学大礼堂

金陵大学

然而,真正让墨菲青史留名的并不是他精美的作品,而是他开创的适应性建筑。本文将以中国大学校园内的经典“大屋顶”建筑为例,展现适应性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适应性建筑

所谓适应性建筑,即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事实上,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入现代建筑并非墨菲本人首创。在此之前,西方传教士为减少传教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引发的中国人的敌对情绪,便已开始尝试将西式建筑融入中国本土风格。但这些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直到墨菲实践的成功,才让人们看到这种融合的可能。

墨菲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并认为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只有把握住中国屋顶的特点,方能实现二者的融合。墨菲将此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也由此开创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大屋顶”风格。

墨菲手稿

墨菲的实践

古朴典雅的燕园是墨菲“适应性建筑”实践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标志性建筑有民主楼、外文楼、办公楼等。

外文楼旧照

外文楼设计效果图

北京大学外文楼

这一时期,许多其他建筑师也在践行这一理念,比较突出的有司迈尔、开尔斯等。

南京大学北大楼

南京大学北大楼旧照

武汉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新中国的继承

新中国成立后,同样提倡民族形式,其总体思路依旧是墨菲的延续。

清华大学1—4号学生宿舍楼(1954年)

天津大学第九教学楼(1953年)

天津大学第九教学楼(1953年)

“大屋顶”造型在中国大学校园内的发展跨越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其中墨菲对这种形式的发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屋顶”的风潮如今已经退却,而留下的众多近代建筑,在彰显大学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见证了建筑师们对于融合民族风格的艰辛求索。

对于现代建筑如何融合民族风格,

你怎么看?

图 | 网络

文 | 白纪韬

排版 | lqq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