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一文告诉你藏医 中医 西医的区别 你还会愁选哪个吗?

一文告诉你藏医 中医 西医的区别 你还会愁选哪个吗?

时间:2023-04-09 11:51:29

相关推荐

一文告诉你藏医 中医 西医的区别 你还会愁选哪个吗?

据说先关注再阅读,会有好运哦!

来源:医疗人脉 ID:YLRM120

藏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及资源分布,融合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藏医和中医在基本医学理论上的异同

藏医与中医脉诊的差别1、诊脉部位的差异(1)中医诊脉的部位: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2)藏医诊脉的部位: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即从桡骨茎突下第一皮肤横纹一寸处顺取寸脉、甘脉、恰脉,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2、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的差异中医的寸、关、尺与藏医的寸、甘、恰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脉为食指,甘脉中指,恰脉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3、所候脏腑之差异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寸关尺所候的脏腑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而中医则反之,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与胃;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4、性别与阴阳之差异(1)就性别而言,中医切脉无性别之分,均先诊左手,后诊右手。藏医则不同,男子先诊左手,后诊右手。女子先诊右手,后诊左手,并且女子右手的寸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寸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这是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2)藏医切指的指肚有阴阳之分,即指肚的桡侧面为阳脉,专候脏器,尺侧面为阴脉,专候腑器。中医诊脉也分阴阳,但以一指通诊一个脏与对应的腑。5、按度之差异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按度,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中医轻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又称“奉”;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为“沉取”,又称“按”;用中等指力按在肌肉上为“中取”,又称“寻”。三种按度是在三指上平等进行的。而藏医的三种按法是在寸、甘、恰三只指上各自进行的,即寸脉轻按皮肤,甘脉适按肌肉,恰脉重按至骨面。6、脉象之差异中医把“平脉”的快慢定在一息四至。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类,如迟、浮、涩等,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类,如促、疾、动等。藏医把正常脉象(平脉)的快慢定在一息五次,即医生平稳的一息间搏动5次。一息五次以上属热症,一息五次以下属寒症。病症的程度与脉搏次数成正比例。在病脉中,中医一般把浮脉以外感血虚等论治。藏医则认为浮脉是三大疾病中的“龙”,即风或气,该病为万病之友。其多存在于骨骼(骨骼疼痛)、耳部(耳鸣)、皮肤(皮肤骚痒)、心脏(心烦、心躁)、结肠(肠鸣)等部位,故不单以外感论治。藏医与中医在脉象上差异颇多,仅此一例可窥一斑。7、其他中医和藏医对诊脉时间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藏医认为清晨阳光未照原野,内热未外散,外寒未入内,静卧未食的阴阳平衡时期为最佳切脉时间。切脉时医生三指的疏密要适中,即三指间各能容一粒小麦为准。藏医对危重病人切定背脉,以此来掌握生死预后。对无病者切七种奇脉,如切孕妇的脉来预测所怀婴儿的性别等。总之,藏医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各种病证与脉象论述极为详尽,不愧为藏医诊断学中的支柱。藏医与西医两大医学体系比较藏医与西医的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别,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手段也有异。换句话说,不同的实践自然创造出不同的理论,而不同的理论亦自然指导着不同的实践。由于两个医学体系在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民族文化传统、地域环境状况有所不同,形成各自的特点实属必然。一、理论体系藏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统一性的基础之上,亦即藏医药学理论的起源与确立,刻上了整体观念这一烙印,使其本身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它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缺乏严格的逻辑学意义上的界线与概念。西医以西方传统文化为底蕴,从形态学入手,围绕原子论自然观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模式,以病为认识单元研究健康和疾病,也就是说以机械和静止观看待疾病,强调以局部定位、局部病状诊治疾病,以还原论思维方式研讨疾病。二、诊治原则藏医诊断内容可归纳为:根据致病因素而提出的病因诊断、肌体生理功能在疾病状态下发生异常表现的症状诊断、施行试探性治疗以解除疑惑的诊断性治疗三大方面,也就是运用医生的感官,从望、触、问等检查方式所得到的多种信息,通过整体的综合分析、研究而确立诊断,它不干扰肌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直接观察人的生理、病理现象,注重从整体上认识疾病并具体定性质、定部位、定病程、定治疗、定愈后。它的致病学主要就是隆、赤巴、培根三者的“失衡”,因此“求衡”则是它的主要治疗原则,利用内治(主要为服药)和外治(以放血、火灸、涂浴等手术为主)的方法,热以寒治、寒以热治,求其相对平衡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目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加深了西医对疾病和健康的深度和量化的认识,扩大了医生的感官功能,丰富和提高了检测手段。它往往以通过物理或化学等检验手段获得的多种数据、指标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所以对疾病的具体部位和衡量领域的认识较为准确。治疗亦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消除病原微生物及纠正体内微量元素的失常为原则,即纠正人体这个生物“装置”所出现的各种机能故障。

☆你可能还想看☆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